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008年12月23日,大熊猫团团、圆圆乘直航专机登上了宝岛台湾。作为动物使者,它们向台湾人民传递着祖国内地人民的深情厚义。那是在2008年金秋时节,海峡两会在促进两岸制度化协商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签署空运、海运、邮政、食品安全四项协议的同时.还宣布了互赠动物的消息。11月3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访台时宣布赠送台湾一对大熊猫和珙桐(鸽子树);  相似文献   

2.
2004年,团团、圆圆出生经过海峡两岸人民三年的焦急期待,经过家乡四川卧龙特大地震的遭遇,熊猫使者团团、圆圆终于在2008年年底赴台了。已和团团、圆圆成为“熟人”的我,更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感慨!  相似文献   

3.
业界风云     
赠台大熊猫乳名已确定1月6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确定将照片中的两只大熊猫赠送给台湾。它们是:19号,雄性,年龄1岁零4个月,体质量46kg;16号,雌性,年龄1岁零5个月,体质量48kg。6家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绿色时报、中国台湾网、新浪网联手征集赠台大熊猫乳名。赠台大熊猫乳名已在2006年春节晚会上投票确定为团团和圆圆。分众传媒3.25亿美元合并聚众中国户外电视广告网络运营商分众传媒宣布同主要竞争对手聚众传媒达成协议,两者将合并,聚众传媒作价3.25亿美元。根据双方达成的…  相似文献   

4.
5月2日,福州动物园的大熊猫青青分娩二仔,成活一仔,取名“榕榕”。 6月1日,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的大熊猫欢欢产下一仔,东京都公开为幼仔征集名字,12月1日最终选考委员会决定命名为“童童”。 8月6日,成都动物园的大熊猫果果生育一仔,取名“冰冰”。30天后,因母兽腹泻不止,对冰冰进行人工哺育,并鉴别幼仔为雌性,这样早鉴定熊猫  相似文献   

5.
3月28日,六岁的成都动物园大熊猫苏苏因麻醉意外发生休克,停止呼吸三小时,昏迷一昼夜,后经抢救死里逃生. 5月23日到27日,中国动物园协会在福州召开大熊猫繁殖讨论会. 5月,四川首次采用“彩红外航空遥感技术”对平武县的箭竹情况进行调查,以制定保护大熊猫计划. 6月15日,墨西哥城查普尔特佩克动物园的大熊猫迎迎喜产双仔,其中一仔在迎迎哺育下成活.另一仔试行人工喂养未成功,只活了四天.从1980年以来,迎迎共分娩五胎,成活四仔. 6月22日,华盛顿国家动物公园的大熊猫玲玲产下两仔,可惜玲玲未能将它喂养成活.1983年和1984年,玲玲曾两次分娩,幼仔均未成活.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世界珍贵动物,其中85%以上分布在四川境内。大熊猫繁殖能力低,加之栖息环境的逐渐缩小及环境地间的隔离,使遗传交流中断;以及人类的干扰等因素,导致大熊猫在自然界已濒临绝灭境地。为了拯救大熊猫物种,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联合四川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工作者,十年来围绕大熊猫的诃养,增加大熊猫的数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者们将研究论文及研究简报汇编成册,以翔实而丰富的内容,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大熊猫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每到繁殖季节,各种动物春心荡漾,异常活跃,显得生机勃勃。此时,也是各家动物园的动物管护人员最忙碌的时候,因为他们要充当动物的“红娘”和“月老”,而为动物选择合适的伴侣,需要从动物性别、血缘远近、脾气秉性以及动物保护等各个方面加以考虑。可是,很多动物并不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很难从其外形、声音和行为举止上辨识雌雄,这就给动物园管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难,他们有时难免会混淆动物们的性别,以至误入“乱点鸳鸯谱”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8.
1988年初,成都动物园的雄性大熊猫强强患消化道疾病,无法进食,不治身亡。强强是近年来人工饲养条件下交配能力最强的雄兽,8年来,先后与成都、上海、重庆、昆明、福州等地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多次自然交配,使雌兽怀孕分娩达19胎之多。 6月23日,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的欢欢分娩一仔,是用采自雄兽飞飞的新鲜精液经过3次人工授精  相似文献   

9.
平平的孤独生活 据记载,1936年-1956年期间,共有14只大熊猫被捕获.其中,1938年被捕获的几只大熊猫被运到了英国伦敦动物园.1955年,中国科学家在四川宝新县考察时捕获的3只大熊猫,被送到了北京动物园.1957年5月,其中一只熊猫作为国礼被送给苏联,它就是平平.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国宝,有独持的学术研究价值。由于其数量十分稀少,繁殖也比较困难,所以,人们对大熊猫的人工繁殖非常重视,本文提供一些有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并恳切希望从事大熊猫工作的同行订正,补充。从一九三七年,大熊猫苏林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首次展出以来,人工饲养大熊猫将近五十年,半个世纪中,全世界各地的动物国内,大熊猫怀孕分娩四十二胎,幼仔成活半年以上,即算繁殖成功的有二十胎,成活二十仔。动物园内还没有一胎双仔同时成活的记录,详见表一。其中首例自然交配繁殖成功(编号1)和首例人工授精繁殖成功(编号19)都在北京动物园,编号31是国外唯一一例人工授精繁殖成功。大熊猫怀孕期最长记录是一百七十多天,在北  相似文献   

