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科学通报》1957,2(11):345-345
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于3月11—16日在广州联合召开了华南热带资源开发科学讨论会。出席大会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有关的各研究所、农业科学院所属华南各省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等院校、华南农垦总局、农业厅以及气象局、水利设计院、橡胶工厂等各个单位的科学工作者三百余人,以苏联科学院B·H·苏卡契夫院士为首的苏联专家代表团,也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在会上热烈地讨论了有关热带亚热带资源开发的各项问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在开幕词中指出:我国  相似文献   

2.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对北京PM10污染的预示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北京地区PM10污染过程与天气形势和天气系统的关系. 特别是通过对海平面气压场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的分析, 发现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对北京地区PM10污染的发生具有预示作用, 即当热带气旋北上并在朝鲜半岛或日本登陆的情况下, 北京地区一般受持续均压场等弱中尺度天气系统控制, 经常容易发生区域性的PM10空气污染过程. 这为开展北京空气污染预报预警和污染控制, 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预报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2011,56(25):2156-2156
具有强湍流特征的海/气界面边界动力过程对二氧化碳、水汽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循环, 以及局地和全球的天气、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由于全球变暖, 台风以及热带低气压持续出现强度增强、规模变大的趋势, 沿海地区面临更频繁的强台风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的侵扰.  相似文献   

4.
陆龙骅 《科学通报》1983,28(13):798-798
近年来,对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中期振荡特性的研究,大多只用某一年的资料,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既难进行比较,也不能揭示振荡本身的年际变化特征。本文对1966—1981年逐年6—8月拉萨、成都、武汉、上海等4站对流层上部100毫巴等压面高度的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研究了夏季我国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上部中期振荡特征的年际变化,并讨论了中期振荡特征对应的天气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1974,19(12):574-574
西北八省(区)造林科技座谈会,于1974年7月27日至8月5日在甘肃省张掖地区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生产、科研、教学等单位的领导、科技人员、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代表120人。  相似文献   

6.
王东晓  周伟东  谢强 《科学通报》2002,47(7):553-553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学会海洋气象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02年热带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研讨会”于2月26日至3月1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来自美国和日本的专家以及国内的7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60余篇论文,中国科学院、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日本筑波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应邀进行了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7.
周家斌 《科学通报》1982,27(2):95-95
一、引言热带质量场与流场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尚不很清楚,因此热带数值预报模式中都采用原始方程而不再作滤波近似,但原始方程对初值十分敏感,初始场上的小扰动很容易增长.有些小扰动是观测误差,另一些是没有天气意义的小波动.有的小扰动具有天气意义,但是很难与没有天气意义的小扰动区分开,在我们的模式中也难以描写它.因此,在初值处理过程中将这  相似文献   

8.
降水天气过后,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看到诸如雨情快报这类信息,里面包含了一定时间段、一定行政区域的降水量信息。当有强对流或暴雪天气过程时,手机里还会收到气象局发布的暴雨或暴雪的预警信号,其中同样有降水量的描述。那么,这些信息里的降水量是怎么定义的?雨量值是怎么得到的?降水等级又是怎么区分的?下面我们听专业人士详...  相似文献   

9.
正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已经察觉到了"反常天气"的影响,但在普罗大众眼中,那些将气候变化同化石燃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家无异于末日预言者,因而没有人理会他们的意见。1974年8月,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开展了一项"与情报问题相关的气候学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该研究认为,在不远的未来,反常天气将会频繁出现,从而导致政治动荡和大规模移民(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动荡)。  相似文献   

10.
谁是第一个原始人? 不久以前,已知最古老的原始人是360万年以前生活在东非热带稀树干草原上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其最著名的代表是科学家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猿骨骼:露西。近些年来,科学家大概发现了五种比露西还老的古猿。2002年,法国科学家米歇尔·布  相似文献   

