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据史料的记载,汉晋隋以来,河南地区的人口在历朝居于全国的第一位。而自唐以后到清朝,河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再也没有出现过全国最高值,使得唐代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唐初到天宝年间,河南地区人口数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而此后至唐末,人口数量则明显地下降,部分州郡甚至十几倍地减少。而且,唐代河南地区人口地理配置不同,中部、东部稠密,西南部相对稀疏。从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地理配置可以看出,人口问题与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是以北京爱国学生为主力军发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北京大学是这场运动的阵地,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当时的陕籍旅京学生表现尤为突出,有不少成为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和勇士,在运动中,无论是在京求学,还是被派赴京的陕籍学生,均表现出了昂扬的斗志和澎湃的激情,他们用爱国行动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对推动当时陕西和整个中国运动形势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代妇女夺志现象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夺志主体主要有女方亲属、男方亲属(含丈夫)以及特殊类型——官府。夺志客体可分为夫亡型、离婚型和失联型。就夺志的条件而言,被夺志的妇女需要符合夫妻关系已消亡、年龄偏小等条件。影响夺志的原因包括国家鼓励婚嫁的政策、社会风气开放包容、个人及家庭的经济和情感需求等。夺志的结果不外乎抵抗和顺从两种。妇女夺志不仅使其在礼法关系上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从被动的角度体现了唐代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凌烟阁”本是唐代帝王图绘功臣的一个地方,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功名和荣誉的象征,成了他们念兹在兹、难以割舍的一个情结。通过这一情结的梳理,我们见证了唐代诗人走向功名又走出功名的心路历程。如果说在唐代诗人对“凌烟阁”的向往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激情与壮志的话,那么在他们对“凌烟阁”的否定中我们感受到的则是他们的深沉思考与新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洮岷地区“龙神”信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了洮、岷“龙神”信仰的基础上,结合洮、岷地区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民族变迁的情况,对洮、岷“龙神”信仰的起源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解说。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唐代的谏官制度及作为唐代政治制度重要内容的监察制度对历史上“贞观之治”的出现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仙道小说中,不乐飞升的母题是唐人热衷于富贵功名的时代心理的折射,神仙思凡母题是道教重生恶死的生存观念和重视现实人生的世俗品格的表现。不乐飞升和神仙思凡的母题共同彰显了道教重生的现世特征。  相似文献   

8.
唐代“捣衣”风俗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捣衣”是缝衣之前的一个劳作过程,即制衣前的一道工序。“捣衣”风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捣衣”诗赋,六朝时期已初盛于文坛,大唐中晚期此风更加炽烈。“捣衣”不过是生活中的普遍风俗,但它的兴盛,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息息相关,从它在文坛的地位变化可窥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之状态。  相似文献   

9.
竹林七贤代表着令人神往的名士风范,他们以其超尘绝俗的才情气质、个性禀赋,成为后人包括唐代士人崇拜和接受的偶像。从竹林七贤事迹中抽取了"阮咸"这个具有象征意义且颇具影响力的"符号",展示七贤的代表人物阮咸之诗性与才情在唐代的嗣响,并以此说明七贤早已成为唐人的历史记忆,成为唐代士人精神传统与文学传统之一脉。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杜牧诗中不知亡国恨的商女,成为作者愤慨的对象之一,也成为后人所不齿的群体。通过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以史实为依据,抛却以往对商女先入为主的偏见,将她们的命运融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解析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1.
北魏洛阳佛教的复兴与北魏皇室的扶持密切相关,皇室在经济、政治、人员参与等方面的积极扶持是其得以复兴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唐长安城北半部的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大苑:即西内苑、东内苑、禁苑内各有池陂。位于其中的东、南、西、北四海,龙首池、太液池、龙池以及鱼藻池等构成了城北地区水源,在唐时的作用有:提供了水产品,成为运输关东物资的通道,调节了长安城局部水气候,对唐王朝的政治也产生了影响,更成为皇室游乐的场所。它们的水源来自清明渠与龙首渠,有水的地方就会出现园林,以供皇帝游乐、打猎之用。  相似文献   

13.
瓷与诗是两种别具中国特质的文化产物,唐代长沙窑开创的器表题诗艺术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瓷诗文化”。这些诗歌大多不为唐诗典籍记录,属于民间原创作品,它们率真质朴地反映了唐代特定历史时期的市井生活和民生状态,为我们了解唐代民俗,研究诗史发展,特别是分析唐代民间诗歌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鲜活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剖析了洛阳市旅游景区的危机类型及当前旅游景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危机管理内容和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服饰文化对宗教文化有折射功能,宗教中的祈求、希望、祝愿等情感通过服饰体现。宗教文化对服饰文化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宗教服饰因其特殊身份而与众不同。通过对唐代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透过服饰的色彩、图案、款式等,阐明宗教文化对服饰发展的多种影响,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厚凝重的文化韵味和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唐代独特的服饰文化风格的阐述及其成因的分析,不仅使我们感受到了大唐那浸润着时代特性、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服饰艺术魅力,同时更让我们认识到服饰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必须植根于统一、开放、上升、自信社会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7.
魏晋到隋唐西蜀方言韵部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诗人用韵来考证汉语四川方言从魏晋以后向隋唐时期韵部系统的演变。通过这种考证和比较分析,我们不仅能看出方言语音的发展和流变,还能反映出汉语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并进而为研究普通语音学理论和语言学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三日洗儿”是我国育儿风俗之一,包含洗浴、赠赏、宴乐等内容,主要是为小儿祈福,保健因素较多,对于体质弱小的婴儿来说,则是一种考验。这一风俗至迟在唐贞观初年就已出现,到开元时已基本定型,此后盛行不衰。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所出的《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部分再现了唐、宋时期的洗儿情景,为研究唐、宋洗儿及其仪式提供了极为丰富可靠的形象资料。洗儿风俗的盛行有其合理因素,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渗入了一些消极、落后因素,比如奢侈、夸富之风等,渐渐背离了洗儿礼的本质,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都城长安由于有着高度发达的文化和引人入胜的美景,使得这一时期的旅游之风盛行,上自皇帝、贵族,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等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喜欢游赏,从而形成了一股旅游热潮。本文选取唐都长安东郊作为切入点,将旅游景区与唐代诗歌、史料等结合起来研究,探寻唐都长安东郊的各个旅游风景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唐都长安东郊风景点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收继婚是一种比较奇异的婚俗,因其与封建礼教相违背,被视为乱伦而遭历代王朝所禁,但在隋唐民族融合文化开放的大背景下,收继婚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汉文化繁荣的中原地区。简述了对收继婚的研究现状,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隋唐时期边疆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收继婚状况,从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确保宗种财产延续以及隋唐时期文化回流三方面浅析了收继婚在隋唐时期继续延续进而发展到中原地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