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以北京亚控公司的组态王软件为工具,为糖厂制炼车间滤汁澄清新工艺设备设计配套的平流沉降器自动控制系统,并将系统在糖厂投入实际使用.在糖厂实际使用过程中,系统能够对平流沉降器的生产过程进行实时计算机控制,稳定滤汁流量,按比例添加絮凝剂和排泥,并克服糖厂原来滤汁来汁不稳定,絮凝剂添加不均匀,经常扰动沉降汁"翻底"及滤汁箱冒箱或抽空等常见问题,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亚硫酸法糖厂滤泥提取蔗蜡和蔗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提出用冷酒精和热汽油分别萃取亚硫酸法糖厂滤泥中的蔗脂和蔗蜡。经过对比试验,证明此方法简单易行,且得率较高,同时研究了一些工艺因素对蔗蜡得率的影响,认为各因素对蔗蜡得率影响大小顺序为:萃取时间〉溶剂量〉温度,最优时间为4h,溶剂量为滤泥的5倍,温度为80-90℃。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我国机械产品防锈包装的需要,研制新型优质的防锈剂,已是防锈工作当务之急。广州热带机床研究所与广东省东莞糖厂协作,从甘蔗制糖工业废品的滤泥中提取粗蔗蜡为原料,合成蔗脂复合钙皂防锈添加剂,代号为 Z 型防锈添加剂。通过许多单位的多次湿热、盐雾、半自然曝露、海运试验和生产试用,证明该剂对铸铁和钢具有良好的防锈性能,对黄铜  相似文献   

4.
为指导越江泥水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泥浆性质动态调节,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粉细砂为主要调控材料,对不同配比泥浆进行密度、黏度、胶体率测试,并基于API滤失试验研究各配比泥浆的滤失性状及泥膜的渗透特性.结果表明:钠基膨润土-粉细砂-CMC泥浆体系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泥浆胶体率普遍在98%以上;对于生成泥皮+渗透带型的砂砾地层,虽然通过掺加粉细砂可有效堵塞地层,减小滤失量,但其形成的泥膜渗透系数和滤失量则相对较大;对于需要快速在开挖面形成泥皮型泥膜的地层,增加CMC的掺量可以有效减小泥膜形成时的滤失量,降低泥膜渗透系数;但CMC掺量过大后所成泥膜孔隙比增大,结构疏松,渗透系数反而呈增长趋势.施工过程中可结合实际需求对泥浆性质进行动态调整,以保障泥水盾构掘进和开舱安全.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高温老化对降滤失剂SMPFL与钠蒙脱土Na-MMT复配体系的滤失性能及影响规律,通过体系黏度、红外光谱、SEM及Zeta电位等考察了体系的高温失稳机理。老化前SMPFL在Na-MMT表面的吸附造成颗粒Zeta电势、水化膜厚度以及颗粒间斥力增加,而且使颗粒在泥饼中松散堆积增大了泥饼渗透率,滤失量的降低主要原因是体系黏度的增高;虽然高温造成Na-MMT/SMPFL体系滤失量增大,但老化后SMPFL仍具有良好的控滤失性能。高温老化造成Na-MMT与SMPFL间氢键作用力减弱,加速聚合物从颗粒表面的脱附、减小颗粒水化膜厚度,而且导致SMPFL的水解。与老化前相比,老化后体系滤失量的降低主要原因是泥饼渗透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高温老化对降滤失剂SMPFL与钠蒙脱土Na-MMT复配体系的滤失性能及影响规律,通过体系黏度、红外光谱、SEM及Zeta电位等考察了体系的高温失稳机理。老化前SMPFL在Na-MMT表面的吸附造成颗粒Zeta电势、水化膜厚度以及颗粒间斥力增加,而且使颗粒在泥饼中松散堆积增大了泥饼渗透率,滤失量的降低主要原因是体系黏度的增高;虽然高温造成Na-MMT/SMPFL体系滤失量增大,但老化后SMPFL仍具有良好的控滤失性能。高温老化造成Na-MMT与SMPFL间氢键作用力减弱,加速聚合物从颗粒表面的脱附、减小颗粒水化膜厚度,而且导致SMPFL的水解。与老化前相比,老化后体系滤失量的降低主要原因是泥饼渗透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二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稀滤泥糖度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建立起任意稀释法的数学模型,继而提出了任意稀释法测定滤泥糖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获得使用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时拌入泥汁的蔗渣糠的几种方法及装置选取、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以自行开发的长纤维高速过滤器为对象,通过在净水厂长期的过滤试验,从过滤器床层孔隙分布、 床层内滤液浓度及各层比积泥量和水头损失沿滤层的变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了长纤维高速过滤器基于结构 上独特特点而形成的积泥逐层向滤床深处推移,直至整个滤床“衰竭”的典型深层过滤过程与特征,为过滤技 术的深度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厢式压滤机在污泥深度处理上的应用;厢式压滤机滤后液对配泥井污泥沉降性的影响、滤后液引入重力浓缩池后对重力浓缩池上清液水质影响;厢式压滤机在安装调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含油污泥主要来源于原油储罐、炼油厂污水处理单元和落地原油。由于含油污泥属于危险废物,亟需有效处理。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要求,发现都不是很成功。介绍了一种新的处理含油污泥的技术—电动力学技术,将其应用于含油污泥的处理,具有低成本、操作简单而且环境友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在糖厂澄清过程的pH值控制中,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解决了常规控制算法难以解决的控制问题,在利用模糊控制模拟人工控制来解决实际过程中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方面进行了尝试,并且取得了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呼吸计量法测定钦州某糖厂废水的异氧菌产率系数YH、异氧菌衰减系数bH和异氧菌最大比增长速率系数μm.H3个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模型参数,并与国际水质协会给出的ASM1模型中20℃时城市生活污水的参数推荐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YH为0.700,比推荐值(0.67)略高,说明对糖厂废水的处理,较之生活污水处理难度要大 bH为0.56,比推荐值(0.62)略低,说明微生物在处理糖厂废水时自生生长的速度不及处理生活污水的快 μm.H为5.71,比推荐值(6.0)略低,说明微生物在糖厂废水中的生存难度大于城市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污泥农用资源化的处置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污泥的处置方法主要有填埋、焚烧和农用,前二者由于场地有限、费用昂贵等原因在应用上受到限制。污泥中富含N、P、K及有机质,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因此,把污泥的处置与农用资源化相结合将成为最好的选择。我国污泥农用资源化的方法主要有:自然风干后直接施肥、干燥和造粒后施肥、污泥堆肥后施肥和污泥制复合微生物肥,前二种方法由于不能有效去除污泥中的有害物质,而在应用上受到限制,后二种方法通过众多学者田间试验,表明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污泥资源化处置方法,但重金属离子易在土壤和植物体内积累是限制污泥大规模土地利用的最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我国污泥农用资源化处置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氯在炼油循环水中的杀菌除泥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强氧化剂二氧化氯对炼油循环水进行杀菌灭藻、除垢和减缓腐蚀现场试验研究 ,且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稳定性二氧化氯可有效控制炼油循环水中微生物量 ,加药量约 1mg/L ,2 4h后杀菌率达 10 0 % ;同时减少粘泥在热交换设备上的形成 ,有效除去污垢 ,使缓蚀剂发挥作用 ,腐蚀速率明显减小 (小于 0 .1mm /a) ,循环水浊度小于 10mg/L ;加药量小于 1mg/L时其对有机磷水稳定剂的影响小 .  相似文献   

