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舌状绦虫病(Ligulosis)是以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的腹腔寄生虫病.裂头蚴寄生于鱼类腹腔内,从宿主的组织器官中渗透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释出其代谢产物.鱼类一经感染则消瘦、衰竭而死。本研究的病原体是舌状绦虫科(Ligulidae)双线绦虫属(Digramma sp.)的种类.其裂头蚴寄生鲫鱼腹腔内引起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  相似文献   

2.
ELISA检测小白鼠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抗体特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LISA检测小白鼠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抗体特异性戚锡亮,熊钟瑾,孔如静(暨南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510632,广州)关键词: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抗体中图分类号:R383.19;R371-34曼氏迭宫绦虫裂...  相似文献   

3.
福建假叶绦虫形态和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绦虫中的假叶绦虫目(Pseudophyllidea Carus 1863)的代表种类在早期欧洲生物学者著述中已有记录。林那氏(1758)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已记有阔节裂头绦虫,称为 Taenialata.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本类绦虫增至五属。一百多年以来,学者们又增加许多新种属,到了现在本目已含有七科,成为绦虫纲中重要组成的部分了。本目绦虫在形态及宿主适应方面是多样的。有自单节片演化为多节片的中间形式,有寄生在水生脊椎动物和寄生在陆生脊椎动物的各种类,形态生活史的比较可看出该类蠕虫演化的各阶段,在绦虫系统发生的问题上是富有意义的。假叶绦虫的  相似文献   

4.
福建几种鱼类绦虫记述和我国鱼类绦虫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被绦虫寄生致病是常见的一类鱼病。绦虫成虫和幼虫都可寄生为害。幼虫寄生于鱼类腹腔内,压迫宿主的消化管、肝、脾、性腺等内脏器官,使其萎缩,损害正常机能;成虫寄生于肠道内,吸收营养,或头部钻进肠粘膜细胞破坏肠组织,或多数虫体密集造成肠阻塞,妨碍鱼的摄食消化,使鱼体消瘦,造成经济损失。我国对于鱼类绦虫的研究,首先是曾省(1933)在山东青岛、济南报告鱼类绦虫12种。徐锡藩(1935,1936)对我国动物绦虫作了  相似文献   

5.
衡水湖鲫鱼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衡水湖自然鱼类种群中的优势种--鲫鱼的食性、年龄生长和肥满度、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寄生于鲫鱼体内的舌状绦虫进行了浅要分析.针对鸟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对该湿地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裸鲤体腔寄生舌状绦虫和对盲囊线虫的种类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裸鲤体腔寄生舌状绦虫和对盲囊线虫的种类确定杨廷宝廖翔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关键词舌状绦虫,对盲囊线虫,种类确定分类号S852.731,S852.734舌状绦虫Ligulasp.和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sp.的幼虫均...  相似文献   

7.
裂头蚴感染人体致裂头蚴病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相当普遍.裂头蚴在人体内移行及寄生部位多见于眼睑、颊面部、口腔、四肢和腹壁等部位,引起皮下裂头蚴病.也可移行至眼内及脑内,引起眼及脑裂头蚴病.在我国引起内脏裂头蚴病的较少见,仅占发病率的O.53%.而裂头蚴在体内移行致多发性肝脓肿至今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正> 对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绦虫卵内六钩蚴的孵出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1954年 S_1lyerman 报告了牛肉绦虫的74%的六钩蚴可使其活动。1960年 Jones 等介绍了水泡绦虫的卿出。1962年 Berntzen 和 Voge 作了短膜壳绦虫和 Citelli 膜壳绦虫在体外的孵出。1965年 Be-rntzen 和 Voge 叙述了四种膜壳绦虫的六钩蚴对孵出的需要,并且注意到膜壳属的四种绦虫的每一种对体外孵出的需要有着轻微的不同。1963年 Smyth 提出了对于卵膜破裂和六钩蚴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河南省不同洞穴蝙蝠的调查,发现有1属3种绦虫寄生于2种蝙蝠消化道内.商城县和桐柏县普通长翼蝠消化道内寄生的是台湾蝙蝠绦虫,济源市和桐柏县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内寄生的分别是蝙垦丁蝠绦虫和东北蝙蝠绦虫.该3种蝙蝠绦虫是河南省的首次报道,其中东北蝙蝠绦虫为我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0.
突吻纽带绦虫记述及幼虫发育研究(绦虫纲:纽带绦虫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寄生于福建省龙海市郊池塘淡水鱼类胡子鲶(Clarias fuscus)肠道内的突吻纽带绦虫(Lytocestus adhaerens)的成虫形态进行详细的显微镜观察、测量和描述;从虫卵发育到六钩蚴期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研究。虫卵在26-30℃的淡水温度中发育6d后六钩蚴形成,成熟的六钩蚴体表未见纤毛,六钩蚴在卵内发育成熟的15d后幼虫还不能自行从卵盖处逸出。  相似文献   

