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茶粮间作和谐共生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茶园间作玉米技术问题的提出 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茶叶品质就好,而生态环境条件与茶树生长发育有关的主要有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地形、海拔和纬度几大因素,其中温度、水分、光照因子受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特别是茶中件在夏秋生长季节,由于温度过高,光照太强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我国南方大部分茶区四季分明,一般是春茶品质最好,秋茶次之,夏茶最差,主要是茶树在夏秋生长季节时温度过高,光照太强有较密切的关系。因此,茶树在夏秋生长季节中,对茶树进行适度的遮荫,降低茶园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优化茶园的生态环境,使茶树体内氮代谢加强,芽叶嫩绿、叶片肥大、持嫩性好、茶叶滋味鲜醇、提高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2.
以福鼎大白一年生茶树(Camellia sinensis)扦插苗为材料,研究了钙在铝胁迫下对茶树钙铝及其他矿质营养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铝添加(10 mg/L 和20 mg/L)能促进茶树对铝的吸收和积累,铝添加降低根对钙的吸收但不影响茎和叶对钙的积累.而钙添加降低茶树各器官对铝的吸收和积累,增加钙的吸收和积累.适量铝添加能促进茶树根、茎和叶(老叶和茶叶)对钾和铁的吸收与积累,降低根对镁和锌的吸收与积累,但茎和叶中镁和锌的含量继续增加.钙增加茶树对钾的吸收和积累,对铁没有明显的影响.钙降低茶树对镁和锌的吸收和积累,但仍高于对照组.综合来看,在铝胁迫下,增加培养液中钙的浓度能够降低茶叶中铝的含量,增加茶叶中钙的含量,对其他矿质元素的利用没有不利影响.因此,在茶园中适当增施钙可以降低茶叶中铝的含量,提高茶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以板栗-银杏-茶(CGT)、板栗-茶(CT)、纯茶(T)种植模式下的茶树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茶树光合特性、茶芽性状及茶叶化学成分,分析了影响茶芽性状和化学成分的主要光合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内茶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与T模式相比,GCT、CT模式内茶树净光合速率、茶芽长、茶芽密度、百芽质量及产量均有所下降,但茶叶水浸出物、咖啡因、氨基酸含量增加,仅茶多酚含量降低,可见茶园间种银杏或板栗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光合因子中对茶芽性状及茶叶化学成分影响最大的是蒸腾速率,其次是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小的是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4.
土壤-茶树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叶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茶园土壤是茶叶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对近年来重金属在茶园土壤和茶树中的积累特征、形态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影响因素、健康效应以及风险评价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重金属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茶园中茶叶的氟含量、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调查 ,探讨影响茶叶中氟含量的几种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 ,茶叶氟含量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加 ;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并不显著 ,与土壤水溶性氟呈显著相关关系 .此外 ,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四川省产春稍茶叶中15种化学元素背景值,新梢与老叶中15种元素含量的差异.探讨了气温、茶树品种、土壤类型对茶叶元素含量的影响.并研究了元素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用甲醛和三氯化铁处理后的茶叶作为氟离子吸附剂,探讨了该吸附剂对氟离子吸附能力的一些影响因素(如浓度、时间、PH值等),为茶叶质铁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实验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对近20年来我国茶学博士学位百余篇论文进行系统梳理、统计、归纳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茶学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茶叶生物技术、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深加工与生物活性研究、茶树生理生态与病虫害、茶叶经济贸易与文化6大板块.研究主题和内容愈加深入和丰富,具有茶叶研究的内涵和特殊性,但与其他园艺作物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对茶学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学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关于提高茶叶含硒量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茶叶含硒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采摘季节、立土条件。特别是土壤中有效硒含量,均对茶叶含硒量有明显影响,3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使茶叶含硒量相差百倍以上,而制茶工艺对商品茶含一没有明显影响,认为通过品种选育、采摘季节的调节、提高土壤有效硒含量、寻找富硒土壤建立高硒茶基地是提高茶叶含一和保健人垢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茶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茶叶中的有机和无机化学成分及其影响因素,并论述了茶叶的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和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还讨论了茶叶中锌、钼、硒和氟等矿物质元素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柠檬酸和草酸对茶园土壤氟吸附能力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然茶园采样实验室模拟,研究了柠檬酸与草酸对茶园土壤氟的吸附能力和氟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氟时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氟的吸附有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的氟时有促进作用.外源氟在茶园土壤中向各活性形态转化,但以残渣态和水溶态为主.柠檬酸与草酸对茶园土壤各形态氟含量和转化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外源氟进入茶园土壤后,氟的形态分布规律基本为:残渣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态>交换态.  相似文献   

12.
磷、 铝与氟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中氟吸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磷、 铝与氟的交互作用对 茶园土壤氟吸附特征的影响. 对照处理下, 茶园土壤对氟约25 min达吸附平衡;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 氟的吸附量随氟初始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有磷酸根存在下, 吸附平衡时间缩短, 吸附量下降. 在 不同氟铝比条件下, 吸附平衡时间延长, 吸附量下降, 且随铝比例的增加吸附量下降显著. 在低浓度磷酸根和不同氟铝比共存条件下, 氟的吸附量呈增大趋势, 而高浓度磷酸根和不同氟铝比共存条件下, 氟的吸附量有明显减少趋势. 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均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描述, 部分处理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3.
