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促使广大水利工作者进行思考。笔者认为,必须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变被动抗洪为主动防洪,努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适当提高防洪标准;加固加高堤防;兴建必要的水库;整治河道,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加强水土保持;重视城市防洪;加强科研,提高防洪抢险的技术含量;保证水利工程稳定的投入;加强江河防洪体系的动态管理(详见“增强忧患意识,变被动抗洪为主动防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刊第2卷第2期,1998年10月)。笔者在此再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一、治水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路盐渍土的分区方案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研究中国公路自然区划和盐渍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盐渍土的分布和分布规律,分析了原有公路盐渍土分区的不足。根据新的资料和工程实践经验,考虑公路发展的需要,采用综合自然区划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紧紧围绕为公路工程服务的目的,提出了新的公路盐渍土分区方案。将中国盐渍土分布区划分为滨海盐渍土大区、东部半干旱-半湿润盐渍土大区、中部干旱盐渍土大区、西部强干旱盐渍土大区与特干盆地盐渍土大区5个大区,并给出了各大区内盐渍土的特点和修筑公路所面临问题的主要差别。对各大区内部亚区的划分也提出了方案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刘晓丽 《山西科技》2013,28(5):125-127
介绍了柳林电厂大桥及河道的基本情况,对柳林电厂大桥设计防洪标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大桥设计防洪标准符合百年一遇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村通公路的政策进一步深化,乡村道路工程年投资逐年扩大,乡村级公路工程普遍存在着施工单位资质较低,技术力量较薄弱的问题,而这些工程往往处在偏远落后地区,交通不便;地方材料匮乏,或是生产工艺落后,质量参差不齐,这都给工程的施工和工程质量的确保造成很大的困难;事实上乡村公路的质量特别是耐久性是不容乐观的,但近几年随着乡村公路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许多工程的技术人员掌握了很多有效的实践经验,他们使用着简单的仪器,甚至是线绳、水平尺等.这是我参加万裁县官双线路面改造工程的施工印象.线路面改造工程已基本竣工,由于本工程在山区乡村级公路工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觉得有必要将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处治方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5.
矿山法和新奥法在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当前中国公路隧道设计施工理论以新奥法为主导。然而在公路隧道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仍沿用按矿山法制定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显然存在局限性和陈旧性。结合当前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对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在项目划分、检验内容、实测项目等方面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拥有公路总里程11.6949万公里。随着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公路的养护问题越来越多,呈现的状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复杂。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文结合重庆市目前的现状进行了公路养护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洪水汹涌无情,给人类带了巨大的生命安全威胁和经济财产损失,世界各国都为防洪减灾竭尽所能。荷兰┃Holland荷兰人重视防洪,国会也会参与防洪标准的制订。他们把防洪工程标准定得很高:城市防洪为10000年一遇,海岸防洪为4000年一遇,河道防洪为1250年一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地理地貌形态分类方法的研究,结合公路工程的特点,提出公路地貌形态分类的要素为相对高程、地面坡度和地面破碎程度。根据区划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以大地构造、地面自然坡度和相对高程作为公路地貌一级区划的主导指标;以外力地质作用、困难度指数和地表切割密度作为公路地貌二级区划的主导指标;以海拔高程作为各级区划的辅助指标,建立了中国公路地貌区划指标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中国分为5个公路地貌一级区,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王春生 《广东科技》2011,(24):184-184
分析了目前我国水库防洪调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梁建国  赵伟 《科技资讯》2013,(11):148-148
公路建设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对其质量有着许多严格的要求与规定。本文首先简要阐明了公路质量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归纳出了国内公路在建设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些质量问题;最后,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指出了我国公路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公路地貌的分异规律,根据公路地貌区划的原则和方法,选择大地构造、地面自然坡度等作为中国公路地貌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将中国分为5个地貌一级区;选择困难度指数作为中国公路地貌二级区划的主导指标,以海拔高程、地面自然坡度、地表破碎程度、地层岩性和植被类型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困难度指数计算模型。结合公路工程实际,建立了影响因素等级划分体系和影响度值;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了困难度指数,并建立了困难度指数等级划分体系。在中国公路地貌一级区划的基础上,按困难度指数将全国分为42个公路地貌二级区。  相似文献   

12.