11.
裂头蚴感染人体致裂头蚴病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相当普遍。裂头蚴在人体内移行及寄生部位多见于眼睑、颊面部、口腔、四肢和腹壁等部位 ,引起皮下裂头蚴病。也可移行至眼内及脑内 ,引起眼及脑裂头蚴病。在我国引起内脏裂头蚴病的较少见 ,仅占发病率的 0 .5 3%。而裂头蚴在体内移行致多发性肝脓肿至今尚未见报道。笔者从市场购回青蛙及时解剖 ,检获裂头蚴。再用皮下埋入法及口服法人工感染小鼠 4 5只。 6 0d后逐只解剖小鼠 ,其中有 4 0只在胸部及颈部皮下检获到活裂头蚴 ,仅有 5只未检获到活裂头蚴的 ,被侵袭的部位出现了明显病变 ,其中一例发…  相似文献   

12.
牛肉绦虫病为一世界性寄生虫病,以亚洲和非洲较多见,亦是我国主要人体寄生绦虫之一,发现早在公元前167年在我国湖北江陵古尸内就有人体绦虫的寄生。现在,在新疆、内蒙、西藏、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均有流行。虽然,无论男女老幼皆能受牛肉绦虫感染,但在流行地区患者以青壮年为多,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众所周知,人是唯一终末宿主。牛如吞食其孕节片或成熟的虫卵,卵内六钩蚴逸出,经血循环至横纹肌肉中约60~  相似文献   

