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都有其特殊性,但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基本都沿用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不能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不能凸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建立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通过五年制高职《维修电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文提出了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推广使用,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将对现行以校园内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与理念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应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应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逐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高职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的核心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课程特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的改革等,并对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则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则是课程建设。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如何建设配套的教学队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型,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改革的关键。本文指出了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并主要论述了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继明 《科技信息》2012,(30):265-265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延伸到了教材建设层面。但如何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特色入手,对如何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扩招背景下的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着目标定位模糊、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影响了高职办学质量。本文通过对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问题的实证研究和根源分析,提出了采取强化江西高职学院发展目标和专业特色定位;优化全省专业结构布局;加强宏观管理,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完善立法和监督,改善办学条件和投资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一直制约着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供用,如何突破现有问题,依据区域资源和地缘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要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人才保障之一。西部大开发以来,以广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办学条件偏弱、产学对接不协调、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各种问题。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针对广西的现状,结合其地缘与资源优势,可以实施环境优化、内涵发展、产业对接和特色发展四大应对战略一促进高职教育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解正梅 《科技信息》2009,(24):146-146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热门专业,它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对于计算机专业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际,从分析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构建高职特色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将高等教育划分为5A和5B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并有各自不同的课程设置标准。教育部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六条共识。要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必须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也是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如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培养过程等。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1.
对高职院校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高职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对开发高职体育课程资源,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进行探究,以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向涛 《当代地方科技》2012,(15):164-164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高职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高职的教育特色,对此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学生能更形象、深入地理解枯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的基本特点,从信息社会国民素质要求实际出发,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体系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结构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永梅 《科技信息》2008,(2):233-233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所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倍受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方向提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杨俭 《科技信息》2011,(23):I0277-I0277,I0297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应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程。如何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就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以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进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究。  相似文献   

16.
徐丽媛  何武超 《科技信息》2010,(16):189-190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前提下,进一步改革高职课程的考试模式,完善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改革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VB课程的传统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林云 《科技信息》2012,(10):203-203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类基本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课面比较广,是平面设计、动漫制作、图形制作、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由于该课程开设时间比较短,是一门新兴的年轻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真正使学生的质量得到企业的认可,在课程大纲的制定和教学方法上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张秀爱 《科技信息》2008,(3):235-235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计算机专业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所选教材、培养方法以及实践环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改进和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加强高职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创新高职课堂教学和加强学生实践。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设计高职IT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服务有限公司(ATA)合作在北京联合大学高林教授为课题组长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下建立了子课题组,以IT领域类专业为目标,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原则的研究,进行校企结合的课程开发,并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一个课程设计框架性方案,以期解决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春芳 《科技信息》2007,(27):226-226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以来,一直把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材作为培养目标,因此,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及计算机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及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抓好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