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2004年8月30日,我国唯一的最大型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继六年前首次访问之后,第二次造访厦门。  相似文献   

2.
由嘉善威泰伟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双腔型光电感应式自动电子雨量雪量计,经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和改进,生产出第一台正式产品。并于2005年11月18日乘上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随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参与南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极地冰雪专项研究。嘉善威泰伟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嘉善科创服务中心的科技孵化企业,也是嘉善第  相似文献   

3.
由嘉善威泰伟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双腔型光电感应式自动电子雨量雪量计,经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和改进,生产出第一台正式产品.并于2005年11月18日乘上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随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参与南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极地冰雪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南极观测船名叫“白濑号”,是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老“白濑号”服役将近25年,先后25次远征南极,2008年从南极返回后将光荣退役。采用了最新破冰技术的新船,将于2009年投入使用,船名仍沿用“白濑号”。  相似文献   

5.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到达中山站,考察队员于12月22日开始向冰穹A进发,经过21天终于抵达。  相似文献   

6.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  相似文献   

7.
继"雪龙号"之后的第二条极地科考破冰船和"大洋二号"远洋科考船建造项目有望在2009年启动,我国海洋科考两大领域"一船独舞"的局面即将结束。这是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海洋厅局长会议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已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大洋考察航次作业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这也是我国自郑和下西洋600年后的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环球大洋科考。  相似文献   

9.
<正>7月20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考察,也是"雪龙"号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作为中国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在本次考察中,中国北极考察队将首次实施环北冰洋考察,同时,"雪龙"号将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此次极地考察以"雪龙"号为平台,将开展北极航道综合调查、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微塑料和海洋垃圾等污染物调查等考察工作,在白令海、  相似文献   

10.
触摸北极     
《甘肃科技纵横》2001,30(6):15-16
今年7月1日,我国雪龙号破冰船首次叩开北极科学考察之门,开始了我国自南极之后对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处女行".  相似文献   

11.
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极地系统是感应全球变化的放大器和指示器极地系统科学进入了一个大科学研究时代。极地系统科学不但是一门研究极地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中运转的机制、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并为区域复杂性及其对全球变化预测提供科学基础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高新技术应用和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并科学管理极地系统的系统工程学。20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极地系统复杂性有了深入的认识,对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2005,(5)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起航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该次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大洋,为人类和平利用大洋资源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根据计划,“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此间将分别在6个作业区进行作业,计划历时约300天,预计2006年1月回到青岛港。洛阳科技人员克隆牡丹4月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国家牡…  相似文献   

13.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4-04-11至2014-04-20)1雪龙号完成首次环南极航行考察历时160天[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3/30]15日,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回国。此次考察历时160天,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总航程3.2万海里,并抵达南纬75°20′开展大洋科学考察,这是我国船舶迄今到达的最南纬度。科考队在南极建立了我国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行了冰雷达  相似文献   

14.
号外,号外,我国将自主建造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预计在2013年建成!寂寞的"雪龙号"要有"伙伴"啦!破冰船是借助自身体重力和动能或其他方法破碎冰层、开辟航道,以保证舰船进出冰封港口、锚地或引导舰.  相似文献   

15.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6(1):F002-F002
2004年10月25日,我校窦银科老师随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破冰船踏上南极科学考察的征程。这是我省高校科研项目首次入选国家南极考察计划,科研人员首次入选国家南极考察队并参加越冬考察,是促进与宣传我省、我校科研工作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次极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雪龙”是种什么龙?怎么以前没听说过?嘿嘿,“雪龙”不是龙,而是一艘能在南北极间驰骋的破冰船,今天,我就要开着它去南极喽!虽然我是第一次驾驶“雪龙号”,但我对自己很有信心噢。第一次驾驶“雪龙号”,感觉哪里都新鲜……怎么?你在替我担心?经验不足,有点紧张是难免的,不过我可是航海专业的高材生,大大小小的船开过不少,驾驭这条“龙”应该不在话下,何况还有船长在一旁指点呢!一会儿功夫,我就熟悉这条“龙”的脾气了。开着它在广阔的海面上航行,我那个得意劲儿呀……在风平浪静的海上航行了几天,没出一点事。我心想:南极考察也不过如此嘛!事实证明我高兴得太早了,苦日子在后面呢!  相似文献   

17.
《山东科学》2012,25(5):57-57
我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研制的极区海气耦合观测浮标搭乘"雪龙号"顺利到达布放海域,成功布放于北纬70度、东经3度的挪威海。该浮标是我国首次在极地及深远海成功布放的大型海气耦合浮标,也是中国首次  相似文献   

18.
汪永安 《安徽科技》2012,(12):28-29
本刊讯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安光所最先进、灵敏度更高的被动差分吸收光谱系统近日跟随中国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前往南极,开展活性卤素化合物的探测,为极地科考提供第一手监测数据。被动差分吸收光谱系统此次前往南极的目的是获得极地及大洋边界层包括氧化  相似文献   

19.
视觉     
<正>7月11日,中国自主建造的专业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长兴岛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雪龙2"号交付后,将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与"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开启我国"双龙探极"格局。  相似文献   

20.
由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受国家海洋局委托承担的“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76—05—01)FZF2—1型海洋资料遥测遥控浮标的总体技术方案设计、组装、调试、试验及协调阶段工作进展顺利。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原电子部、航天部、航空部所属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下,该浮标在完成陆上联调和进行为期4个月近海试验的基础上,于1988年4月28日9:30分由国家“极地”号科学考察船将它成功地布放锚泊在(122°20′E、35°30′N)预定的黄海海域网点,正式并入我国海洋浮标网群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