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医学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宗涵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25-1428,1438
介绍了人体、特别是人类的疾病和健康过程符合开放的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多层次多形态的网络结构导致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和混沌状态,本文还简要讨论了人体生命活动复杂性的信息学基础,提出生命信息的重要作用及构成人体复杂性基础的观点。本文指出了医学科学工作者学习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中西医结合在系统复杂性研究工作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形:非线性科学理论、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形理论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乃是当代最重要的非线性科学理论分支之一。分形理论主要以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存在的"粗糙"为研究对象,试图发掘不规则中存在的规则。分形理论的产生对人们的哲学观和方法论由线性科学领域渗入非线性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分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及在我国的研究现状,然后对分形理论应用于资本市场做了系统分析。我们希望本文的基础讨论能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3.
系统科学及系统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戴汝为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11-1416
众所周知,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的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介绍系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讨论了与系统科学相关的“系统复杂性”的研究,同时讨论了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基础理论研究层次,包括“系统学”;技术科学层次,包括工程控制论与运筹学;工程应用层次包括各种系统工程,还有从系统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为“系统论”的桥梁,最后归纳了与“系统复杂性”相关的主要传统的和新兴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首先从系统科学的困境入手,以还原论、经验论及“纯科学”为基础的经典科学遇到难题需要吸取系统论和人精神方面发展成为新的科学即复杂科学。复杂科学的兴起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复杂科学以非线性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等科学相结合,在特定的观测、实验和理论条件下,能够得到创新。  相似文献   

5.
复杂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3,自引:10,他引:33  
对复杂性研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历史回顾,现状概述,学派评介,几点认识,哲学回响。讨论了复杂性研究与系统科学的关系,重点强调复杂性研究要求的方法论变革,呼呈哲学界对这一科学化思潮作出必要的回位。  相似文献   

6.
围绕“科学终结论”所展开的讨论,使我们看到科学本身是复杂的,因此,需要探讨科学本身的复杂性。由于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因而研究科学本身的复杂性,就必然要研究系统的复杂性。系统的复杂既是差异性的复杂,也是同一性的复杂。系统的同一性、同一性分布和同一性结构的复杂使科学表现出了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复杂性、科学领域的时空复杂性和科学发展的时空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学终结论”出现的原因,认为“科学终结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基于一种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因而是对于科学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所致。最后,对当代科学发展的广阔空间进行了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系统科学与复杂网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模型的角度出发,分析系统科学所讨论的几类模型,总结研究这些模型的主要概念和主要方法;依据当前复杂网络研究的实际,提出系统科学和复杂网络结合研究的思路、具体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耗散结构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科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思维开始在科学与化等诸多领域中蔓延开来,形成了在系统的意义上对传统思想和世界性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普利高津及其创立的耗散结构论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了耗散结构论的科学意义与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当代基因科技理论,认为基因科技本质上具有线性与非线性的二重性,是线性科学与非线性科学的一种中介;还进一步阐明了基因呈现的遗与变异的二重性、对于性状确定与不确定的二重性、DNA计算机运算一维与多维的二重性、生命网络系统简单与复杂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统一研究从科学系统观出发,在研究思路上坚持多门学科间大跨度交叉,立足于层次性、全球性和统一性。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科学基础,从而具有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综合学科研究的特点和时空有序多层结构的研究领域。同时,阐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系统学、非线性科学的方法学和方法论。并以青藏高原为例,从地球系统动力学、隆起过程与环境变化、地圈—气圈系统及气候变化、冰冻圈形成和冰后回升及演化与全球变化、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六个方面概述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统一研究的最佳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