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左传》同时采用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2种效果不同的叙述者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而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叙述者又以“君子曰”、“仲尼曰”的身份频频露面。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左传》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透过“我姨妈”书娟讲述了南京大屠杀中教堂女学生与十三个窑姐的故事.“我姨妈书娟”的表述使得作品实际具有了两个叙述者:“我姨妈书娟”、“我”.这两种叙述人称的并存与转换增加了叙事的多样性,丰富了叙事角度,强化了叙述者叙述、交流、证实、说服等功能.“我姨妈书娟后来知道”的叙事方式凸显了叙述者“我”的声音,使得个体经验与历史叙事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空间,深化了故事内涵.  相似文献   

3.
老舍小说的表达方式属于讲述型,叙述者的叙述声音比较清晰,读老舍的小说常有听评书的感觉。老舍小说叙述声音清晰的重要标志是较强的阐释性和多用议论比喻。较强的阐释性包括叙述者对小说故事高屋建瓴的通盘把握、频繁使用表达叙述者的意图的小括号、在故事外叙事时“我”、“我们”字样的反复出现、叙述者对于小说人物的代言人性质诸方面。议论与比喻是显露叙述者公开身分和表达叙述者主观感受的重要艺术手段。老舍小说叙述者多用议论和比喻,在议论和比喻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引导接受者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4.
叙事进程关涉叙事语篇展开和推进的过程,已经引起叙事学界的广泛关注。叙事进程中的动态因素表明评价贯穿于整个叙事语篇。无论是语篇的不稳定因素还是张力因素,都离不开叙述者对故事的阐释和判断,离不开叙述者的评价。中国文章学用于论证文章各个部分主题意义相互衔接的"起承转合"之说,也完全适用于分析叙述者评价建构的语篇人际意义脉络。叙事语篇的主题意义和人际意义两条脉络共同推动作品的叙事进程,有助于全面深化语篇主题意义和修辞目的的识解。  相似文献   

5.
在叙事作品中,作为叙述主体的“叙述者”不同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他在作品中的位置变化多样。热奈特将其概括为三种:叙述者可以是“异叙的”(即叙述者不在自己叙述的故事之中,不担当人物角色),也可以是“同叙的”(即叙述者象第一人称那样,在叙述的故事之内担当一定角色),还可以是“自述的”(叙述者不但在他所讲述的故事之内,并担当主角,在  相似文献   

6.
论《左传》的干预叙事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同时采用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2种效果不同的叙述者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而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叙述者又以"君子曰"、"仲尼曰"的身份频频露面。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左传》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入手,把刘震云的小说划分为两种类型,对其小说的视点、叙述者、被叙述者、整体价值倾向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大体认为他小说的视点发展是由“他”到“?”,整体结构则由局部的反讽到全面的建构与解构,而这一切,与他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追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叙述者与叙事情境、叙事时间、叙事时距三个方面,详尽剖析《棋王》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9.
胥少先 《科技信息》2010,(20):I0153-I0153
《人与鼠》采用两层叙事:叙述者叙事和小说人物叙事,叙述者叙事客观,人物叙事使叙述者叙事丰满完善;时间、场景和事件高度统一,有古典戏剧三统一之韵味.小说的五中叙事运动巧妙结合,集中运用省略、等述和减速,结合了戏剧和小说的优势.这些叙事艺术成就了《人与鼠》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先锋作家,北村突出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特点,写出了形式感很强的“者说”系列小说,而到了1994年的《玛卓的爱情》却转变到注重故事的讲述,以变换叙述者的形式,体现其先锋小说的特点,这种“多声部”的叙事方式造成一种音乐“混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调查体"小说,文本叙述者"我"在采访实录各种相关的人物事件时,一共发出了五次且轻且浅的笑声。引发五次笑的情景、语境不同,由此展开的对生存、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也各有意味。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笑,具有使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与叙事客体相隔离的功能,也达到了激发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冷静地看待历史、独立思考问题的效果,同时隐秘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百合花》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小说使用的是外聚焦叙事法,叙述者“我”在结构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叙事视角也新颖独特,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尽。  相似文献   

13.
庄子散文大多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构成。他擅长讲故事,善于刻画人物,文笔辛辣,气势雄伟,意境开阔,笔法多样,行文千变万化,他善于比喻,富于变化,含蓄蕴藉,生动活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14.
元小说理论中,有“作者出面”的说法。从叙事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元小说叙事中的叙事者决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为情节中的人物出现的名为“作者”的叙事者。出面的是叙事者,而不是作者。  相似文献   

15.
中外现代小说中存在着傻子、白痴等畸人形象群,他们虽然有身体和智识的残缺,但是作家却赋予其神性和灵性,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其作为叙述者,往往赋予文本暗示性、陌生化和诗性的意蕴。但是畸人作为故事叙述者,必须考虑可靠性和必要性。畸人叙事应是出于作家自身文化经验的表述方式,并且要用健全的心智弥补限知和不可靠叙述造成的裂缝,使叙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一性的历史是客观的存在,"实录"是作为第二性的历史(历史叙事)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是历史叙事的目的。历史叙事中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史料、叙事者、历史叙事的载体——语言文字,其中叙事者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历史叙事的载体——语言文字具有比喻性、想象性、虚构性。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分析了叙事视角、人称转换、视角越界对深化主题和加强审美效果的作用,提出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叙事使读者洞察"我"的内心世界,"你""你们""我们"的人称转换赋予读者极大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视角越界及"我"的评论敦促读者思索如何"记住"大屠杀和如何应对犹太移民"美国化",指出《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表明了索尔·贝娄的犹太民族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孔乙己》叙述说法不一的情况,我们认为《孔乙己》作为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本,其中小伙计“我”必然包含两个自我,即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真正的叙述应为叙述自我,而且是可靠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本体现出的对孩子的关注意识和作强烈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9.
运用叙事学理论考察了叙事情景对新闻真实性的建构,认为在叙事方式上,展示比讲述更显真实;在叙事聚焦上,内部聚焦比外部聚焦显得真实;在叙事人称上,第三人称较第一人称真实。但在电视新闻中则相反。叙事情景是文本在形式上对内容真实性的建构,它形成的是真实感。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聚焦以及人称的搭配,就形成不同的新闻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