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左转交通流的路径分析,给出了相邻交叉口左转相位协调优化的约束条件,包括流量守恒、绿灯最大最小时间、饱和度和周期时长等.考虑不同左转相位设置模式,建立了相邻交叉口间通行能力差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通行能力差最小为目标,提出了相邻交叉口左转相位协调设计模型.最后,基于两个实际交叉口的几何条件和交通流数据,采用车均延误和最大通过量为指标对比分析了交叉口现有方案、Synchro优化方案和本文模型优化方案的信号控制效益.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模型的相位方案,能降低各交叉口间的通行能力差值,并有效降低交叉口群的车均延误,提高交叉口群整体通行能力,同时该协调设计方法对整个系统的负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口左转车远引至路段实现左转交通组织方法,为提高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定性分析方案可行性的基础上,以一个具体交叉口为例,计算扩展前后的通行能力。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直行优先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延误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晓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3):284-289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信号控制交叉口直行交通流优先通行的规则,运用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优先型交通流延误分析的Adams理论,推导出直行优先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机动车交通流延误模型.其成果既完善了现有的延误计算理论,又可为设;置信号相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可用于分析我国信号控制交叉口实际运行状态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实现对交叉口时空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出借道左转的控制方式。分析了借道左转适用条件,以借道左转预信号设置的点位、启亮时间和绿灯时间为参数构建了量化模型。以实际交叉口为例,进行借道左转的方案设计,通过VISSIM仿真,对比设置借道左转方案前后交叉口的冲突风险占比和延误指标,结果显示设置借道左转后,总冲突风险降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左转的通行效率,有效的缓解了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5.
两相位信号交叉口专用左转车道车辆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相位信号交叉口专用左转车道上的车辆运行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车辆实现左转的3种可能方式及影响车辆实现左转的各项因素.利用概率论方法,推导出车辆利用3种方式实现左转的概率公式及其适用条件,并给出了计算步骤.讨论了左转车辆到达分布的确定依据和参数估计方法,推荐直行车辆车头时距分布采用威布尔分布并建议采用图形法求解参数. 相似文献
6.
以服务型平交口为研究对象,以行车延误和车速方差为主要指标,研究不同道路条件、交通流组成及交通控制等因素对双向左转车道的影响,结合交通流的特点设置双向左转车道.采用VISSIM仿真软件,从行车安全性及行车效率两方面综合分析双向左转方式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在低流量下,共用车道方式在延误水平上相对有优势,当流量达到阈值时,...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信号控制延误对路网容量的影响,考虑到出行者针对交叉口信号控制延误的路径选择行为,建立了双层规划的路网容量模型.下层问题是考虑信号控制延误的用户均衡分配模型,它能预测司机对于某一种信号设置方式的择路行为;上层问题是考虑用户择路行为时的信号配时参数的优化,以使路网容量最大.该模型所调节的参数包括周期时长和绿信比.采用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求解该问题.算例应用表明,考虑交叉口延误的路网容量模型可以通过调节交叉口各个入口的延误使交通量在各个路径之间分配更为均衡,路网容量比不考虑延误时增大了35.16%. 相似文献
8.
