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熵值法的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了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高,但增幅有减缓趋势;经济子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社会、生态子系统呈非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处于非协调发展中.指出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视角。构建生态、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同步、同向演进、协调发展的农业政策和措施体系,是推进徐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依据goal-orientedconcept方法,以生态可持续性、茶叶产业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多目标集所构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定量评价的标准,通过对各指标体系量化,对河南省信阳茶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定量评价研究,得出河南省信阳茶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偏上的状况.根据量化结果与上述目标集分别对照,可以看出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较强,相对产业经济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相对较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徐州市1995~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核算,通过分析各类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995~2002年,徐州市生态足迹缓慢增长,2002~2010年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生态赤字与生态承载力倍数由1995年的1.739增加大2010年的4.971;从生态足迹的结构分析,对徐州市生态足迹贡献最大的是化石燃料地;十五年来,徐州市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不断缩小,说明经济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但资源利用效率仍不高.最后对徐州市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徐州的经济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徐州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徐州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法计算了2003~2009年徐州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的生态位及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位,并对各层次生态位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年徐州市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生态位及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位均呈上升的趋势,资源生态位呈下降的趋势;2006年前后徐州市综合生态位和各子系统生态位呈不同的变化特征,子系统生态位的优势由资源生态位演变为环境生态位;经济生态位与社会和环境生态位呈显著的同步发展趋势,而与资源生态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目前,徐州市的资源、经济和社会生态位仍然较低,应加速城市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为准确把握安徽省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从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4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模糊物元理论及方法,建立安徽省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糊物元评价模型,以2005—2016年安徽省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6年安徽省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逐年提高,RρH(欧氏贴近度)值年均提高1.265 6个百分点,而各个子系统的ρH值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年均提高1.255 6个百分点,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ρH值呈现波浪式变化特征,年均提高0.378 3,0.665 7和0.372 8个百分点,安徽省林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压力,建议安徽省采取措施提高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徐州市区丘陵荒山生态风景林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徐州市区丘陵荒山生态风景林规划实践,介绍了徐州市区丘陵荒山生态风景林规划的4种类型和7个典型模式。研究表明:城市丘陵山地生态风景林规划应围绕生态性、文化性、社会经济性3大目标,遵循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充分发挥市域土地资源特点、注重与城市文脉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位置和主导功能,按照立地调查—造林技术规划、典型森林植被调查—造林树种规划、城市规划分析—群落结构规划3条主线,统筹考虑,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7.
生态经济系统是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相耦合的复杂巨系统。本文以模糊推理系统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来模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进行预测。通过利用1991年-2003年杭州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系列指标值,确定7个指标,采集1992年-2004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训练、检验,建立了以杭州市为代表的基于ANFIS的可持续发展预测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至今,生态城市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与周围城市郊区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是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相互交换的结果。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等,而且也与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状况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3.生态城市既要能…  相似文献   

9.
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强调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友善化,突出强调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中的"生态可持续性".山区作为生态脆弱的典型区域其土地利用方式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建立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对于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具有先导性作用.江川其土地现有的利用模式己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分析研究这些影响, 提出生态友好型的土地利用对策,对于江川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深化,其本质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社会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徐州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合理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环境意识的淡化,给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间的不协调性日趋明显,已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负面效应.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协调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庆市区域特点, 依据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理, 从经济的可行性、环境的保护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三大子系统共29个单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三大子系统和29个单项指标的权重, 对重庆市近7年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在分析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基础上, 对重庆市未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治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三峡库区土地整治的区域特点,本文从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内涵入手,从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四个方面构建并筛选了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二步法,在基于农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和聚类分析筛选指标.最后以开县大德乡的土地整治为样区进行实际应用,评价结果显示符合项目区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和GIS的莆田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 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莆田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 具体把握土地利用的现状, 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 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 为区域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及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足迹与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足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介绍了水足迹的概念及由来,概述了水足迹的核算方法,以及食品-能源-水系统关联过程中的能源、食品和水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未来研究应重视食品-能源-水系统关联研究方法,并运用“环境足迹族(水、生态、能源、碳、土地、氮、磷足迹)”指标评价人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表现,探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降低环境足迹的资源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6.
胶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功能整体,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基础,同时生产、生活功能又影响生态系统。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必要对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重要功能进行统筹研究,即可以采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方法统筹安排土地的利用方向。选取人口密度、亩产GDP、水浇地比重、城市用地比重等13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对胶州市所辖的18个乡镇(街道办)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利用SPSS软件的Hierarchical Clust功能,得到系统聚类结果,在充分考虑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差异、生态环境差异、经济发展特征、区位条件及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聚类分异的结果进行了修正。将胶州市分为中心城镇发展区、东部重点开发建设区、北部基本农田保护区、南部低山丘陵生态环境保护区,并且对四类功能分区提出调控措施及利用方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山东半岛无论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从当前区域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等问题来看,在全国及沿海地区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作为研究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缩影,因此,以山东半岛作为研究的实例,分析了山东半岛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评价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与区域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平衡程度以衡量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在介绍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之上,对深圳市2000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2000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9751hm2/人,深圳城市生态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以消耗自身生态资源和转移生态压力作为城市发展代价。进一步分析了深圳市的生态赤字构成,生态压力的空间分布,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在城市区域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减少深圳市的生态赤字,降低深圳市对外部生态系统的依赖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要通过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发展措施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拟定和发展措施的确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尤其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状况(尤其是水土流失)等瓶颈问题的研究是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措施的关键,从理论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参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