13.
在20~30.5℃条件下,阿尔泰裂睾绦虫虫卵发育为成熟拟囊尾蚴需要75d(包括1~13℃自然条件下12d),拟囊尾蚴为短尾型,超氏菌甲螨(Scheloribates chauhani)、小型菌甲螨(S.sp)、弗金大翼甲螨(Galumna virginiensis)、小型大翼甲螨(G.sp.)等四种地螨均可作为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4.
广西玉林市黑斑蛙春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林市黑宽蛙春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总感染率达71.4%,阳性蛙平均感染虫体数为5.8条,以25.1-35克这一重量段感染率为最高,达84.62%,雌性感染率略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15.
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种类,依据以往报告,因寄生部位不同分为三种,即:1、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2、格氏多头蚴(C.gaigeri)。斯氏多头蚴(C.skrjabini)。作者取山羊脑部和肌部间多头蚴分别感染犬获得成虫孕节,通过人工感染试验12只山羊,结果,证明多头蚴寄生部位是广泛性的,但可因不同宿主而异,分别出现在肌间结缔组织、皮下、内脏和脑部。作者又进一步试验,取子代肌间多头蚴感染犬发育成虫的孕节再返回接种山羊,结果,多头蚴亦可寄生于脑部,证实多头蚴寄生部位可以交叉,同时,又从形态学作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为此,作者认为福建山羊多头蚴疑是同一病原,是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幼虫。以往文献报告有三种多头蚴是值到怀疑,需进一步作更多的交叉实验才能确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TOR抑制剂AZD2014在体外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活性的影响。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分成6组进行体外培养,其中四组加入AZD2014使其浓度分别为200、100、50、25μmol/L;继续培养10 d,期间利用伊-红染色方法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活力,实验重复3次后,绘制原头蚴活力曲线;Western-blot检测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原头蚴4 d后的p-Akt1、p-4EBP1、p-S6K1的表达量;Caspase-3试剂盒检测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原头蚴4 d后的Caspase-3酶活性。结果 100μmol/L的AZD2014作用4 d后,原头蚴活性开始下降,存活率为(75.93%±7.28%);体外培养10 d后,100μmol/L组原头蚴活力仅为(24.03%±1.01%),200μmol/L组原头蚴活力为(2.40%±1.14%);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4 d后,原头蚴蛋白因子p-Akt1、p-4EBP1、p-S6K1表达量明显下降;在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原头蚴4 d后,其Caspase-3酶活性下降。结论 AZD2014在体外具有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作用,理论上,可做为临床上抗包虫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7.
 从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原头蚴中克隆胆汁酸钠协同转运蛋白(sodium-bile acid co-transporter,EgSBACT)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设计EgSBACT 基因特异性引物,用RT 及PCR 方法从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提取总RNA,将其反转录成cDNA 后扩增EgSBACT 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 中,测序鉴定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T-PCR 扩增出一长度约650 bp 的基因,测序显示其长度为654 bp,序列与Gen-bank 公布的EUB59978.1 完全一致,其编码217 个氨基酸,预测其等电点为9.28。同源性分析发现,EgSBACT 蛋白序列与中华枝睾吸虫SBACT(GenBank:GAA57409.1)同源性最高,达到43%。进化树分析表明,细粒棘球绦虫的SBACT 蛋白与吸虫纲的SBACT 相聚集,在进化树上处于一枝,而与其他物种亲缘性较远。由此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出细粒棘球绦虫EgSBACT 基因。  相似文献   

18.
玉林市黑斑蛙冬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玉林市黑斑蛙冬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总感染率达77.6%,平均感染虫体数为7.2条,并随蛙体重量增加而增多;在不同部位,以后肢肌肉检出率最高,感染率为72.37%,平均感染虫体数为5.07条。首次报道肝脏内有感染。  相似文献   

19.
为初步了解上海市场蛇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剖检了来自上海市场罚没的2种19条蛇,其中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9条、大王蛇(Elaphe carinata)10条,分别取血液涂片,依序检查体表、皮下、肌肉、心脏、肺脏、肝脏、胃、肠道等组织器官,收集检获的寄生虫,显微镜初步观察.结果显示:在19条蛇均未检出外体寄生虫、吸虫和棘头虫,在皮下和体内检出线虫和绦虫,在血液中检出肝簇虫(Hepatozoon),蛇的寄生虫感染率为100%.线虫、绦虫、肝簇虫在赤链蛇的检出率分别为77.88%、100%、0,在大王蛇的检出率全部为100%.从19条蛇共检获线虫192条、绦虫(裂头蚴)1236条,其中69.79%的线虫和86.55%的绦虫来自大王蛇.按检出的脏器统计,93.20%的绦虫来自皮下与肌肉,65.63%的线虫来自胃.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场两种蛇的寄生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其中检出的裂头蚴为人畜共患寄生虫,吃蛇皮与蛇肉、吞蛇胆存在感染寄生虫的极大风险.因此,保护蛇类等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20.
孟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是由假叶目孟氏迭官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第二期幼虫即裂头蚴(Sparganum)侵入人体所致。国内多发生在东南沿海各省,近10年来每有零星报告,广东省报告最多。所见报告的病例其疾患多在眼部,现就发生在颅脑、阴囊及腹股沟附近等部位,并经吡喹酮治疗取得良好效果6例报告如下:1 病例例1,男.27岁,干部,广东潮阳县人。患者家居农村,经常吃炒青蛙,1983年听说活青蛙能清热解毒,吞服活青蛙1只。随后无意中发现左精索上有一绿豆般大肿物,无明显不适,未予注意。1990年6月发现左精索上又增加一个绿豆大肿物,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