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分析同一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发现虽然两国佛教理念相同,但中国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境界型建筑自然观,而日本飞鸟时期则是神道意识型建筑自然观。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建筑及其自然观是日本飞鸟时期的母体,而日本飞鸟时期则为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这一关系做旁证。  相似文献   

2.
举例说明了辽金时期山西佛寺藏书的成就,探讨了辽金时期山西佛寺藏书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人说山西好风光”。这句耳熟的民歌道出了人们对山西的向往。地处中原的山西透着平实古朴的气息,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单位上千处。千年风华的云冈石窟记录了佛教的几度繁盛;古韵古香的平遥古城存留着晋商的曾经辉煌;悬空寺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九龙壁则是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山西境内佛寺众多,仅大同市的佛寺就占全国寺院的1/3以上。这是因为笃信佛教的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多个政权的政治中心,统治阶层的偏好给后人留下了一片辉煌灿烂的文化遗迹。当然,除了众多的佛寺,美丽的难老泉和幽静的五台山也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4.
李晓文 《科技信息》2009,(8):234-234,237
傣族佛寺不仅仅是傣族文化教育和史料收藏的场所,还是集中展示雕塑、壁画、金水漏印、剪纸等艺术的场所,对传承和保护傣族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唐代由中原、西蜀传入贵州后,在黔北黔东兴起。至宋代,佛教逐渐传布贵州各地,一方面在黔北黔东地区,佛教仍以强劲的势头向纵深发展,佛寺遍布其地;另一方面,随着佛教在贵州各地传布渗透,贵州土官土酋开始热衷奉佛兴寺,佛教影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贵州腹地亦始建有佛寺,住有僧人。这为元明时期贵州佛教的大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一、佛寺遍布黔北黔东佛教在唐代从黔北黔东传入,进入宋代后,佛寺几遍布黔北黔东。据史志记载宋代黔北地区,在桐梓建有崇恩寺、鼎山寺、虎峰寺,遵义建有万寿寺、福源寺、金山寺、桃源山寺,正…  相似文献   

6.
南诏大理国阿叱力教是以白族先民为主体的佛教密宗,其在保山的普遍的火葬墓遗迹和佛寺遗迹,史证了白族先民曾是保山主体民族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佛教寺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 ,它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已知的资抖 ,大体可将流行于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的和以佛殿为主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很多的生活历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或许应验着许多缘与命。佛,渡有缘人。梵鼓晨钟的召唤,亦不能渡我这个无缘人,所以七欲不能解,凡俗不能脱,在红尘中我如一粒沙沉浮流浪在人世。印象中的佛寺,总是在一片圣洁缥缈之地,参拜佛祖时往往需要拾阶而上。佛寺里的出家人,是佛祖的诠释者,对世俗超然的看法,使他们视粗茶淡饭如甘饴,身披袈裟,坐卧红尘,四大皆空。尽管自己很想作一个豁达的人,但对于世事仍然提不起,放不下,是菩提,也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扼要介绍了东亚建筑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在建筑方面的主要影响;佛寺与都城建设;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古代寺院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佛寺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的贡献。诚然,寺院保护与美化环境主要是基于佛教教义和禁忌,以及佛教徒修行参禅所需的环境条件,与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的宗旨大异其趣,但总结寺院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1.
泰国中部靠近马来西亚边境处有一个偏僻的地方,叫做查耶。那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岛上有一座佛寺。由于没有淡水,寺里的和尚必须用船到陆地上去运水。  相似文献   

12.
南宋临安城存在三种主要寺院:佛寺、道观和民间信仰。其分布特征主要是分布集中和地域差异,集中分布区为:南山区、北山区、吴山区、城西北区和灵隐区,这五个区的寺庙种类和功能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布格局与历史地理、官府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居住区人群、寺院功能等各要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殷俊 《世界博览》2009,(10):32-36
原始佛教本与钱财无关,但传入中国后境况却大不相同了。唐睿宗时,一位右台殿中侍御史描述佛寺占有社会财富的情况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在当代中国,佛教寺庙又纷纷“金光闪闪”。  相似文献   

14.
运用关于瓦斯抽采的各种研究理论,结合永佛寺煤矿瓦斯地质情况,对一水平下部8号煤层开采时的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方案,即运用卸压抽采和未卸压抽采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确定了抽采参数,预计可以达到良好的抽采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隐逸文化发展到盛唐即臻于成熟。积极的入世倾向是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鲜明特征。临近唐都长安的终南山正是周、汉以来的隐逸圣地。它景色秀美,位置优越,而且分布了大量的佛寺与道观。盛唐的文人士子们便把隐居终南当作进入京城、踏上仕途的最佳途径。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与这一时期昂扬的盛唐气象和唐代皇帝对隐士的特别优渥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隆福寺为明景帝敕建佛寺,清雍正元年重修,乾隆年间开始有庙会,为京城庙市之冠。光绪二十六年遭受火灾,损失严重,但庙会延续不辍。1951年建东四人民市场时将寺庙拆除,1988年改建为隆福大厦。因寺得名的隆福寺街现为京城著名商业街。  相似文献   

17.
元代爱情剧中的宗教观念有着鲜明的世俗化特征。其中形神二元的宗教观念被借为实现世俗现世愿望的工具,当中的神灵形象带有明显的世俗化色彩,而宗教圣地和佛寺长老等也被揭下了神圣的面纱,烙下了世俗的印记。剧作这一特点映照出当时的文人被迫远离权力中心,接近下层普通大众,因而具有独立文化品格的生存状态和直面世俗欲望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保持了原始生态的偏僻之地,于是几个略显神秘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中就有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有位在老挝经商的华人是这样描述的:在老挝,可以呼吸到最干净的空气,品尝到来自田野的香茅、鱼腥草、芭蕉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草和野果;在老挝,可以领略世间难以用语言描摹的丰富色彩:澄澈蓝天中的一抹白云、碧绿森林中的深红佛寺、土黄雨伞下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近代化角度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西寺产逐步衰败的过程。作者认为:1.新式教育的推行和江西政治、社会的近代化改革是民国江西寺产衰败的主导原因;2.江西佛寺的因循守旧,使其被时代发展淘汰成为必然;3. 民国江西社会多战乱,其为寺产衰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研究显示:民国时期江西寺产的衰败是近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寺产不断融入社会事业(尤其是教育、社会福利事业)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近代化角度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西寺产逐步衰败的过程。作者认为:1.新式教育的推行和江西政治、社会的近代化改革是民国江西寺产衰败的主导原因;2.江西佛寺的因循守旧,使其被时代发展淘汰成为必然;3.民国江西社会多战乱,其为寺产衰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研究显示:民国时期江西寺产的衰败是近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寺产不断融入社会事业(尤其是教育、社会福利事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