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霍尔果斯背斜高密度三维地震反射资料和砂箱模拟实验,并根据构造几何学的分析方法,获得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背斜的深部地质结构及运动学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霍尔果斯背斜高密度三维地震反射揭示安集海河组(E2-3a)滑脱层冲出地表、上盘形成单斜构造;下侏罗统滑脱层与安集海河组(E2-3a)滑脱层构成深部构造楔,构造楔缩短量为2 306 m,平均缩短率为2 mm/a;下侏罗统深部下凹的地震反射特征揭示深层可能发育早期断陷。先存断陷和同构造沉积控制下的双层滑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霍尔果斯背斜高密度三维地震反射形态相近,并且其运动学特征也一致。获得的霍尔果斯深层构造楔变形速率明显低于前人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相邻区域浅层变形速率,可能是由于北天山山前发育多套塑性滑脱层,并在挤压过程中塑性地层内部层间剪切作用造成的;另外,研究区下侏罗统及以下地层可能发育早期的断陷,并对晚期构造变形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渭河盆地的祁吕系断裂是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北西西向断裂是强震的发震构造;新华夏系断裂是现代中小地震的发震和控震构造,三者均属地震构造。而纬向构造体系断裂在蠕滑;南北向破裂形迹微弱,不足以发震,两者系非地震构造。四千年来祁吕系地震活动可分出750—800年的七个地震周期。每一周期之平静期长590—690年,活跃期约80—190年。新华夏系的中小地震活动,多出现在祁吕系地震的平静期中。目前正处于祁吕系第七平静期中的新华夏系中小地震活跃期中。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地震及邻近地区地震对该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的地震构造带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对浙江省影响的研究,分析了构造活动一地震的关系,总结了浙江省的地震状况及受邻近地区地震影响的烈度,有助于预测浙江省地震及邻近地区地震对浙江省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霍尔果斯背斜安集海河组地层高陡、发育有断层和巨厚泥岩,地层压力和地应力普遍高。常规水基钻井液钻井时,安集海河组成为该探区安全钻井的瓶颈,往往决定着钻井的成败。因此,有必要开展高密度油基钻井液的研究和试验。重点开展了超高密度柴油基钻井液的配方研究与综合性能评价,并在霍B安集海河组地层中开展试验。实钻证明,该钻井液体系性能稳定,抗污染能力强,配制最高密度为2. 65 g/cm~3,未发生井下事故,钻井提速和井筒质量效果显著。霍B油基钻井液的成功试验为今后山前构造巨厚泥岩高效安全钻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南缘吐谷鲁、安集海构造剖面平衡地质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谷鲁构造、安集海构造分别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排背斜带与第三排背斜带上 ,TGN- 961 5地震测线与 AGH- 1 5地震测线由南向北分别横穿吐谷鲁构造、安集海构造。通过对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 ,运用平衡地质剖面的恢复法 ,对 TGN- 961 5地震测线与 AGH- 1 5地震测线变形剖面进行了平衡检验 ,其结果都在误差范围内 ,表明解释方案是合理的。通过变形剖面与复原剖面的对比 ,得出剖面缩短率分别为 1 8.3%与 7.0 3%。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讨论了贵州西部地区的构造形式,构造应力场,亲构造运动的活动特征。并从板块构造的角度分析了贵州地震活动强弱的原因据。认为该地区地震活动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孕震构造多以某一组合的构造为主,但地震的发生则是在地应力的作用下,由多组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地震与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关系,并着重对陕西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对陕西地震进行中长期予报应密切注意的问题。中国地区恰好处于环太(平洋)及外太构造带和地中(海)及古地中构造带相交接的三角地区中。这里的地震带大致随着这样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交织而成的中国构造网,形成了中国地震网。中国历史地震震中的跳动式迁移基本上是沿着这两个系统的构造带方向而反复活动的。陕西关中和秦岭恰好处在中国构造网及地震网的中心地区,东北—西南向的大兴安—龙门山构造带和西北—东南向的天山—大别山构造带在此相交叉。在人类历史时期,这二带的地震活动有其相互交替的周期性。这种交替使陕西这个交叉点反而形成了地震频度较小的地区。只是当二带地壳波浪互相迭加或频繁交替的时期,关中和秦岭才有可能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8.
李运肖  叶红军  千军 《科技信息》2012,(26):155-155
本文通过分析区域构造情况,了解勘探区的构造特点,充分结合钻探和其他已知地质资料,根据不同构造在地震资料上的反映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查明了勘探区内的断层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9.
