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云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省13个地区42个县(市)采集玉米小斑病样本,分离出113个单孢菌株,并在中国鉴别品种上开展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O,C,S和T小种在云南省均有分布,O小种是优势小种,且O小种菌株具有不同致病力,中等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强致病力菌株.此外,生理小种类型在不同海拔上分布存在差异,S小种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2.
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培养性状的比较及致病力分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寄主来源大丽轮枝菌培养性状的差异及致病类型的分化,本研究对分离自6个寄主的8个大丽轮枝菌菌株通过PDA培养性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对4种碳源和氮源的利用对8个菌株的营养需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致病型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及对棉花的致病力,对8个菌株的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培养性状结果表明:5个菌株形成菌核型菌落,3个菌株形成中间型菌落,且菌株之间的培养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结果显示:红花上的Vnu菌株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都明显高于其它菌株,具有最强的繁殖力,而番茄上的Vtr菌株的产孢量最低,马铃薯上的S2菌株的孢子萌发率最低,表明各菌株具有不同的繁殖力。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表明:各菌株对不同种类的碳源和氮源的利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Vtr菌株对所有供试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能力最好,向日葵上的S1对4种碳源的利用最差,表明菌株之间具有不同的碳氮源需求。致病型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表明:Vnu为1号小种,除Vtr之外其他菌株均为2号小种,并且只有鉴定为2号小种的菌株才可以进一步分为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所有供试菌株均能侵染棉花引起黄萎病,马铃薯上的S2菌株和茄子上的S3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比棉花黄萎病菌V592强,其他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明显比V592菌株弱,且发病延迟,表明8个菌株致病力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美国A632,B37,B73,B68,C103,Va26等30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 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大田接种方案与鉴定方法, 建立了适合中国的监测玉米
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21个Ht单基因系. 从吉林省15个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中采集玉米大斑病样本, 采用单孢分离获得了3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 利用已建立的上述21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 通过美国的大田鉴定方案进行生理小种鉴定. 结果表明, 这32个菌株均为0号小种, 并未出现生理小种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2008-2010年对黑龙江省30个县(市)采集分离到的13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共鉴定到6群14个生理小种,ZE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ZE3与ZD3出现的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采用中国近等基因系共鉴定到26个生理小种,CN31与CN26出现的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通过对两种鉴别寄主划分的种群比较发现,近等基因系的鉴别能力要优于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同时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同菌株在蛋白质和酶学水平上的多态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丝黑穗病菌在蛋白质和同工酶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现象.依据谱带聚类分析可以将23个菌株分为6组.同时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菌株同工酶谱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这可能表明病菌在同工酶和蛋白质水平上的生理分化地域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从全疆不同植棉区采集棉花枯萎病病株,经分离纯化和单孢分离获得尖孢镰刀菌菌株,从中选20个代表菌株,用目前国内外统一使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新疆棉区棉花枯萎病菌以7号小种为主。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气候箱活体接种、离体叶片圆盘接种两种接种方法对6个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进行白粉病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与鉴别寄主抗性相一致,能够准确测定6个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白粉病2F生理小种的感抗性。此外,采用离体叶片圆盘接种法,感病寄主之间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而采用人工气候箱活体接种法,不同感病寄主之间病情指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聚类分析在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到一种较为客观地鉴定生理小种的方法,对采用鉴别寄主法鉴定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一些数据运用UPGMA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两者基本一致,且聚类分析可将传统方法分类不明确的菌株有个较明确的归属,传统试验方法结合 类分析能使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的划分更加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9.
李铭东  刘永刚 《甘肃科技》2013,29(8):138-140
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危害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2010年,在田间采用0.1%丝黑穗病菌土覆盖种子接种的方法,对25份玉米杂交种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表现抗病1份,中抗4份,感病13份,高感7份,大多数玉米品种对丝黑穗表现感病。加强玉米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对于有效控制丝黑穗病和和品种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近年来泸州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变化及50个生产应用的杂交稻组合的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泸州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以ZA及ZB群为主,从2004年起ZA群呈逐年上升趋势;ZA群的毒力频率高于ZB群;稻瘟病常发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比非常发区更复杂,致病力更强;供试50个杂交稻中,有17个组合的抗病频率在50%以上,占34.0%,其中,抗病频率在70%以上的组合仅有4个;中、高抗颈瘟的组合19个,占38.0%,其中,高抗颈瘟的组合有川香8号、内香优1号、内香优3号、冈优94—14、Q优5号.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泸州稻瘟病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鉴于工程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自然科学和各种工程技术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电路理论和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把工程数学和工科类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工程理论与数学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计算在各个工程的广泛应用,对工科学生来说,掌握科学计算技能也成为他们是否能适应今后工作环境的必备条件.因而大学数学课程也应该将数学软件、数学建模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为工科大学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模糊数学和模糊理论描述了比精确数学更为广泛的世界。在基于反馈的控制理论和技术应用领域中,许多控制对象和过程借助于模糊数学,可以将“模糊”和“精确”相互转换,使得系统内部是模糊的,而其输入和输出则是精确的,文中给出了恒温控制的模糊控制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根据AB-多尺度分析的理论,首先构造了一个正交的复合伸缩多小波,然后又构造出了一个复合伸缩的Parseval框架单小波.克服了传统小波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小波分析在工程应用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克服传统小波在图象处理方面的局限性,人们构造了各种重构系统.根据AB-多尺度分析的理论,首先构造了一个正交的复合伸缩多小波,然后又构造出了一个复合伸缩的Parseval框架单小波.  相似文献   

16.
深基坑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在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后显得更为重要,而在这以前,开挖已积累了一定的监测数据,如何利用已积累的数据,分析和预报基坑在以后开挖工况中的稳定性成为研究的重点.为此,本基于非线性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理论,建立了基坑在开挖施工过程中所服从的数学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基坑围护结构的动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在近几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它所提出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学习观等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则试图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考察,寻找其对数学学习的借鉴,从而树立一种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对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采用这种评定方法得出的结果在工程质量评定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理论力学是很多理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理论力学知识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点,涉及复杂的高等数学计算。将Mathematica软件引入理论力学教学能简化复杂的高数计算,方便物理图像展示,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效果。以轻质弹簧连接的两质点的运动和欧拉角为例,讨论Mathematica的符号数值计算和可视化实现在理论力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如何运用Mathematica软件辅助理论力学教学。  相似文献   

20.
刘跃先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7):11-12,96
本文在总结社会评价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着手,构建了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社会评价的体系框架,进而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重点介绍了模糊数学法的建模过程。最后,文章以宁宣杭高速公路狸桥至宣城段工程可行性研究为例,从风险要素识别、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介绍了社会评价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