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EXPANDED)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收录,发表于1981~2013年间的1160篇论文题录数据为研究对象,对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及全球合作网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过去30余年来越来越多国家/研究机构涉足于系统动力学研究。大多数论文发表量较多的国家/机构在全球合著网络中都处于较为核心的地位。其中,美国、英国位列第一梯队。此外,部分国家/机构的表现,无论是在论文产出质量上还是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上,均与其论文产出规模的表现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收录的、日本发表于2004~2008年的国际合著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论文在学科领域分布、国家分布、机构分布等方面的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了过去5年来日本在基础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国际合作的基本表现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201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生物科技领域战略布局,尤其是在生物经济方面提出国家级规划与路线图,在项目部署方面重视前沿颠覆性技术。本文首先梳理了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发布的生物经济战略、实施路线图和相关的项目部署。随后对全球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总结,重点关注研发现状和生物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交叉融合的大趋势。研究发现,全球生物科技发展呈现以下五点趋势: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生物资源挖掘利用更加深入;新兴技术与工具的快速发展推动生物科学与技术向纵深发展;人类修饰生命创造生命的能力不断提升促进工程生物学应用的不断扩展;全球科技交叉融合日益凸显。最后,基于政策和研发趋势,本文提出了制定国家生物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等建议,以促进我国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数据库(SCI-EXPANDED)收录入库,发表于1990~2010年的3 949篇与合成生物学相关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论文的产出规模、地域分布、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学科关联性、知识基础等方面的计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近年来世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是一种成果产出不断丰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均得到积极推进,与众多学科发展联系紧密,各国科研投入力量在显著加强以及美国在全球一枝独秀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利用ISI Web of Science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世界范围内的阻燃剂(FR)科研产出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2005~2015年FR领域的文献数量和增长趋势、高被引论文、论文高产国家/地区分布、重要科研机构、核心作者分布、学科领域分布、相关期刊及其影响因子和论文关键词等。文献分析结果表明,世界FR研究发展相对平稳。中国和美国在FR研究领域发文量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两国被SCI收录的相关论文超过世界论文总数的1/2。另外,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发表FR相关论文总数也位居世界首列,但从论文质量和综合影响力来看,我国在FR领域和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6.
合成生物学被誉为颠覆未来的前沿技术,明确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在合成生物学发展中的相对优劣与差异情况,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结构的调整优化,把握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本文基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论文数据对学科主题进行挖掘并识别研究热点,计算得到主要研究国家关于热点主题发展趋势的时间序列数据,综合灰色关联度与欧氏距离提出关联强度测度指标,并引入互相关方法的基本思想对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及时滞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国主题研究态势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性,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整体呈现出滞后于国外的发展局面,美英德三国总体上展现出相对突出的科研实力与领先地位。建议我国继续提升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与数量,加大基因表达调控及基因组工程等技术方向的攻关力度,保持代谢工程研究的既往优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集科学引文索引中所收录的世界1990年~2005年光电材料研究论文,并对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对论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进行了多项指标分析,比较了世界在该领域论文的机构分布(部分国家的主要机构)和我国在该领域论文的机构分布(部分科研机构和大学),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在2018年12月发布的《日本科研能力现状和问题》报告中,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NISTEP)剖析了日本论文与全球主要国家专利家族之间的关联情况。1)专利家族数量:日本在2001—2003及2011—2013两个时间段的专利家族(对至少三个国家进行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全球第一。但随着韩国和中国份额的增加,日本在"信息通信技术","电气工程"领域的份额有所降低。2)引用论文的专利家族数量和被专利家族引用的论文数量:日本引用论文的专利家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中美超材料基础科学研究态势和前沿热点进行对比,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规划和科学研究决策提供支撑,本文基于SCIE收录的2000—2022年中美超材料相关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DDA和VOSviewer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从论文产出、论文被引、资助机构、主要机构和学者、技术主题和热点前沿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超材料领域的主导国家,发文量于2012年超过美国后居全球第一,论文的篇均被引数正在赶上美国;美国从2018年开始发文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太赫兹”长期占据中国超材料研究主题的主导地位,近5年“超表面、声和机械超材料、超材料吸收器”等相关研究热度提升,研究主题更加多样化;美国近5年的研究热点则是“超表面、机械超材料、双曲超材料”等。建议我国政府的资助重点向“超表面、拓扑优化和制造、深度学习”等前沿热点和跨学科领域倾斜,借助“信息超材料”等领先领域的带动,提升国际合作力度和全球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全球创新网络是在科技创新全球化过程中围绕产业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制度之间建立起各类正式和非正式的跨国关系的总体结构。本文针对全球创新网络及相关研究主题,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采用社会网络和可视化方法,刻画分析了全球创新网络研究热点、学科及空间分布网络特征;并通过构建活力指标和吸引力指标,评估了主要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潜力,包括自身研究的活跃度和在网络中的吸引力。结果表明,全球创新网络研究领域中新兴市场、创新政策等主题正在成为研究热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受到商业与经济交叉相关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其次是地理相关学科;欧美地区的研究工作较多,亚洲新兴经济体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德、中、英四国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国家,在不同时期其研究潜力和优势领域不同,美国和德国研究实力较强并具有借鉴式合作潜力,中国和英国正在成为重要的研究节点国家并具有开创式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新加坡日益重视科技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本文尝试从5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科技发展的态势:科技投入和产出持续高增长,研发人力不断加强,研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备受重视,相对竞争优势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科技发展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SCI收录台湾地区的科技论文,从发表机构、学科、参考文献以及台湾地区科技论文的被引用等情况,介绍台湾地区的科技论文产出情况,以便了解台湾地区在世界科技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西兰政府大力调整其科技政策,在建设知识社会的蓝图下,建构了科技投资的基本框架,凸显了知识、经济、环境、社会四大目标,另外通过对投资决策、运行和监督的改革,使政府科技投资的机制更为科学有效,本文还给出了新西兰政府近年来科技投资的分配比例状况,阐明了其投资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Over the last decades, science has grown increasingly