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钻也称"黑金刚石",外表黑色多孔,仅产于巴西和中非。科学研究发现,和一般的金刚石不同,这种钻石并非产自超基性岩,而是外太空。由于这种矿物不同寻常的分布特征,导致科学家第一次怀疑这种黑金刚石并非产自地球。这一发现揭示了在过去的某一时刻,我们的地球曾经和一些在20 ̄30亿年前发生的超新星爆炸产生的碎屑发生过接触。在这场剧烈的宇宙爆炸中,幸存的一些细小碎片陨落在了地球上。  相似文献   

2.
《科学24小时》2011,(2):51-51
目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物理学家小组微观模拟了超新星爆炸。超新星是一颗恒星爆炸过程。某些特殊类型的超新星,是一种起始在白矮星内部燃烧火焰球的爆炸形式。该火焰球比周边宇宙物质要更轻,因此可以快速上升,形成一个顶部带有一个加速烟雾环的羽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正中日合作西藏ASgamma实验团队利用我国西藏羊八井ASgamma实验阵列发现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马射线,这些宇宙伽马射线来自蟹状星云方向,比此前国际上正式发表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蟹状星云是位于金牛座的著名超新星遗迹,距离地球约6500光  相似文献   

4.
视野     
正超新星灭绝巨齿鲨paleontology古生物大约260万年前,地球天空中出现了一种持续数周或数月的奇异亮光。它是距离地球大约150光年的超新星(爆发的恒星)。几百年后,也就是超新星亮光减弱之后很久,来自超新星的巨量射线又到达地球,引发气候巨变,导致包括巨齿鲨(其身体大如一辆大巴)在内的大量大型海洋动物灭绝。科学家最近称,  相似文献   

5.
王博  张江  王晓锋  韩占文 《自然杂志》2011,33(6):328-333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在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美国科学家索尔·波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他们通过Ia型超新星测距发现宇宙的膨胀是加速的,从而揭示了暗能量的存在。笔者将对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Ia型超新星与宇宙加速膨胀、暗能量以及Ia型超新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全面的介绍,并介绍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文章的最后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尹其丰 《科学通报》1980,25(3):124-124
一、引言超新星遗迹是强宇宙射电源,观测证实其射电辐射机制是同步加速器辐射,它的很多性质可以根据超新星爆炸的质量喷射解释。但是,超新星遗迹中的电子加速机制,即如何产生高能电子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天文学家已经识别了已知的宇宙边缘的火热类星体和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帚形阴影。然而,我们自己的银河系中心,即银河,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位难以理解的陌生者。来自银河系中心隆起部的光在抵达行星地球之前,其大部分早就让星际间尘埃和气体组成的厚云块吸收掉了。地球这个遥远的外围小星球距银河中心三万光年之遥。  相似文献   

8.
天文学家们已辨认出位于已知宇宙最边缘的类星体和超新星爆炸的残迹。但我们自己银河的核心长久以来却一直隐藏着庐山真面目。地球这个小小的行星位于银河系远郊,距银河中心地带有30,000光年之遥,从银河中心发出的光大都等不到到达地球,就被由星际尘埃和气体组成的浓厚的云层所吸收。最近,三个射电天文学家穿透这层天幕进行探测,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被看清过的壮观景象:有一条厚10到20光年的气体带,看上去似由缕缕丝状物组成,延伸到银河平面之上600光年处。这根气体带第一次提示:一个巨大的磁场对于银河核心的形成远比人们以前想象的重要。这个发现的全部影响还有待科学家们去估量,它有可能动摇关于恒星在银河中心形成的现有理论,并可能揭示出银河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动态点击     
《科学24小时》2012,(3):36-37
黑钻石产自远古超新星爆发黑钻也称"黑金刚石",外表黑色多孔,仅产于巴西和中非。科学研究发现,和一般的金刚石不同,这种钻石并非产自超基性岩,而是外太空。由于这种矿物不同寻常的分布特征,导致科学家第一次怀疑这种黑金刚石并非产自地球。这一发现揭示了在过去的某一时刻,我们的地球曾经和一些在20 ̄30亿年前发生的超新星爆炸产生的碎屑发生过接触。在这场剧烈的宇宙爆炸中,幸存的一些细小碎片陨落在了地球上。  相似文献   

