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道德整合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整合唱团指社会对不同道德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理念进行整合而形成一种统一、开放、内洽的道德的过程。它既是对道德的整合,又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追求。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道德整合成为多元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它的实现来看,道德整合应以社会化环境系统为“母体”,以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社会基本制度系统为支撑,以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为依托。  相似文献   

2.
网络数字化引发社会生活变革,网络道德在主体、行为活动、价值规范方面展现出与一般道德不同变化、困惑.网络道德具有新的相对独立的道德结构,其形式是虚拟的,内容是现实的、客观的.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以一般道德为基础,结合网络及网络社会特点探寻反映网络伦理秩序现实要求的伦理价值规范以及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3.
叶铃铃 《科技信息》2013,(17):490-490
官员的道德失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也越来越被社会所病诟,官员的失德行为对社会的伦理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透过官员失德行为的现象,探讨失德行为对行政伦理、制度伦理、社会民间伦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基本建构了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学科和道德建设体系。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伦理结构的剧烈变迁,向当代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建设实践提出了新挑战。以研究道德冲突、道德矛盾和道德困境等现象、规律和消解理路为旨归的道德悖论研究,不仅与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当代取向具有相应性,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家庭伦理建设是社区伦理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伦理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伦理关系是微观家庭伦理关系与宏观社会伦理关系的中观形式,家庭伦理是社区伦理道德水平的具体体现,搞好社区伦理建设、社会伦理建设必须从抓好家庭伦理建设入手。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强大、法律脆弱的虚拟世界,重构具有普世价值的信息道德与伦理为一切信息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对于保证虚拟世界的有序发展意义重大。然而,面对信息社会中存在的信息道德失范现象,在图书馆范围内,图书馆员有其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伦理规范;读者在充分享受读者权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应尽的信息道德与伦理义务,即每个人实现自身的读者权利应当以不损害他人的读者权利为道德边界。因此,只有区分图书馆员和读者各自的义务才能准确把握信息道德与伦理的界限。介绍了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信息道德和伦理的基本内涵及界限,提出了信息伦理与道德义务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琳 《科技信息》2011,(34):82-82
道德责任心是指个体在面临社会和道德问题时的参与意识和对困难的承担程度。任何人类社会的生活都要求参与这种生活的人有道德责任心,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型伦理秩序,消除现有的价值困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心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几千年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但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伦理和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探讨伦理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和互动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就法的历史发展而言,法律起源于道德。就现代社会而言,法律也应以道德为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中,为了增强法律的实效,要充分认识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以及法治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重视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世界中的畸形母爱折射出奴隶制影响下黑人社区母爱伦理缺失的悲剧世界。在母爱伦理缺失的世界里,母爱陷入伦理困境并遭遇伦理冲突,演绎着有悖伦理的故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然而道德审判并没有缺席,黑人母亲对社会和内心道德审判的接受,表明了莫里森对母爱伦理道德回归伦理情境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道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组成。道德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四种理论,即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对道德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观点不同。这些问题包括:什么是道德,道德具有怎样的结构,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对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道德发展具有连续性还是阶段性,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何种联系。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社会道德环境中的失德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它易于动摇学生的道德信念,并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要破解这一困局,就要突出学校德育对社会的引领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提高其道德主体能力,并积极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种新的治国思想。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社会治安、道德滑坡等诸多社会问题出发,从正确处理“以德治国”与古代“德治”思想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入手,积极探求实现“以德治国”的道德途径,即实行德政与德教,以期对“以德治国”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合理性和操作可行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调查发现,大学生公德状况呈现如下特征:道德观多元化与复杂化;知行严重脱节;高年级学生道德水平远低于新生等。这种状况与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及中国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升大学生的公德水平,有必要在全社会尽快形成健康的道德回馈机制,而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则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大学生公德修养水平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公德状况不容乐观。文章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公德水平偏低的原因,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操作性强的途径,即加强公德意识教育,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道德立法等。  相似文献   

16.
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社会道德要求为取向的教育形态,是对个体进行公民道德的教育。纵观我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历程,大致经历了缘起、探索、重建与发展三个阶段。通过反思,立足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中,要着眼于推进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通过公民道德教育促进公民身份认同,通过开发和利用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资源保持公民道德教育的文化特色,以及增强公民的批判性思雏。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才能同时发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高校德育适应社会环境是两者协同发展的前提。高校德育通过增强主体性、耗散性、预示性,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高校德育优化社会环境是两者协同发展的条件。通过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优化家庭环境;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通过加强舆论引导,优化大众传媒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整个社会变化的深度、广度及其速度都超过了任何国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即要加强法制化与主体性相结合的观念、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观念、民主化与个性化观念、美育观念及回归生活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林雨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1):135-137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把握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内涵,并通过发挥环境感化、个体自省和道德实践的作用,促使高校教师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兴学科--道德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了大脑中与道德相关的神经网络,对理性在道德功能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特别强调情绪和直觉在道德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独特的道德发展观和整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该学科认为道德为大脑的功能之一,良好的道德需要健全的大脑、理性的思辨、健康的情感反应和敏锐的直觉判断,这些发现对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