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代价,贫困人口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形成了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农民脱离贫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应运而生。本文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描述,从而指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3.
4.
王晓丹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66-70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使原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传统角色为中心的角色文化受到冲击。为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提供了契机,同时,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艳霞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2)
社会救助制度在我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在保障我国群众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生活社会救助、生产社会救助、医疗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形成了一定体系。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救助本身的弊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存在严重不足,在分析国内外情况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7.
社会救助是政府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完善政府职能的必要充分条件.政府职能应依据社会救助的性质定位,社会救助本身很难将外部激励内部化,所以社会救助必须依存于政府职能之中.通过社会救助的经济分析,政府职能在社会救助内容中的定位应多样化,避免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同时,还要根据社会救助出现的新形势和新特征转变政府职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陈云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4,(6):93-96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事业中活跃着多种民间力量,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成为政府保障的重要辅助。考察中国古代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整体情形、社会条件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永才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0,22(1):92-94
“上海市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救助和保障信息的保存、查询、个性和分析等功能集合成一体,由三给管理软件操作系统(街道乡镇、区县和市)和两级计算机网络系统(区县网和市网)构成,整个软件系统基于Pwin95、Pwin98、WindowsNT操作平台,采用VFP5.0编制而成,该系统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谈我国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菊芬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6):40-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标示着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意见稿中有关社会救助模式、社会救助标准、社会救助主体资格及申请程序等问题都需值得商榷。文章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中国实务,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变迁,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传统的救灾救济阶段、以城市反贫困为主的改革阶段和城乡统筹、逐步定型规范的阶段。在社会救助制度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制度名称从救济转为救助,制度内容从单一生活救助向综合救助过渡,获得救助从接受恩惠转为公民权利,提供救助从道义扶助转为政府责任,这些均意味着制度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仁慈逐步迈上了正义之路。然而,目前制度的发展完善还任重道远,但可以肯定的是正义作为中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根基和精神动力的终极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社会救助政策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主要从社会救助主体、社会救助对象、社会救助内容、区域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及其优化、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的问题六个方面展开分析。总体看来,学术界对中国社会政策救助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专项救助制度,社会政策分析视角研究不够,从而导致无法深刻认识中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来龙去脉,不能很好地为将来社会救助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未来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三个方面研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向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多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更有其新的内涵。近些年来,我国在城市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将主要探讨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现实困难与问题,最终以发展的角度得出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4.
墨子作为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者,对社会救助工作极为重视。其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是“兼相爱,交相利”,救助内容主要有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特殊救助等若干项目。希望由此建立一个兼爱互助,和平友善,人人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5.
吴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乡土教育的意义,就是从个人生长的人文、自然环境中,教导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进而培养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正在经历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深度调试的中国,在地域城乡的社会结构差异之下,由全球化及城市化挟裹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离乡弃土,但并未能融入城市的孤悬无根生活,暗藏着文化失却与社会秩序失谐的混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乡土教育,彰显着中国社会转型秩序型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对我国当前社会救助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我国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非政府组织(NGO)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芬芬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1):59-62
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绝对数量庞大,增长趋势明显,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分析了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及特征,阐述了我国非政府组织(NGO)对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的现状,并对完善NGO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5):15-17
流动人口在城市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农民工迫切地要求融入城市,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关注和救助,改革和完善流动人口救助的管理体制,来保障流动人口这个特殊群体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从中日两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历史视阈考量,它们均是作为反贫困的制度安排产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各自从本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社会救助政策,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对中日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势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解读,可以剖析出它们在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立法、救助项目和救助模式等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透视两国社会救助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对构建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没有实现城乡统筹、救助水平偏低、救助理念落后、资金分担不合理、救助管理缺乏协调.为了切实保障民生,缓和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有必要建立以政府救助为主体,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为配套的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保障法制化的结构完善、功能齐备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