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彰显,外部力量武力入侵中国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随着印度与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朝鲜核问题的反复激化,中国周边核态势变得更加复杂而严峻,以核扩散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进一步突出。这些情况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均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中国自身的根本利益,中国应该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模式,大力加强周边安全合作,促进国际防扩散机制的建设,坚决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完善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中国周边仍然面临一些重大的安全挑战,也出现了若干次安全危机,其中最严峻而又看不到解决希望的,是朝鲜半岛核问题。朝鲜在9月3日进行了第六次核试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对朝鲜实施更严厉制裁,美朝之间从领导人的口水仗到军事威慑,再到相互之间的武力威胁,敌对态势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现在已经看得比较清楚,朝鲜在发展出能够威胁美国本土的核导能力之前,不会轻易放弃努力,也不会以弃核为前提或者为目标进行谈判。无论美国、韩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朝鲜周边国家能向朝鲜提供什么,都不够  相似文献   

3.
张洁 《世界知识》2023,(8):14-17
<正>大国博弈正在显著影响着中国周边安全态势。作为进攻方的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持续以所谓“印太战略”为抓手,在地区层面发起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即使是乌克兰危机的升级也未能迟滞美国遏制中国的步伐。这是因为,美国将中国视为“惟一具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和能力的国家”,声称中国正在“胁迫”和“侵略”全球,尤其是“印太”地区,而“印太”的战略态势将“界定国际秩序的基本性质”。因此,美国必须“塑造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在中国周边形成“规锁”中国之势。  相似文献   

4.
解读中国大周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边态势”是本刊特色板块。那么,中国的周边有多大?对我国的影响有多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以安全、经贸、能源、文化为纽带,“远亲”也是近邻;不能回避美国因素在我国周边的作用;中国的和平发展遇到一个良好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5.
正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继续推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国外交,以合作共赢理念推动与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形成地区合作的新动力。美国在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第一"外交战略,并提出"印太新战略",给中国周边增加了新的不安定因素。两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变化,中美两股力量形成相当程度的抗衡和冲撞,使得中国周边外交形势出现新态势。我对2018年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有如下几点评估。一是中美对抗态势已成主流,但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四点重要变化樊吉社: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在如下四个方面发生了较为重要的变化:第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已经进入冷战结束以来最激烈的调整期,中美关系之变是驱动亚太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核心动力。中美未来的战略竞争可能会聚焦于亚太地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重点和焦点也在亚太地区,美国将增加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投入,  相似文献   

7.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每年就周边安全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今年是第十个年头了。今年我就周边安全的分析方法谈一些看法,供大家思考。周边安全形势评估,首要的问题是定位评估什么、如何评估。就我看来,总体而言,中国专家做周边安全形势评估,大体涉及三方面,或者说是三个视角:一是我的安全,即中国的安全;二是他者的安全,即周边邻国的安全;三是共同的安全,即中国与周邻国家共同的安全。这三个方面各自有自己的范畴,因此,分析的问题和重点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中美进入了两个不同的"新时代",两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变化,影响和导致中国周边形势出现了新态势。特朗普时代的外交战略是"美国第一",引发全球及亚太国家的普遍担忧,其"印太新战略"更增加了地区不安定因素。习近平新时代推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国外交,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形成地区合作的强大新动力。中美两股力量形成相当程度的抗衡和冲撞,使得中国周边外交出现新态势。正确  相似文献   

9.
CI变形记     
《科技智囊》2004,(11):i004-i007
如今,CI整体的发展态势是:美国已经走过繁荣,日本正处于鼎盛.那么,CI在中国该如何发展?难道只能跟在后面吗?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关于周边安全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五年。系列报告秉承研究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宏观总结周边安全整体形势,重点分析热点问题的新变化与新特征,并对下年度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进而通过学术积累探索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规律,为制定中国的周边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报告认为,在2014年,影响中国周边安  相似文献   

11.
<正>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建立三年多来,在中国、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等流域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正在成为中国—东盟合作乃至中国周边外交的新亮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湄公河国家是东盟重要组成部分,澜湄合作不仅有效平衡了东盟内部发展水平,也有力推动了次区域的多层次、高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澜湄合作见微知著地反映了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不断深入的态势,成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2016年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特点,我有三个观点,概括为三个字。第一个观点,关于中国和东南亚的整体战略态势,概括为"反"。从中国在周边的整体战略态势的周期来看,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在2016年出现了一个相对转折性的变化,就是"反"——"反者道之动"。21世纪以来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态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现在可能到了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周边外交战略的核心概念。中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不仅要大力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孟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一东盟高铁黄金走廊”等,形成活力四射的中国周边经济圈,“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媵,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获得裨益和助力”,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间,美海军“无瑕”号监测船擅入南海中国经济专属区,遭到5艘中国渔船的热情“欢迎”。按惯例这种程度的双边“暗战”屡见不鲜,只是双方心照不宣,美军在中国周边海域进行各种侦察(间谍)活动已经成为常态,而军方对美国舰艇和飞机也往往采取这种“热情陪伴”的方式来加以“劝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周边学战略层面研究的重大课题。冷战结束后,按照冷战阵营划线站队、以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推行"伙伴关系"新型国家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伙伴关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强度发展阶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周边学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文燕 《科技信息》2010,(11):366-366,384
龙岗区位于深圳市东部,是深圳市面积最大的市辖区,总面积844.07平方公里.总人口133万人。龙岗区是举办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要区域。龙岗区的城市环境整体形象.代表的不仅仅是龙岗和深圳.更代表着中国。但是,随着深圳市龙岗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绿地存在黄土裸露的问题日趋严重,已经遍布龙岗区的各条道路绿化带,市民生活居住区、工厂生产区、商铺周边、公交车站台周边等区域尤为严重。黄土裸露已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绿化、美化的效果,影响市容市貌。  相似文献   

17.
<正>2月27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发表言论,称日应与美国寻求建立类似北约的“核共享安排”。这只是近期国际局势加剧演变背景之下,日本政客重新鼓吹“核武装”的众例之一。那么,什么是北约的“核共享安排”?日本的核态势是怎样的?其寻求“核共享安排”的危害有哪些?本文做一探究。“核共享安排”侵蚀国际核防扩散体制北约的“核共享安排”基于美国的延伸威慑政策。  相似文献   

18.
张洁 《世界知识》2020,(3):20-21
2019年,中国周边地区整体形势稳定,但主要受到中美博弈加剧的影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加强,这同时也是因为地区中小国家的战略自主性显著提升。冷热交加与高温不退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大国关系与热点问题。一年来,周边地区四组大国关系呈现出"一冷一热两缓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马燕冰 《世界知识》2013,(21):25-27
近两年来,中国周边尤其是南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围堵中国”。一时间,中国周边外交向何处去,中国的东盟政策向何处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国内战略界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在《世界知识》第5期刊文,论述中国和周边国家共同应对突发性灾害,是中国周边学战略层面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中国创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问题。中国对新冠肺炎的防控已成为前所未有的伟业,展现了中国出色的领导应对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发挥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得到世界各国热情支持,已经胜利在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