10.
在宇宙中除了我们人类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其它智慧生命呢? 科学家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使得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两个阵营。其中一个争辩说,地球围绕着一颗普通的恒星在旋转,而地球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因此既然我们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则智慧生命在宇宙中一定是比比皆是的了。这一推论和“地球寻常原理”的观点是并行不悖的,该原理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如此普通,以致可以作为宇宙中生命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 ,很多普通元素如氧和碳 ,是在某颗成为超新星的星体爆炸时生成并散布到整个宇宙。但越来越清楚的是 ,普通星体无法生成足够多的金和铂这类重金属。因此 ,地球上和整个宇宙中的金和铂的来源一直是一个谜。最近 ,瑞士莱斯特大学的斯特凡·罗斯沃格博士和巴塞尔大学的合作人员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议上报告了一种生成金、铂和其他重金属的新途径。罗斯沃格的研究小组探究的观点是 ,这些重金属是在高密度中子星剧烈相撞时生产的。这些中子星———它们死亡的旧星体的核心———比地球重 10 0万倍 ,面积却只有伦敦那么大。有时会发现中子…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1987A的近400年来最近的一次超新星于1987年2月23日在大麦哲伦云处爆炸,这一事件引发了持续至今的超新星热。好几项发现表明,无论是褐矮星抑或是行星之类的亚星体都是说绕太阳以外的恒星旋转的。有报告说,从外表上看星系是如此远古,以致它很可能就是原星系(出现在宇宙膨胀的初期),而星系就是在那时形成的。位于球状星系的第一颗脉冲星被发现。  相似文献   

13.
最密的物质     
最近,联邦德国GSI实验室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观测到一种最密的核物质。这一发现开创了更好地了解在宇宙形成时接着大爆炸的最初几秒钟内必定存在的极端高的压力和温度的可能性。他们亦相信这种压缩形式的物质在中子星和超新星的致密核芯内存在。物理学家们长期认为压缩形式的核物质可以在地球上利用高速重核碰撞的人工方法来产生。现在这一假设已被这两个实验室首次证实。他们利用伯克利的Bevalac加速器加速铌核打铌靶,并利用晶  相似文献   

14.
"我想看得更远!"这不仅是天文学家的愿望,也是许多好奇心十足的普通人的期待。自400多年前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宇宙以来,人们一直在利用更大的望远镜观察更远的宇宙,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用大型天文望远镜看到离地球131亿光年的遥远的天体。光速是有限的,观察遥远的宇宙其实就是观察宇宙的过去。现在能观测到的最古老的天体,是宇宙大爆炸后数亿年形成的。大爆炸后3亿年,  相似文献   

15.
人类探测宇宙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在此期间,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50年前,人类开始向太空抛掷“物体”,不过它总是在几分钟内就落回地球;40年前,当人类再次把物体送入太空时,它们留在了那里。而现在,地球人终于也可以停留在太空中了。 在探测宇宙过程中,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在宇宙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中,通过模仿宇宙形成早期的情景,我们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生物是如何在宇宙中生存的,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繁衍生  相似文献   

16.
动态点击     
《科学24小时》2011,(4):51-52
巨型恒星逃逸形成弓形激波一颗大质量恒星正飞速脱离其原有的伴星,冲进浩瀚的宇宙深处。其结果便是和星际尘埃发生剧烈摩擦,产生了这张图像上显示的黄色弓形激波区。这颗恒星编号为蛇夫座ζ,这是一颗巨星,其质量约为太阳的20倍,距离地球460光年,已经有400万岁。在这张照片中,原本应为红外线的光被人为处理成了我们肉眼能看见的可见光色彩,这颗恒星就位于这片弓形激波区中,呈现为一个明亮的蓝色星点。蛇夫座ζ之前与另一颗质量更大的恒星组成双星系统。不过,当那颗恒星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之后,蛇夫座ζ便被像一颗子弹一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早已知道,地球上的多种稀有金属都是小行星或陨石带来的"舶来品"。而最近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不止地球,整个银河系中约一半的物质可能都来自外星系。研究人员通过超级计算机建立了超新星爆炸的模型。这个模型显示,超新星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形成一股股强劲的"风",裹挟着大量原子从一个星系"吹"到另一个星系。这种现象被称为星际转移。在银河系中,占总质量50%的原子都是这样从外星系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3,(3):30-30
德国天文学教授雷·维拉德说,可观测的证 据首次显示,像一枚宇宙炮弹一样蜿蜒穿过银河 系的黑洞是超新星爆炸燃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科学24小时》2009,(9):52-52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通过一项新技术观测到已知宇宙中最遥远的超新星爆发,距地球大约有110亿光年。这一发现将为揭开大爆炸后宇宙初期星系形成之谜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0.
H.Janka  谢懿 《世界科学》2002,(10):22-22,34
在宇宙的某个地方每一秒钟都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即使它们的距离极为遥远,这一恒星灾变现象仍能为我们提供有关恒星形成的重要信息——其抛射出几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碎片丰富了星际空间重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 尽管超新星非常的明亮,但是超新星爆发的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