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文化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辉 《中州大学学报》2005,22(4):40-41,47
对文化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并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历史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反文化,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八个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反文化现象为我们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通过对农村反文化形成的生物链分析.提出了"关节治理"方法和农民心理现代化的"治标方案";同时提出农村和谐文化的构建才是新农村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该组织属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系中的哪一种?本文试图从国际协和的角度理解上合组织及其未来。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迫切需要国际协和。上合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可能更容易接受国际协和为目标、为手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国际协和及其研究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中,concert of powers一直被译为"大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教育处在教育文化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贫困文化环境和非文化环境、反文化环境的复杂交融之中.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优化、自主教育成才的系统文化环境.大学生是先进文化选择和传承的主体,也要弘扬文化自觉精神,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鉴别改造贫困文化,减少非文化因素消费和坚决抵制反文化因素侵蚀.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西北贫困地区,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贫困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想根治贫困、使农村摆脱贫困的境地,必须从贫困的主题--"人"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造农村贫困文化,走文化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6.
亚文化的形成可能影响组织文化的发展,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形成各种亚文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构建组织文化提出探讨,使图书馆形成"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文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反文化运动,挑战下层中产阶级(1)的价值观念。下层中产阶级作为传统道德的守护人,试图通过打压地下出版物,参加反对淫秽物品运动和支持新右派的方式遏制反文化运动的发展态势。下层中产阶级渴望回归传统社会秩序的心理被共和党所利用,成为理查德·尼克松着力争取的"沉默的大多数"。然而,道德与社会经济利益孰先孰后的政策导向,也加剧下层中产阶级与共和党政客的分歧,为美国未来政治选举再添变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打破了近代国人的文化焦虑,增加了文化供给,成为文化自信的"催化剂",使国人重拾文化自信的勇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了文化自信的地气,夯实了文化自信的底气.新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文化自信的"定向盘",为文化自信注入朝气.其科学引领使得百年中国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  相似文献   

9.
刘伟华  刘宇新  初静  吴雅清 《科技信息》2012,(35):906+852-426,372
会计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产生的,会计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亚文化,是会计管理中的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会计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后现代社会"无所不包的工业化状态",后现代主义文化披上了一系列"反"的外衣,更新了现代人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人的思维方式,它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了显著的冲击,既有让我们高兴激动的,也有令我们忧虑深思的.对此,应该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美学在经历了重建实践本体和超越实践本体之后,似乎开始进入到对生态本体的构想之中。但目前的一些生态美学研究还具有过多的诗意想象成份,并时常陷入"人类中心"、"反人类中心"、信仰与科学等等的矛盾。生态美学否定实践和主体性的武断姿态,也使其面临关闭对人的存在进行深切理解的险途。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也是想象的、思索的、语言的、实践的存在物,最终是"关系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为原初和根本的,但它不是人类生存关系的整体和全部。人们无法忽视生态美学开启的新视野,但一种能够引导方向的美学无法离开人类整体生存活动的大关系和总基础。以存在为本体、以生态为视野的存在论美学或许能为试图突破认识论模式的中国当代美学开辟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的安全"问题成为跨国性"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关注焦点."人的安全"概念试图整合国际体系层面的"人类安全"、国家体系层面的"国民安全"、次国家层面的"团体安全"和个体层面的"公民安全",将"人的安全"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人的安全"研究鼓励各国重视人权教育、建立良政和民主体制,并提醒关注那些严重影响我们每个人安全的个人生活方式、群体关系模式和国家间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两种关系:一、抵抗;二、兼容.作为传播体系的主流媒体,它是统治集团的传声筒,代表着统治集团的利益.而青年亚文化,则代表着处于边缘化、弱势的青年群体的利益,以主流文化的对立姿态呈现出来.但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是仪式化的抵抗,并不能撼动主流文化的根基,这就决定了主流文化具有包容青年亚文化的性质.广告修辞常用的两种亚文化策略:一、酷语化色彩;二、性语化诱惑.生产者和广告策划者植根于亚文化青年的需求心理及行为模式,通过广告修辞的酷语化、性语化等,去迎合亚文化青年的仪式化抵抗.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前后几年留日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日本人,其中日本女子占很大比重,并且类型多样,个性特征丰富,美好与丑恶并存。小说中日本女子与中国男子存在爱恋、婚姻和一般交往三种关系形态。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中日关系的某些方面,曲折地表现了留日作家复杂矛盾的日本观,折射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虚弱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同时也规定了生死问题的本质。生死问题最终是无法用“独我论”来解决的,因为生死仅靠自己的认识与觉悟是无法应对的,它需要与其他人之间以各种形式的媒介的介入。由此,从临床哲学的角度来讨论生死问题,对生死学的发展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命"和"时"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客观的;其不同点是"命"是不可认识的,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而"时"却可以认识,人能够在认识"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应"时"的需要.认识到此,对人的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互文性理论强调文学历史中的文本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指涉关系。钱锺书的著作旁征博引,引合众多话语现象,具有强烈的互文性特征。在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中,话语现象的聚合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它们通过不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组成形形色色的文本网链,达成不同的批评目的。对这些文本网链的描述与分析,从一个方面揭示出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五年来,关于云南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得以深入,发表了一批专著和专题论文。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云南土著民族与外来人口的关系、云南土著民族内部关系以及跨境民族关系等方面。结合社会史、文化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长时段、整体性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对较小民族的研究也显不足。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与大学的直接联系更广泛、深入,大学不应一味迎合社会的需求,被动适应社会发展,不仅仅要走进社会的“中心”,作为社会的“良心”,应该走在社会的“前头”,作为社会动力与精神家园,引导人们超越时代和社会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依据法律应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结果。无论是学术界中的“二要素说”,还是“三要素说”,法律后果都是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必备内容。使用“法律后果”,避免了使用“制裁”作为法律后果仅指否定性结果的片面性,同时,也避免了与“行为后果”之混淆。法律后果与行为后果具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在后果承担的主体、后果的表现形式、后果的确定性程度、后果的对称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法律后果与法律效果是相互促进的,但法律效果属于价值评价范围,法律后果属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范畴。法律后果与法律责任之间也存在着同一性、对应性、不对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