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全球人员流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贸易活动日益频繁,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重组变异加快、致病毒力增强,新发、再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我国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凸显。笔者阐述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建设背景,总结体系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不足,探索提出对策建议。从不同层面,系统分析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现状。首先,从法规政策、部门职责、国际履约等方面,概述了开展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从监测站点、信息直报、人才队伍、规章制度、监测预警、科技支撑、国际合作等7个方面,对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再次,针对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体系建设不健全、资金保障不充分、专业化程度偏低、基础研究不够等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强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防控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力度、开展广泛科普宣传等5个方面的建议。经过15年的建设,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初步建成,监测站点网络得以设立、监测信息实现网络直报、监测队伍不断壮大、规章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监测预警能力稳步提升、科技支撑力得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监测防控事业发展基础不稳固,工作开展整体水平较低,存在以下问题:①现行法规对此项工作分工不够明确,部分职能交叉环节存在部门职责不表现象。②存在大量监测盲区,国家级监测站覆盖率占我国陆生野生动物聚集分布区不到30%;现有监测站技术水平偏低,主动监测预警能力不足。③中央财政预算投资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地方运行经费和疫情防控经费投入渠道不畅。④一线监测人员约80%为兼职或兼岗,专业人员不足10%;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尚未建立。⑤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不多,公益性和盈利性矛盾未破解。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是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需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一健康”等理念,明确职责分工,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夯实科技支撑基础。研究建议:①弥补法律漏洞,形成人类、家养动物、野生动物疫病防控主管部门职责明确、分头负责的局面;②实施国家级监测站改扩建工程规划,建立陆生野生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及公共卫生预警防控体系;③建立科学合理经费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④联合优势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机制;⑤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形成群防群控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野生动物感染、传播疫病的风险越来越大,传播途径越来越广,然而现在缺少一种强有力的对疫源疫病的发展进行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的系统,因此开发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决策支持系统显得十分现实和必要.本文基于SQL Server2005和ArcEngine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对各种监测数据和基础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发生疫情时,利用ArcEngine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预警分析,得到预警等级,做出应急响应,提供应急措施,为决策人员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机理的SEID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瑞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3):262-265
把全部家禽分为易感者(Susceptible)、潜伏者(Exposed)、传染者(Infectious)和死亡者(Died)4种类型,分析了它们之间疫病传播的关系,建立了对应的微分方程模型,即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机理的SEID模型.借助此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的趋利行为对疫病扩散的影响,旨在探索遏止疫病蔓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禽流感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志强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3):119-120
阐述了禽流感病毒的特点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着重介绍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致病机制、治疗措施和预防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1.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及流行特点 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最近国内外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它无特定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并 相似文献
7.
8.
刘秀梵 《科技导报(北京)》2006,24(3):1-1
自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以来,特别是2003年底至2004年初亚洲近11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 H5N1禽流感)以来,全世界对该亚型禽流感巳日益广泛而严重地关注。据 FAO估计,该病在亚洲已造成约1.5亿家禽死亡或被扑杀,经济损失超过 100亿美元,使近2亿从事小规模家禽生产的农民的生计受到严重影响。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