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技术统治论主张科技专家对社会进行全盘的统治或管理。在早期 ,它是西方现代性精神理念与激进知识分子的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对社会现实进行激进批判的社会乌托邦。随着现代性危机 ,现代技术统治论强调国家的非政治化 ,对现存的社会体制、社会目标不加批判地认同。技术统治论演变成了维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波德里亚早期思想可以用社会批判理论来概括,一方面表明了他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符号学相结合的异化论的立场上对现代性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表明了他是站在象征性交换的立场上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苏联技术哲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表现之一就是学者们对西方技术统治论和反技术统治论两种时立思潮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条件的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从而加深和完善了我国学者对于技术社会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性批判重要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通常与意识形态批判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意识形态"及"理性"等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技术与现代性研究的融合。面对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现状,法兰克福学派抛弃科学与意识形态无关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生产过程中,技术扮演意识形态角色甚至已成为意识形态。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客观理性,理性内涵处于历史演化中,技术合理性领域是技术演化最新结果,技术理性已经成为新意识形态核心内容。重建现代性,走向后技术理性会进一步释放技术解放潜能。  相似文献   

5.
在技术社会学视野中,技术决定论由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和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构成。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者形象主要是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化过程中的观念误构,这源于决定论思维对辩证法思维的挑战、现代性的技术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替代以及意识形态论争对学术论争的干扰。技术决定论历史困境的实质是将技术系统从社会系统中抽离而出的本质主义困境,具体表现为技术工具化假定或技术实体化预设。与境论纲领和早期社会建构论侧重批判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技术编史学与后建构论深入反思了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由此,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论立场有助于超越当代对各类技术决定论的迷思。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4):112-116
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以自身为基础发展为哲学理念,对现代性的科学、现代观念以及市场经济进行批判,这就是生态学的批判。首先,生态学批判现代性的科学,批判它的无情、片面的语言等;其次,生态学批判现代的观念,批判其中的实体概念、还原论等;最后,生态学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绝对自由和精英创造等问题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7.
回溯治理术的技术化嬗变,批判其发展至现代性治理的异化逻辑,揭示其形成、巩固并遮蔽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异化症候的实质,形成在社会技术哲学视角反思现代性治理、超越现代性的重要视域。在此一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重释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是"与"应当",形成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现代化的科学指南,指导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形成其根本遵循的人民逻辑和共治共享的实践原则,确证着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是通过超越现代性治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8.
从起因、机缘和途径三个方面对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主题进行解读,起因是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之间于1970年代前后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争论,机缘是批判理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融合,途径是技术编码的解构和重构。最后指出这一理论的实质在于重构现代社会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9.
身心平行论是19世纪末在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命题。柏格森从逻辑维度、经验维度、历史维度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在逻辑上,身心平行论混用了两种描述世界的不同记录体系,这种混用是不合法的。在经验上,身心平行论有悖于某些经验事实。从历史维度来看,身心平行论并非一个科学命题,而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来自17世纪的形而上学,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古代和现代之间的科学观的转换,也导致了古代的平行论转变为现代哲学中的身心平行论。  相似文献   

10.
杜威立足于生存论的思维视域,借助于自然科学,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对知识的旁观者理论进行了批判与解构,创立了实用社会知识论,其知识论渗透着强烈的批判性。透过这种批判性,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两种风格的杜威。在两个杜威之间呈现着张力和矛盾,表征着现代性的杜威高扬科学和民主,其理论走向了科学主义和自由主义;表征着后现代的杜威竖起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大旗,批判与消解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表象主义,其理论走向了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和偶然性。通过实用社会知识论的视域,杜威由现代性走向了后现代性,它向我们展示了实用主义的转向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本性就是批判,具有社会属性的技术特别是高风险前沿技术,更加应当允许批判。技术发明不仅要符合低层次的科学规律,而且还要符合高层次的人类生态学规律。物质结构重组,要警惕基本物性质变的层次边界。前沿技术是作国家储备还是作社会推广,至少要按照风险的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和可逆转性三个原则进行评估。技术风险急剧增高的社会根源是穷追技术享受,科学研究的自由不等于技术统治的自由。生态农业还有广阔发展空间,生物技术可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是最早对现代性的逻辑基础进行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认为现代性的逻辑基础是知性化的主体性。在以主体性为核心特征的现代性生成过程中,近代自然科学起了基础性的作用。黑格尔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批判在其现代性批判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黑格尔对近代自然科学的逻辑前提和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并经由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追问通达了对现代性主要特征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构论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技术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强调从微观技术入手,深入到技术内部,从而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把批判理论从传统的社会批判转向技术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已有关于技术人造物的本质认识主要存在客体和工具两种隐喻,始终囿于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基于反二元论的立场,拉图尔依托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符号学思想,提出了技术人造物的行动者网络隐喻。立足行动者网络隐喻,拉图尔提出了"实作论"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历史质,创新"技术解释学"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关系质。  相似文献   

15.
沃勒斯坦区分了技术现代性和人类解放的现代性,认为西方现代性批判运动以技术之恶为借口意欲终结整个现代性,这种做法实质上罔顾了它的内在价值。沃勒斯坦重估并肯定了现代性的价值,这对于我们反思现代性批判思潮和坚定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启示意义。但是,他基于主观主义方法论立场不可能为人类解放的现代性找到真正的出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以其现实的历史性原则,不但实现了对主观主义方法论的批判,而且也实现了对技术现代性之恶的真正终结。  相似文献   

16.
当前技术论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社会建构论的发展,它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处理技术与现代性的关系.本文试将现代日本最著名的哲学家西田基多郎的发展非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作进一步的延伸,并用以讨论十九世纪末日本的技术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如何处理技术的本质主义解释与建构论说明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技术哲学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对于社会建构论,以温纳为首的本质主义者拒斥它;而以芬伯格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家主张有条件的接受它。然而,芬伯格对本质主义和建构论的调和却遭到了这两个阵营的强烈反应与激烈批判。在重构这一争论的基础上,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社会的技术批判理论中,超越论者以其理论上的彻底性而倍受关注。以人性为理论支点,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角度,超越论者对现代技术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尽管对技术所持的悲观态度使他们滑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但其思想却有合理的内核和有益的忠告。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是严肃学者们认真思考所得出的学术观点,作为一个学派应当被接纳和研究。本文对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度性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性展开途径和成果的现代工程不仅建构了一个现代世界,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打造和型塑了现代生活秩序及生活样式。但是,现代工程给当代人带来的生存困境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对工程的研究与追问在进行实证考察的同时,还需要哲学的反思与人文关照以唤起人们的"急难"意识,寻求拯救现代性的方案。就是说,在人文视野下理解与阐释工程,开启现代工程批判亟待课题化,而完成这一研究任务既要探究诸种可能的研究进路,又得解决多种视域和阐释原则的统一性问题。在现象学始源性追问下,有必要把生存论解释原则贯彻到工程的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以及工程伦理研究等各个维度。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和状况总是反映出时代特征。作为现代社会总体特征的现代性同样展示为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境遇。技术理性对现代生存危机而言无疑具有根源性。这种根源性充分体现了它与现代性的共生性。换言之,现代人类生存的各种困境都与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有直接关联。在某种意义上,技术理性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制度、文化等各个层面。从生存论的论域中去审视和拷问,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都是在发展理性的冠名下,技术理性得以被推崇,成为现代性中的主导因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