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研究了3种海洋浮游微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实验以不同浓度的微藻投喂太平洋纺锤水蚤,测定了无节幼体发育到桡足幼体、桡足幼体发育到成体的时间和最终存活率,以及发育到成体后,在各浓度下,成体每天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适宜于作为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繁殖的饵料;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的太平洋纺锤水蚤可以完成无节幼体到成体的发育,但牟氏角毛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牟氏角毛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产卵量和卵孵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只有在低细胞碳质量浓度(0.35μg/mL)时,成体产卵量和卵的孵化才正常,当牟氏角毛藻细胞碳质量浓度达到1.70μg/mL或更高时,该桡足类的产卵量下降,且没有卵能孵化出幼体,表明牟氏角毛藻显著抑制了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繁殖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镍胁迫对桡足类影响的分子机制,以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为研究对象,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方法获得了安氏伪镖水蚤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cDNA全序列,全长1 180bp,开放阅读框1 068bp,编码355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39.43ku.Blast分析结果显示,安氏伪镖水蚤AKcDNA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多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和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AK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7%~82%).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低质量浓度镍(10μg/L)对AK转录水平呈现峰值效应,高质量浓度(40和500μg/L)镍则对AK呈现抑制效应,表明AK与安氏伪镖水蚤响应重金属胁迫密切相关.本研究为揭示镍胁迫对桡足类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实验生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发育时间以及成体持续产幼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这2种浮游硅藻并完成其整个世代的发育和成体的繁殖,但是不同藻类对该种猛水蚤的影响不同.总体来说,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是日本虎斑猛水蚤整个发育阶段以及成体繁殖期间良好的饵料;低浓度(含碳量0.03μg/mL)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也是日本虎斑猛水蚤成体繁殖期间的良好饵料,但该藻在较高浓度(含碳量≥0.17μg/mL)下虽然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存活无抑制作用,对其发育和繁殖却均产生抑制.此外,与牟氏角毛藻相比,投喂相同高浓度(含碳量8.50μg/mL)的中肋骨条藻后,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各期发育时间延长、持续产幼数降低,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厦门几种海洋浮游桡足类的食性与饵料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厦门10种常见浮游桡足类的食性可分为下列三类: 1.素食性:包括太平洋哲镖水蚤,小型拟哲镖水蚤,针刺拟哲镖水蚤,敏哲镖水蚤和尖宽镖水蚤.它们的饵料成分基本上反映了海区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情况,对饵料的选择性不大.素食者的口部附肢具有发达的刚毛,其摆动产生了捕食涡流。第二小颚伸向前方,共羽状刚毛形成密微的过渡纲,大颚咀嚼缘齿较多。呈臼齿状,具发达的硅质齿冠,用以磨碎硅藻的外壳. 2.肉食性:包括精致真刺镖水蚤和特氏歪镖水蚤.主要捕食小型桡足类.但饵料成份有显著两性差异.肉食者口部附肢的刚毛较少.第二小颚或颚足强壮,具长刺,是强有力的捕食器官,大颚缘齿少,尖锐,呈犬齿状,且无齿冠.但雄性真刺镖水蚤几不捕食,口部附肢退化. 3. 杂食性:这类动物又可分为二群:(1)以素食性为主的有瘦尾刺镖水蚤和太平洋纺锤镖水蚤.它们也以硅藻为主要饵料,但含较多的碎屑.共口部附肢兼备素、肉食性的特点.如大颚齿部分有齿冠.但较尖锐.第二小颚基肢是过滤器.内肢刚毛稍呈爪状,以适捕食.(2)以肉食性为主的真刺髻角镖水蛋的饵料成分有季节变化.它的口部附肢和歪镖水蚤较为相似,但第二小颚基肢是过滤器. 桡足类粪块长度随饵料成分而不同,素食者的粪块最长,杂食者次之,肉食者最短.饵料不同,粪块颜色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虾塘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7年3月至1998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珠海、深圳和廉江龙营围等地方的虾塘进行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虾塘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有小长腹剑水蚤(Oithonanana)、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i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捷氏歪水(Tortanus derjugini)、琉球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 royi)、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海洋伪镖水蚤(Pseudoiaptomus marinus)、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larva)、短尾类幼体(Brachyuralarva)和各种桡足类的幼体(Copepoda larva).浮游动物的非优势种类有圆囊箭虫(Sagitta jabarensis pathansali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模式有瓜猛水蚤(Onycholamptus mobammed)、孔雀唇角水蚤(Labiadocera dubi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usgibber)、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等种类.属于甲壳类动物的猛水蚤例如模式有瓜猛水蚤,由于以虾塘动物尸体为食,则有可能因摄食患白斑病死亡的对虾而感染上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成为WSSV的自然宿主.  相似文献   

6.