11.
<正>浙江省地处沿海,台风是影响浙江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我们时常会在夏秋季节听到它的消息。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那么,什么是热带气旋呢?热带气旋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在西太平洋(东半球)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西半球)产生的被称为“飓风”,而诞生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被称为“旋风”。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空气质量却在不断恶化。杭州市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共有304天,其中雾霾天数有209天,超过了总天数的三分之二。近年来,雾霾天气现象逐渐增多,全国不少地区都作出了灾害性天气黄色预警,高速路段封堵现象严重,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拉萨有泰天气日志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振耀 《科学通报》1984,29(12):768-768
最近,我们发现清朝光绪年间(1904年2月9日—1907年4月17日)驻西藏办事大臣有泰的日志中,每日都记录了拉萨天气概况,以及物候等自然现象和气象灾害的实况。这就为研究本世纪初拉萨气候的寒冷程度,气象灾害,物候期和农事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整理后的有泰日志,堪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拉萨天气日志。  相似文献   

14.
近6个月来,太平洋的热带水域一直在扩散,从国际日期变更线蔓延到了南美洲沿海。气象学家对此一直非常关注,密切跟踪着它的变化,因为这就是能够在大气和海洋中翻云覆雨的"厄尔尼诺"现象。而且,有迹象表明,眼下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积蓄力量,有可能在未来的几个月内给世界天气带来巨大的变化。热带风暴频频造访墨西哥、智利和秘鲁,使之大雨不断,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干旱少雨......科学家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强大的"厄尔尼诺"已经左右了世界天气。本年度的"厄尔尼诺"很可能使本世纪所有的"厄尔尼诺"相形见细。它对热带洋面的影响范…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临汾所辖17个站1974-2009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雾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结果发现:临汾市年平均雾日数为10.95 d,中间盆地的雾日数多大于周围山区和丘陵地区;秋季是雾的多发季节,地理分布差异最大;10月雾发生的频率最高;雾日数在1982年以前是偏少期,雾日最少的年份是2008年,雾日最多的年份是2006;临汾市雾日有一定变化趋势,西山永和、大宁、吉县等站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襄汾、临汾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余站点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陆同文 《科学通报》1973,18(6):289-289
中央气象局西南、西北协作区于1973年8月25日至9月3日在兰州召开了青藏高原气象科研交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西南、西北9个省(区)气象部门、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民航和部队等代表共108人。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工作近一年来取得了一些新成绩。会上交流了43篇科研成果,内容涉及高原天气系统的分析研究,高原气候特征及其成因,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影响,高原  相似文献   

17.
何京 《世界科学》2004,(3):47-48
谁是第一个原始人? 不久以前,已知最古老的原始人是360万年以前生活在东非热带稀树干草原上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其最著名的代表是科学家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猿骨骼:露西.近些年来,科学家大概发现了五种比露西还老的古猿.2002年,法国科学家米歇尔·布吕内宣布,他们在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一个距今700~600万年的人种:撒哈拉乍得种.  相似文献   

18.
睡莲之家     
亚洲开发银行在最近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与移民”的报告中说,受人口密度增大等因素影响,亚太地区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面前“尢为脆弱”,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这些影响包括气温显著上升、降雨方式改变、季风变化加大、海平面上升、洪灾和更强烈的热带气旋。  相似文献   

19.
对于地球气候的未来而言,不管全球变暖的典型模式预示着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全球变暖永远也不可能使冬季消失,对于热带以外的地区来说尤其如此.从今年初巴格达的飘雪天气到中国的特大暴风雪,过去的几个月见证了各地的反常天气.  相似文献   

20.
1986年南海季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南海与季风相互作用, 用观测资料, 计算了1986年南海季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值. 结果: 南海夏季风爆发及其控制南海时, 位于(20.49°N, 114.14°E)附近海域, 在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系统内, 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强烈, 潜热迅速跃升, 1986年5月23日在台风系统内, 感热出现正值, 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 主要贡献来自潜热. 夏季风控制南海天气晴好时, 海面温度虽然较高, 感热却出现负值, 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 主要贡献来自海面吸收的短波辐射和感热, 结果与闫俊岳等的不同. 夏季风结束后, 南海受东北季风控制时, 海气界面热量交换非常强烈, 南海对大气加热是主要现象, 主要贡献来自潜热, 冷空气到达海面时, 感热量值迅速跃升均为正值. 结论: 南海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的变化与海面温度变化趋势不一致, 季风控制南海时, 南海对夏季风响应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