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异质性随机边界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基于我国大陆27个省、市、自治区1985—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各省份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整体水平不高,效率损失约为30%,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技术效率逐渐上升的趋势;技术效率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区域最高,中部和西部区域的技术效率水平相近。制定差异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权结构和对外开放等目标,有利于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和缩小地区间的效率差距。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DEA模型出发,考虑环境污染产出,基于2005-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引入不同的交叉评价模型对中国各省份的能源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省份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大体呈现出东部省份能源效率高,西部省份能源效率低的格局.此外,“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能源效率大体呈上升趋势,但东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将雾霾因素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能源效率中,对长江经济带地区11省2006—2015年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离差分解模型对省际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考虑雾霾因素后长江经济带地区的能源效率水平均有所下降;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水平总体差异是由上、中、下游地区内部带来的,而上游地区内部差异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的发展水平差距大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雾霾硬约束下协调三大地区内部省际间经济、环境以及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健康的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科技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生产技术存在异质性.为此,本研究将中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基于线性对数技术的共同前沿方法,提出了考虑生产技术异质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各省份和各地区在2006~2015年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省份能源无效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的省份都有一定的能源效率提升空间.东部地区年平均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应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能源效率,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同时提高技术和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综合分析中国主要结构类型的居民住房建材使用量、各种类型建材碳排放因子的基础上,对中国各类居民住房单位面积碳排放因子进行了科学评估.同时,综合运用中国1982-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居民住房建筑的固定碳排放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1981-2010年中国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城市地区的居民住房碳排放总量逐步追赶并超越农村地区的.此外,对2010年中国31个省区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量进行的区域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住房建筑物固定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总体表现为东南发达省份排放总量高,西北欠发达省份排放总量低;人均排放量以中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市较高,西北、东北地区较低,大致可以沿东北--西南走向划界,界线以上区域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排放量较低,界线以下区域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都较高.对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的区域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测度2005-2011年中国住宿业能源效率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我国住宿业能源效率水平一般,只有少数省份达到能源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按区域分类特征显示,东部地区能源效率、纯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与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格局相似的特征.规模效率则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大于规模效率.(2)2005-2011年,中国住宿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是逐步提高的,2008-2011年的提高幅度和速度均快于2005-2008年.技术进步的幅度和速度均高于技术效率提高的幅度和速度,技术进步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从区域能源效率及分解的变动特征看,东中西三大区域住宿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差异都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三大区域的技术效率变动及其分解呈波动性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香农-威纳指数,对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10—2012年的平均能源消费量的能源结构多样性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发现各省能源结构多样性特征不同.然后利用DEA方法,对其能源效率进行测算,测算指标包括能源投入、经济产出和环境产出.对得到的DEA评价值进行分析,发现除直辖市和生态保护相对完好的省份外,其余省份能源效率均不足.最后利用协整理论,研究能源结构多样性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协整关系,多样性指标每增加一个单位,能源效率提高12.47%.  相似文献   

8.