以浮游桡足类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摄食实验表明,摄食率随着饵料密度增高而增大。在水温20℃时,最大摄食潜力约为33000细胞/个·天,夜间摄食力显著大于白昼,混合饵料实验中,刺尾纺锤水蚤表现出较强的择食倾向。由实验结果推导出摄食经验公式为:1=33 000(1-e~(-0.4x~2))。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酸化和盐酸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由二氧化碳和盐酸引起的海水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计算了24和48 hLC50(以pH值表示).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酸化条件下,几种桡足类的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85~6.49和pH 5.93~6.69;盐酸酸化条件下,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02~5.69和pH 5.25~6.12.裂区设计方差分析表明,二氧化碳酸化对桡足类的毒性显著高于盐酸酸化的毒性.此外,各种桡足类对海水酸化的耐受性具有高度的种类特异性:营底栖生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其他浮游性种类;在营浮游性生活的种类中,植食性种类(中华哲水蚤)对酸化的耐受性要高于杂食性和肉食性种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海水酸化对桡足类生理生化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20年,藻类对桡足类的有害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不同浓度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 formis)对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 borneoensis)的繁殖、存活及其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三角褐指藻对婆罗异剑水蚤世代培养的繁殖和幼体存活具有负面影响,各世代间婆罗异剑水蚤的繁殖率及其幼体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而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婆罗异剑水蚤其繁殖和幼体存活无显著差异(p>0.05).且饵料中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显著影响桡足类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也显著影响桡足类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1984—1985年度调查龙窝湖浮游动物的结果: 浮游动物量平均为1.70毫克/升。其中桡足类占28.2%,枝角类占63.3%,轮虫动物和原生动物约8.5%。湖中占优势和最常见的种类有30种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刺溞、僧帽溞、短尾秀体溞、长肢秀体溞、汤匙华哲水蚤、长江新镖水蚤、剑水蚤目和右突新镖水蚤。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水平分布,湖的东北区域高于其它区域。其季节分布以春季为最高。本文最后还讨论了龙窝湖的浮游动物分布和变动的一些规律及鱼产力。  相似文献   

10.
九龙江口桡足类两新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79年2月至1983年4月,在九龙江口调查浮游动物期间,发现桡足类哲水蚤目(Calanoida)两新种,李少菁对其中一种在1964年曾暂定名为隆哲水蚤Acrocalanussp.。现将这两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华哲水蚤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是西北太平洋陆架区的特征种,也是我国重要的浮游桡足类之一.基于中华哲水蚤在海洋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的重要地位,故被列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之一.中华哲水蚤生物学研究已有50多年历史,是浮游动物研究中最为系统、全面,资料积累最为丰厚的种类.本文将我国中华哲水蚤生物学研究成果加以汇总和综述,旨为今后更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该种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小型桡足类是河口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2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桡足类分别出现60和40种,以河口和近岸类群为主.根据表层盐度变化将珠江口分为Ⅰ、Ⅱ、Ⅲ区,桡足类种类分布具有显著的河口特征,枯水期和丰水期盐度均为Ⅲ区Ⅱ区Ⅰ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桡足类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10 809.05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1 371.20ind/m3),且在2个水期均以Ⅰ区丰度最高.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在2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其空间分布亦与盐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珠江口中小型桡足类种群结构的关键非生物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2年福建近岸海域(23°32′~27°11′N,117°31′~120°34′E)夏季8月份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调查区暖水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数量分布和生态指数.调查结果表明,8月份福建近岸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种类数为150种,种类组成上以桡足类占优势,其中又以普通波水蚤、锥形宽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强额孔雀哲水蚤等种类占明显优势;生态类型以近岸暖水类群和外海高盐类群为主;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达到1016.72个/立方米,整个调查区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总湿重生物量平均值达1160.17毫克/立方米,整个调查区生物量北部较多;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均较高,分别为3.55和0.75.  相似文献   

14.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15.