16.
李洪枚 《科技信息》2010,(27):I0005-I0006
蚯蚓生态滤池具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能有效减少系统污泥产量。但其除磷或除磷脱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艺上还存在布水不均匀、局部积水和污泥堵塞等问题。蚯蚓生态滤池的污水污泥降解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选择更适宜的填料,优化滤池的污染物负荷、水力负荷和温度等条件,有利于提高滤池污泥减量效率。  相似文献   

17.
糖用甜菜是新疆制糖工业的唯一源料,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因此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糖用甜菜染色体数早已研定,但核型研究在国内报导极少.本文对新疆推广的两个品种进行了核型分析,以供细胞遗传学和甜菜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8.
MBBR工艺提升炼油废水生化处理能力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流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对炼油厂废水处理传统老三套工艺“隔油-气浮-生化”的生化单元的传统活性污泥法(CAS)进行升级改造.以COD、氨氮和抗冲击能力为考核指标,考察了改造后的MBBR出水与CAS出水水质的不同.试验结果表明:与CAS相比,改造后的MBBR生化系统出水水质稳定,COD< 60 mg/L,氨氮<...  相似文献   

19.
从内蒙古某蓖麻榨油车间排污口取样,经分离,筛选出菌株M-4,通过对该菌株菌落形态及18S rD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鉴定为链格孢属.菌株M-4降解废弃蓖麻基润滑油基础油结果表明,降解7,d后,采用气相色谱法(GC)进行定量分析,降解率达71.3%.对菌株生长特性研究表明,在相同接种量下,菌株M-4在含废弃蓖麻基润滑油12%的培养基中仍能较好地生长,并将其降解成污泥状,表明菌株M-4能在含油量较高的环境中良好生长,具有研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制糖工艺过程出现的右旋糖酐(Dextran)是由细菌感染(蔗糖转化)形成,它的存在意味着糖分损失,糖液粘度增大,对制(炼)糖生产造成危害,降低糖分收回和产品质量。本文综述了制糖工业中右旋糖酐的检测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展望。样品中右旋糖酐的分子量大小及分布是影响测定结果的重要因素。制糖物料或产品中的右旋糖酐分子量大小以及分布对制糖过程的影响、不同检测方法对不同分子量右旋糖酐的响应等问题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