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盆栽茶叶硒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盆栽龙井43和白茶中硒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能明显提高茶叶含硒量,提高幅度跟亚硒酸钠的喷施浓度有关,当硒肥浓度为240μg Se/mL时,龙井43在春季可到最高的445μg/kg,夏季白茶中硒含量最高可达486μg/kg,都能达到富硒茶的标准;硒含量的变化也跟采摘时间和茶叶品种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叶面喷施硒肥在低硒地区生产富硒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茶园土壤采样和实验室模拟, 研究苹果酸和丁二酸对茶园土壤外源氟吸附能力和形态分布的影响. 在氟初始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低浓度有机酸 <0.42 mmol/L, 高浓度有机酸<2.1 mmol/L), 苹果酸和丁二酸对茶园土壤氟的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氟初始浓度较高的条件下(低浓度有机酸>0.42 mmol/L, 高浓度有机酸>2.1 mmol/L), 苹果酸和丁二酸对茶园土壤氟的吸附有增强作用, 且增强作用随吸附液氟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苹果酸比丁二酸的增强作用大. 茶园土壤外源氟大部分以残渣态存在, 其次为水溶态. 不同浓度的苹果酸和丁二酸对茶园土壤外源氟的形态转化有不同影响, 但外源氟进入茶园土壤后形态分布的一般规律为: 残渣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态>交换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室模拟, 研究氟铝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中铝的吸附特征和形态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氟铝交互作用下, 茶园土壤中铝的吸附平衡时间 延长, 吸附速率下降, 吸附量减少. 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大小顺序为: 对照>n(F)∶n(Al)=2>n(F)∶n(Al)=4>n(F)∶n(Al)=8; 对照和低氟铝比(n(F)∶n(Al)=2∶1)条件下, 随茶园土壤对铝吸附量的增大, 活性铝含量增加但转化率下降;高氟铝比(n(F)∶n(Al)=4∶8 ∶1)条件下, 随茶园土壤对铝吸附量的增大, 活性铝含量下 降且转化率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茶园土壤中0~100 cm剖面不同层位各种形态铅及茶叶样品中总铅质量分数(w)的测定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各种形态铅在不同土壤层位中的叫及其分布特点,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估算了土壤剖面不同层位中5个形态铅即可交换态(EXE)、碳酸盐结合态(CA)、铁锰氧化物结合态(OX)、有机结合态(OM)和残渣态(REX)的w与茶叶中总铅硼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茶园土壤中不同形态铅w在所测剖面范围内的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叫(REX):>w(OX)>硼(0M)>w(CA)>w(EXE);同一剖面内铅的分布特点为:w(EXE),w(OM),w(REX)为表层高于底层,w(CA)和w(OX)则是底层高于表层;各形态铅所占总铅的比例,随其在土壤剖面各层中w值的变化而变化,其中 EXE铅在各土壤层中所占比例最小,REX铅所占比例最大(除底层外);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茶叶中的铅叫与不同形态铅在土壤各层中的w均呈正相关,但关联度最大的是EXE铅,其次为OM铅,且以表层土壤中的铅对茶叶中铅的w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茶叶中茶多酚及维生素C含量与储存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在营养学上的意义。方法: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开封后再密封保存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储存6个月前后两次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C含量前后两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绿茶与红茶相比,茶多酚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绿茶高于红茶;维生素C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叶开封后再密封、避光保存,茶多酚的含量不易丧失,但维生素C容易氧化减少。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分别研究了窨制时间、次数,茶坯含水量,配花量等对蜡梅花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各单因素试验中,窨制时间为24 h,窨制三次,茶坯含水量为5%,配花量为60%时所制茶样审评得分最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窨制时间的延长、次数的增加、茶坯含水量、配花量的增加,茶多酚含量、叶绿素含量、茶汤吸光值等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氨基酸含量随窨制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但随窨制次数的增加、茶坯含水量和配花量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蜡梅花茶最佳窨制工艺条件为:窨制时间24~32 h,窨制二~三次,茶坯含水量5%~15%,配花量60%~75%.  相似文献   

19.
以种植在四川茶区的乌牛早等4个特早生茶树品种为材料,观测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遭受1级霜冻危害的芽叶与正常芽叶的长度、质量,测定芽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并进行茶样的感官品质审评.研究比较了早春霜冻对不同茶树品种新梢生长量、芽叶生化成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正常茶样,受冻茶样的芽长、芽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降幅分别为1.72%~7.76%、4.29%~10.26%、3.82%~20.06%、1.99%~8.31%;游离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总量的降幅分别为3.42%~8.17%、9.06%~21.78%.霜冻胁迫对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组分总量和儿茶素品质指数有显著性影响.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各品种受冻芽叶所制茶样的品质均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早春1级霜冻对名山特早芽213、福选9号的芽叶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的影响程度大于川茶3号和乌牛早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