以交叉口运行效率为目标,运用概率论、排队论和交通流理论对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置依据进行研究.假设车流到达率服从泊松分布,根据左转与直行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运行特性,推导了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的左转交通量阈值表达式,并讨论了模型中的参数:受左转影响的直行车停车概率的限值、左转穿越对向车流的临界间隙和进口道车道数.对典型情况进行模拟计算,绘制了左转车道设置的准则图表.对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了无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车道左转交通量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左转车道的设置提供了定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信号控制交叉口群左转交通协调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拥挤交叉口和非拥挤交叉口构成的交叉口群左转交通组合协调设计方法.首先对比分析了允许左转和禁止左转交通对交叉口最优信号周期、车均延误和饱和度的影响.然后分析了禁左后左转交通流的可替代路径,重点分析了利用交叉口群内次要交叉口形成U-turn完成左转的情形,研究了交叉口群左转相位的协调设计方法和相应的空间协调设计方法.基于此,以交叉口群总延误最小为目标提出了交叉口群左转相位组合优化模型,在模型中还考虑了公交车流为直行的条件下,禁止拥挤交叉口左转车流带来的公交优先效益.最后应用一个有两个交叉口且有路中型公交专用道的实际路网,采用车均延误和饱和度为指标对比分析了两个交叉口均允许左转和按照本文方法协调设计完成左转两种情形.案例分析表明,相邻交叉口左转交通的协调设计不但能够改善交叉口机动车的服务水平,而且能够显著降低直行公交车辆的延误,同时,该协调设计方法对整个系统的负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信号交叉口交通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测精度高,实时性强的交叉口交通量预测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交通控制的效率。文中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信号交叉口交通量预测方法。该方法以模糊神经网络为核心,应用在线滚动学习模型实现交叉口交通量预测,并应用了交通量微观仿真系统对模型进行检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比传统方法精度高,收敛速度快。本模型在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研究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Two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ixed traffic invalidate the conventional queuing delay estimates for western countries.First,the driv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rivers lead to different delays even though the other conditions are the same.Second,urban traffic flow in China is often hindered by pedestrians at intersections,such that imported intelligent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do not work appropriately.Typical delay estimates for Chinese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data for over 500 vehicle queues i...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交叉路口的拥堵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交叉口路段的拥堵特性,基于定性推理的相关方法,从时间的角度,提出了描述城市交叉口进口路段状况的评价指标——稳态评判指数.仿真实验表明,当交叉口交通拥堵与消散的过程被触发时,稳态评判指数会发生定性跃迁,并且每个高峰期的到来都会经历一个稳态——非稳态——稳态的过程;由该指标确定的拥堵临界点与由交叉口总排队长度所反映的交叉口拥堵形成及消散时刻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部分道路交叉口的道路交通及交通事故数据的分析研究,利用“综合影响系数法”建立了城市道路交叉口道路交通条件与交通事故率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的评价方法。根据交叉口的交通饱和度,非机动车比例,车辆组成,左转比例,交叉口间路,交叉口形状及进口分隔程度等因素,就可以确定对交通事故率的综合影响系数K,进而确定交叉口的安全水平,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城市道路交叉口方案的合理评价和优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基于录像数据采集方法与电动自行车运行轨迹提取方法,对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行驶的横向位置分布规律、纵向蛇行运动轨迹展开较为系统的数据分析,为我国道路交叉口交通设计改善、降低交通事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信号交叉口交通延误的微观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行为特征,在考虑影响车辆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计算出车辆通过交叉口所需时间为车辆在交叉口前的排队等待时间与车辆在交叉口内的运行时间之和。本研究为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计算信号交叉口行人通行能力,提出时空消耗的方法.采用摄像法和人工测量法对北京中关村大街北四环和黄庄信号交叉口进行观测,采集数据包括交叉口人行横道长度、宽度、行人绿灯时间、行人步行时间、行人占用空间等,得到交叉口的时空资源并计算行人最小平均时空消耗,从而推算出人行横道的通行能力.2个交叉口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误差分别为11.0%和5.8%.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时空消耗方法的行人通行能力模型能够应用于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和控制管理. 相似文献
18.
运用可靠性思想研究了非机动车通勤者的安全穿越可靠性及其关键因子,采用录像摄像方法获取非机动车通勤者的穿越行为数据,基于北京实测数据和加速风险模型方法,探讨了非机动车通勤者可靠性的最优模型和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常用参数模型中威布尔分布模型最适合用于拟合非机动车通勤者的安全穿越可靠性,影响穿越可靠性的关键因子主要为骑行工具、等待区域、骑行方向和违规人数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