采用DEA模型,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对2001~2010年淮海经济区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该经济区能源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呈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特征,且均显示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3)能源综合效率呈现由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单向倾斜型"格局演变为以济宁、泰安为中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格局;纯技术效率高值区分布由以京沪沿线地区与鲁南经济带为骨架的"十"字型格局演变为以京沪沿线地区为主轴的"一"字型格局;规模效率由以鲁南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格局演变为北部和东西两侧高、中部低的倒"U"型格局;4)节能潜力呈现以亳州、徐州、临沂3市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5)根据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将该经济区划分高效率高潜力型、高效率低潜力型、低效率高潜力型、低效率低潜力型4种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算了森林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为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及拟定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的BCC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二维视角,对2009—2018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港澳台地区)森林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度。【结果】观测期内我国森林生态效率非DEA有效省份显著多于DEA有效省份,全国整体纯技术效率较高,但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问题,区域规模效率出现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变动态势相反,造成森林生态效率的Global Malmquist指数波动幅度较大;较高、高森林生态效率地区由东北、西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演化。【结论】我国森林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综合效率水平不高但纯技术效率较高;多数省份处于效率改善阶段,省域森林生态效率差异较大但呈现逐步均衡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交叉模型的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DEA模型的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2005-2009西部地区11个省份截面数据为样本,采用DEA交叉评价模型和空间对比分析方法,对西部地区生态效率进行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省份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其中,陕西一直处于首位,而宁夏一直处于末位.从空间上看,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南区域整体上要高于西北区域,但是区域间的这种差异呈现出增大的趋势,生态效率分布的重心逐渐向区域中心集中,经济条件好的省份生态效率水平相对较高.最后,依据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能源供给安全是能源安全中的关键问题,能源供给和安全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全局。能源供给安全是动态变化的,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结合时代特点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目前的能源发展现状和专家意见,提取出10种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1995—2014年间的统计数据,基于因子分析和岭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不同影响因子对于能源供给安全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每个影响因子对于能源供给安全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能源自给率对能源供给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大达6.34%,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对能源供给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大于2%,经济环境和可再生能源产量对能源供给安全的影响不显著,低于1%.该结论符合中国实际,依据上述结论结合新时代能源发展要求从能源资源禀赋、能源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和能源供给多样化5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了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1998~2010年13年的面板数据,结合环境经济学理论,以能源效率为核心,利用非期望产出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测算了中部六省13年的能源效率.基于此,借助于tobit模型着重研究了影响能源效率的五大因素: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技术进步、政府影响力及能源价格,结果显示除能源价格外,其他四个因素对能源效率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太原科技》2010,(8):104-104
2010年7月21日,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指出,城市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发展需遵循“低碳”方向。城市在发展中需要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但是城市有更高的能源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城市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又为治理污染提供了规模化需求,提升了治理污染的集中化水平,依托于城市的污染治理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索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空间布局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加快,目前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增速开始明显减缓;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碳排放经历了先下降和上升的过程,而西部地区碳排放过程则是保持上升趋势;从省区分布来看,各个省份的碳排放都有所增长,但排放量的差距逐渐增大,这与各地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能源资源禀赋差异显著,明确不同能源资源禀赋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间的因果关系对保障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首先依据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比将全国省份聚类为资源富有型、资源自给型及资源匮乏型地区;其次构建经济发展与诸主要影响因素间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协整分析,发现不同能源资源禀赋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诸影响因素间存在不同的协整关系;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在能源资源富有型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互为格兰杰因;在能源资源自给型和匮乏型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到能源消费的单向格兰杰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针对不同能源资源禀赋区特征,提出了保障经济发展,同时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四川省为全国资源、能源大省,是"川气东送"的起点。对四川省能源利用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四川省能源储量和能源供给及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该省能源供求结构,提出了该省能源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能够为能源研究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模型及超效率DEA模型对中部六省2015年的体育事业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处于较高水平,效率平均值水平超过了0.8,其中,山西、湖南、河南三个省份投入产出组合处于较优水平,安徽、湖北、江西三个省份的投入产出效率低于平均值水平,存在产出不足情况,应进一步加强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村镇资源当地化和能源的清洁可再生化为前提,通过将村镇能源系统的成本分解为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2部分,建立了村镇能源系统低成本要素定量化评价模型,其中环境成本以生命周期评价清单输出为数据基础.以15年为周期,将我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3个典型村镇的12个能源系统方案作为算例进行综合成本比较,从量化分析结果看,以化石燃料(煤炭、液化石油气)为主的能源系统经济成本较高、环境成本较高;以秸秆、柴薪为主的能源系统经济成本较低、环境成本较高;以秸秆气、沼气为主的能源系统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都较低,且人均综合成本小于5 000元,是未来农村能源系统规划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3—2010年安徽省17个城市有关数据,考虑环境社会支付意愿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超效率DEA方法,对安徽省城市发展效率进行了全面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城市发展状况整体良好,但存在区域差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后,城市效率提高,其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提高;考虑能源环境因素能够更真实、全面地评价安徽省城市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各省人均综合发展水平呈外围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9年呈东部高,中部、东北和西北次之,西南低,综合发展重心东移.年人均综合发展处高水平、较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省份数量减少,处较低水平和低水平的省份数量增加,人均综合发展呈极化效应.1999到2009年中国人均综合发展速度东部高于西部,东部综合发展水平明显占优势.各省份所处发展阶段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呈规律性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