厦门港西海域冬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4年2月在厦门港宝珠屿利用稀释法和饵料浓度差减法培养实验,同步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和对一种优势桡足类瘦尾胸刺水蚤(C en tropages tenuirem isThompson et Scott)的饵料贡献.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38%,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63%;瘦尾胸刺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和对浮游植物的清滤率分别为3.08 mL.ind-1.h-1和0.31mL.ind-1.h-1,摄食率分别为0.44μg.ind-1.d-1和0.24μg.ind-1.d-1.纤毛虫对此种桡足类的饵料贡献比为65%~95%.由此可见,微型浮游动物在冬季厦门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浮游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浮游植物和桡足类之间起着重要的营养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在囊体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溶解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随之带来的水体黏度变化对桡足类摄食活动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争议.为揭示球形棕囊藻赤潮带来的海域水体黏度增加对柱形宽水蚤(Temora stylifera)摄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苯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得到采自厦门港的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mtCOI)片段,经过连接、转化、扩大培养最后测序得到709 bp的有效片段.结果发现这两种纺锤水蚤的mtCOI序列差异为15.6%(共15个个体,刺尾纺锤水蚤7,太平洋纺锤水蚤8),达到种间的水平,证实了刺尾纺锤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为两个种,并确定了这两种过渡型的种类属性.依据本实验的结果,对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厦门湾的伪镖水蚤科(Pseudodiaptomidae G O Sars,1902)1个新种——郑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zhengi GuoWang,sp.nov.).形态上,新种雌性腹部各节光滑无小刺、生殖节的侧前端和生殖厣的前端各具1排长刺,与海洋伪镖水蚤(P.marinus Sato,1913)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两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COⅠ)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差异为22.4%~23.7%.模式标本(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采集于厦门湾)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辽东湾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在辽东湾设置8个站位,分别于夏、秋两季采集浮游动物样品,调查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水质参数,分析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秋两季共鉴定浮游动物28种,其中夏季22种,秋季10种.夏季优势种分别为:强壮箭虫、中华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糠虾、毛虾、无节幼体;秋季优势种为指状伪镖水蚤.夏季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451~4 991 ind/m3,生物量范围为85.63~433.18 mg/m3;秋季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0~1110 ind/m3,生物量范围为0~55.5 mg/m3.夏季各站位浮游动物的香农-威纳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1.69~2.92,均匀度指数(J′)的范围为0.46~0.77,丰富度指数(d)的范围为0.73~1.42;秋季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H′的变化范围为0~1.97,J′的范围为0~0.92,d的范围为0~0.83.浮游动物丰富度、密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20.
几种环境因子对太平洋哲镖水蚤清滤率和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标志饵料生物——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来研究几种环境因子(饵料密度、饵料‘年龄’(藻龄)、温度、光度)对太平洋哲镖水蚤(Calanus paci-ficus)清滤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清滤率在高密度(>3.O×10~4个细胞/毫升)饵料溶液中,几乎随饵料密度的增高而按比例地下降;但在低密度饵料溶液中,清滤率虽有所提高,但绝对摄食量却是下降的.(2)哲镖水蚤对骨条藻的吸收率是很高的,通常为50—90%(平均80%左右),吸收率与藻龄有密切关系:当以生长良好的骨条藻(培养3—4天的藻液)为饵料,吸收率达80%以上;但以‘衰老’的藻液(培养6—7天)为饵料时,吸收率仅50%左右.(3)在10—20℃范围内,摄食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超过20℃以后,摄食率即下降.(4)摄食率在黑暗中最高.在室内人工光照下,摄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