11.
在中欧地区,有一种叫做“欧洲野牛”的野生动物,是远古时代存留下来的“活化石”,犹如中国的大熊猫,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由于缺乏完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这个古生物孑遗在1925年前捕杀殆尽,濒临灭绝,野生群体已经消失,仅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存有48头。欧洲野牛列入了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红皮书。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老虎、狮子,这些在动物园里常见的明星动物由于关注度颇高,已经从灭绝的边缘逐步走上了生态恢复的道路。然而,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动物正在快速地走向灭绝。近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系了阿勒莱皮侏儒鸟:曾经有250只生活在巴西野外,但政府为保护该鸟建起一座生态公园,游客增多,令该鸟的数量开始减少  相似文献   

13.
王羽中 《科学之友》2005,(11):37-37
美国史密斯索尼安国家动物园(Smithsonian NationalZoo)的科学家们正在对大熊猫的觅食习惯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大熊猫的觅食习惯很可能与人类存在着某些相似性。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在寻找食物方面有着特定的习惯。如果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寻找食物,饭馆很可能是你第一个要去的地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探索》2004,(3):13-14
对于全世界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人来说,2003年7月8日,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就在这一天,一只名叫“祥祥”的大熊猫被送到野外放养场,它的离去拉开了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工作的序幕。 放归过程 举世瞩目 大熊猫“祥祥”的放归过程牵动了全世界所有大熊猫保护工作者以及众多大熊猫爱好者的心。7月  相似文献   

15.
成都动物园大熊猫的繁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能猫是四川特产的珍贵稀有动物,由于生育能力高度特化,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适应能力减退,数量日渐减少,分布范围缩小,濒于绝种边缘。本文根据成都动物园近30年工人饲养和繁殖大熊猫,特别对繁殖幼兽成活率高的成功经验,作了比较详细的报导,作者并根据国内外人工繁殖大熊猫的一些问题,从各个方面,尤其从大熊猫发情期卵巢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拯救大熊猫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6.
葛志浩 《科学之友》2005,(11):32-32
据了解,目前全国建立了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400多处珍稀植物种质种源基地。实施了“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使大熊猫栖息地得到较好保护,种群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共从野外抢救大熊猫224只,人工繁育成活70只左右。  相似文献   

17.
<正>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有一个名为“冰冻动物园”的实验室。它是全球第一个动物细胞冷藏馆,创始人库尔特·贝尼施克为德裔美国人,生于1924年,1949年移民到美国。作为一名痴迷于遗传学知识的科学家,贝尼施克多年来在医院从事生殖病理学的研究。早在1972年,他就开始收集珍稀濒危动物的皮肤样本。他本人当时并不明白该如何处理这些样本,也不清楚保存濒危动物的细胞有何用处,但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他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开发出一种工具,利用这些皮肤样本让濒危动物重生。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是人类探月的丰收年,因为在这几年里,来自多方的研究和探索都证实了月球是一个有水的星球,这是科学家们殷切期待的结果,也是现代天文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期盼在月球上找到水,"找水"成了人类探月的挥之不去的"情结"。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精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熊猫走向衰亡的原因。学者们有多种看法,而繁殖力下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科学工作者研究了大熊猫雌配子—卵子,发现大熊猫卵巢长满数百只卵泡,就象青蛙的卵泡一样,说明大熊猫还保留着两栖动物的特征。美国纽约动物协会保护部主任乔治·夏勒博士最近撰文指出:“这一最新发现在大熊猫的活化石的三大特征之外又增加了一大特征。”既然,大熊猫的雌性配子如此,而雄性配子又如何呢?为此,我们对大熊猫的精子外部形态进行了研究。此材料可为大熊猫生殖生理、繁殖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1) 大熊猫精子来自成都市动物园。(2) 方法:1) 取回的精液放入尖底离心管,以1000rpm离心8分钟;2) 去上清液后,用0.1M磷酸缓冲液(PBS,PH7.2)洗一次;3) 将精子混悬于适  相似文献   

20.
张欣 《科学之友》2005,(11):38-38
1870年,第一个见到大熊猫的西方人大卫神甫在他的见闻笔记里这样写道:“大熊猫似乎以植物为食,但有机会吃到肉食的时候,也绝不会拒绝。我甚至认为在冬季里肉食是它的主食……”不过,尽管早在19世纪已经有人知道“大熊猫吃肉”这个秘密,但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大熊猫调查队在卧龙听到当地农民反映,在野生大熊猫的胃里发现大型啮齿动物的残渣,还有人看见大熊猫捕获一只竹鼠,卧龙地区的研究者也发现熊猫的粪便中有金丝猴的毛。王郎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粪便中则发现林麝的毛、骨、蹄和肉。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