可能速度及其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根据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特性和公路线形设计的要求,研究了以设计速度作为依据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发现各技术指标取值不合理、相互组合不协调,易发生交通事故等问题。提出可能速度的概念及在公路线形设计的应用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查和评价公路线形设计成果,作为公路几何设计技术指标取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防洪安全领域积累的监测数据,准确理解防洪安全态势,形成科学的综合决策,通过融合态势感知相关理论,提出面向流域防洪安全的态势图谱构建及可视化方法。从时空对象的特征、关系和行为入手,结合态势理论本体方法,针对流域防洪安全问题,厘清了相关的态势感知概念,构建了防洪态势指标体系,提出了态势图谱建模及可视化方法,并介绍了该理论在丹江口库区的应用,对态势感知理论在防洪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采用相对高差和坡度将公路地貌划分为平原区和山区的基础上,将山区公路洪水灾害分为山区沿河公路水毁和山区公路边坡水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调查法建立了危险性评价模型,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依托ArcGIS10.0软件开展了山区公路洪水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完成了山区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显示:山区公路洪水灾害综合危险度值为[1.24,7.52];全国可划分为微度危险、中度危险、重度危险和极重危险4级;区划方案与山区公路洪水灾害实际分布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15.
动视觉原理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驾驶员的视觉心理有很大差异。根据驾驶员的动视力、动视野与行驶速度的关系,分析了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动视觉特点。基于驾驶员动视觉的直线长度、平曲线、平面线形组合、平纵组合等公路线形参数,提出了满足动视觉特点的直线长度的合适范围、满足视觉条件的平曲线半径计算公式以及平纵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非工程防洪措施的概念及主要措施和特点,并提出了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从两方面降低洪灾损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公路线形的操纵负荷分析及设计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路线-驾驶者-车辆仿真系统为行车试验手段,根据行驶过程中方向盘角输入和转速的时域变化,分析了多条路线的操纵负荷特性,试验路线的设计车速Vd为20~120km/h,含长大圆曲线、卵型、凸型、回头曲线等组合.结果表明:在Vd≥80km/h的山岭区高速公路上操纵车辆是非常容易的;当曲线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曲线行驶和直线行驶已经不存在差别,但仍需要方向干预;当行驶速度偏离设计车速不多时,二、三级公路的操纵负荷虽比高速公路大,但还不至于造成驾驶者紧张,不过三级公路可能会使快速车辆操纵困难;卵型线是一种有利于操纵的组合形式,因为可以在中插回旋线上调整方向盘转角;相邻同向曲线的圆直点 (YZ)和直缓点(ZH)共点时,YZ/ZH点处的曲率跳跃会导致操纵困难,建议处理成卵型;回头曲线使四级公路上的车辆操纵变得困难,省略回旋线会造成驾驶者紧张,为此应提供至少25 m的回旋线.  相似文献   

18.
公路自然区划地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公路自然区划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对公路自然区划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系统优化设计通过选用简单和大容量日志记录相结合的恢复模型加快数据载入速度,采用API函数实现数据的批量拷贝,引入DECODE函数优化SQL语句,建立临时表优化查询缓存,减小了系统的响应时间,提高了I/O和CPU(中央处理器)的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9.
防洪限制水位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防洪限制水位物理意义,设置防洪限制水位的必要条件以及防洪限制水位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从洪水信息获得取方式,设计运用条件,调度运行规则等方面分析了防洪限制水位在水库设计与运行阶段的差异,总结了在水库长期运行中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运行管理体制变化对变化防限制水位的客观需求,并从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分析,水库特性等角度论述了防洪限制水位动态控制的可能性,提出了实现防洪限制水位科学管理所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