断陷盆地研究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地层对比,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内各凹陷之间所追踪的地震反射层位不统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区域地震地层的对比标准,从地震层序的成因出发,划分出构造(TE、TK2、TK1n、TK1t和TJt地震反射层)和沉积(TK1y1、TK1d2和TK1d1地震反射层)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建立了区域构造—地层格架的地震地层的对比标准;在盆地构造格架搭建上,提出了成因地震地层对比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构造和沉积层序界面难以把握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数盒子法系统研究了重庆地域4个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时间结构,对各构造区1993-2015年地震目录进行了广义维数Dq和多重分形谱f(α)的计算,并与单一Dq—t时程动态曲线进行了对比.综合分析表明:(1)重庆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时间结构的Dq—q曲线和f(α)—α曲线大都出现异常形态;(2)重庆地域地震构造发育和形成与基底断裂活动性有关,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越复杂,地震活动越强烈的地区,Dq值越大,对应的震级也越大;(3)各构造区单一分形Dq时程动态曲线的异常不一,在描述地震时间分形特征上有局限,但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震和降雨耦合灾害分布与长期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后灾区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了灾难性损失,成为灾区新的威胁。通过对西昌7.5级地震灾区鹅掌河流域进行灾害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流域内灾害具有地震灾害效应。灾害表现为沿断裂带呈条带分布且集中于东盘,地层倾向性,滑坡堰塞形成S型河道,微地貌效应和灾害链式效应。2区域内7.5级地震后以中小地震为主,降雨量变化平稳。灾害具有长期活动性,表现为崩滑的频繁发生,鹅掌河成为高频泥石流。地震和强降雨耦合作用成为诱发区域灾害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加强灾区雨季的监测预警能有效防治灾难性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大柳树坝址岩体松动机制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柳树坝址区存在大面积、大范围的岩体松动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岩体松动的成因机制,在详细调查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及区域地震动力作用基础之上,提出了地震动力作用与岩体松动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又通过模拟试验进一步证明大柳树坝址区存在的大深度、大范围岩体松动与历史上该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目前的工程地质条件下,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的地震活动,坝址区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会更大,对拟建的水利工程将产生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活动断裂、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塌陷地震、滑坡、崩塌和孤立地形和不均匀地基等场地震害分析,预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场地震害的主要形式是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同时不可忽视其他震害的影响.利用砂土、软粘土层大量吸收地震能量来防止强震中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将成为场地震害分析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芦山“4·20”地震之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新增地质灾害点365 处,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建设与灾后重建工作。在分析地质灾害孕灾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带、坡度、相对高程、年平均降雨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土地利用类型等7 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灾害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芦山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芦山县49.89%的区域处于中度和高度危险区,其中高危险区占总面积的29.99%,这些高危险区位于正河、玉溪河、灵关河流域,受地形、人类活动、地震影响,地质灾害破坏性极大,在后期建设与防灾减灾中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此次地震“小震大灾”的原因是前期干旱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在暴雨作用下引发大量次生灾害。在小震大灾的岩土性质基础上,通过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和极端干湿气候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利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震后灾区泥石流易发性进行了快速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面积分别为6865.87 km2、15102.72 km2、9869.06 km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集中于金沙江与牛栏江沿线,呈带状分布,以及受地层岩性的影响呈岛状等不均匀分布,今后在进一步的极端气候影响下,区域泥石流灾害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复杂桥梁的多模型抗震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基于已有的震害资料和工程经验,确定桥梁的地震易损部位,然后利用抗震动力学知识,建立多个经过合理简化的计算模型,进行不同结构部位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最后,以钱江四桥的抗震分析为例,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长江三桥南塔墩作为工程背景,并按照1:50的相似比设计出桥墩的模型,并选取正弦波和天津波作为加载的波形,在无水与有水两种状态下开展了振动台试验.试验数据表明,承台部分的加速度视加载波形峰值的不同有20%到40%的增幅,位移、应变等也有相应的增幅.通过试验得出的动水压力沿高程分布图表明,动水压力的分布与地震波强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的等效质点系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装地下结构如隧道、各种埋设管道等一般可看作弹性地基梁进行静力及动力分析。在地震条件下,结构与土相互作用,但土的振动成为主要因素。为分析土的地震响应需把基土这一三维连续体作简化处理,简化成为等效多质点模型。本文着重探讨这种简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推导等效方法,通过几种简化体系的分析比较,论证单质点串体系的合理性,并将其应用到广州黄沙-芳村珠江水下隧道工程的地震响应分析,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汶川(Ms 8.0)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作用和滑坡、泥石流剥蚀作用如何影响龙门山的地貌生长是目前争论的焦点。作者以位于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的映秀红椿沟泥石流为例,利用野外实测资料、航片和数字高程资料,开展了红椿沟流域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及其对龙门山地貌生长约束方面的定量研究,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红椿沟位于汶川地震震中区的高山峡谷,发震断裂——北川断裂从该沟切过。(2)汶川地震触发的同震滑坡体积达3.800 1×106 m3,是震前滑坡量的3倍。(3)2010-08-13和2010-08-18强降雨形成的震后泥石流体积为0.705×106 m3,表明震后强降雨使同震滑坡量的20%转化为泥石流。(4)红椿沟泥石流将0.485×106 m3固体物质输入岷江河道(主河),导致河道变窄、河床升高、河床比降增大。(5)冲入河道量与同震滑坡量之间的转化率约为13%,冲入河道量与泥石流量之间的转化率为70%。(6)在红椿沟流域同震的滑坡体积(3.800 1×106 m3)小于同震的构造抬升体积(6.67×106 m3),仅有约57%的构造抬升量转化为滑坡量,表明以逆冲-走滑作用为特征的汶川地震所导致的构造抬升量大于滑坡量,将使龙门山地貌产生新的抬升和生长。  相似文献   

20.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纵向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应用“NSRAP”程序对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纵向地震反应进行了空间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着重讨论了行波效应,地震的竖向分量,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多点激振对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