collabor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and has come to depart in important ways from the classical analy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at were developed by historically inclined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half a century ago. In this paper, I shall provide a new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based on analyses of, first, cognitive resourc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domains, and second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ognitive resources among collaborators and the epistemic dependence that this distribution implies. On this background I shall describe different ideal types of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analyze how they differ. Finally, analyzing values that drive science towards different kinds of research activities, I shall sketch the main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erceived tension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argue for a redefinition of accountability and quality control for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llaborative science.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A review is given of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marine biological research, both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When marine fishery research was instituted, there was no lead from fundamental marine ecology, as would generally be the case from fundamental research to applied. But fundamental research profitted from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in fishery science and was greatly promoted along with it.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both lines of research is shown in the work ofHensen andHeincke. In modern times, one method has been found equally suitable for, and has been generally applied in, both lines of research: this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 single species 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the sea on repeated cruizes of research vessels, in rel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xternal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salinity, currents, nutrients, food organisms and animal predators. Important indications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conditions on populations could be derived from similar observations. At present, investigations in experimental ecology are urgently needed in order to corroborate the inferences drawn from these in situ-observations. Moreover, the progress of fishery research will to no small degree depend on increased investigations in marine animal physiology and in the microbiology of the seas.  相似文献   

16.
History has been disparaged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for not conforming to norms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Nonetheless, as a matter of fact a work of history upends the regnant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 of science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Yet despite its impact, Kuhn’s Structure has failed to motivate philosophers to ponder why works of history should be capable of exerting rational influence on an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But all this constitutes a great irony and a mystery. The mystery consists of the persistence of a complete lack of interest in efforts to theoriz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Fundamental questions regarding why an historical account could have any rational influence remain not merely unanswered, but unasked. The irony arises from the fact that analytic philosophy of history went into an eclipse where it remains until this day just around the time that the influence of Kuhn’s great work began to make itself felt. This paper highlights puzzles long ignored regarding the challenges a work of history managed to pose to the epistemic authority of science, and what this might imply generally for the place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 vis-à-vis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在国家科技政策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JSPS特别研究人员、海外研究人员和JSPS奖三种人才培养机制的人才的选拔方法及其学科分布特点.并基于经费投入比与论文产出比分析了基础研究中的学科发展平衡问题.日本已经认识到了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并采取措施促进学科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标树林分作业体系是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中规定本经理期内对当前林分执行具体作业的林分作业模式.近自然的目标树作业体系设计是以单株木为对象,按调整林木竞争或互助的生态关系、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生产能力的原则进行,设计的技术要求较高,工作量大,结果也会因具体林分条件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开发一个近自然林分作业辅助设计系统是导引近自然森林经营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进行的必要工作.本文以此为目标,以天保工程区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模块化设计思想为指导,采用C/S结构的系统开发模式、用Access提供数据管理并以Excel支持结果输出、以VB 6.0为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了可视化的目标树林分作业辅助设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虚拟的林木分类标记、干扰木采伐操作及保护促进天然更新标识等作业设计内容,并提供了样地数据管理、林木空间位置分布图制作、林分统计图表和主要经营参数的自动计算和设计文本输出功能,实现了林分作业的规范化和自动化辅助设计和决策分析目标.该系统的应用可促进近自然森林经营工作规范化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influence of an inorganic cation (sodium) was studied upon the distribution of physiologically or pharmacologically important amines on two different acid ion exchangers. When cation and amine are added in equivalent amounts to an exchange system of corresponding capacit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amine shows difference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ctive groups (SO3H, COOH) of the relevant exchanger. Such reactions are thought to be of importance in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polyelectroly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