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水泥颗粒粒度分布、比表面积及圆形度都是水泥加工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为了实现对上述技术指标的实时监测,基于图像法研制了一套在线测量系统,并在水泥厂进行了在线测量,获得了水泥颗粒粒度分布等参数的测量结果。将系统测得的粒度分布和比表面积分别与激光粒度仪和勃氏比表面积测定仪的测量值进行对比,结果基本相符。此外,针对图像法测量下限的问题,利用Rosin-Rammler分布函数对原始测量结果进行了拟合修正,拓展了图像法的测量下限,使测量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从而为工业生产提供实时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电熔刚玉,氧化镁,硅微粉以及铝酸盐水泥为原料,制备了φ10 mm×50 mm的试样.在750~1450℃的温度下测量了试样的线膨胀率,研究了电熔刚玉粒度、氧化镁、水泥及硅微粉加入量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烧成过程中线膨胀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熔刚玉粒度、氧化镁、水泥及硅微粉加入量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线膨胀率影响显著,增加电熔刚玉粒度和硅微粉的加入量,试样的线膨胀率减小,有效地抑制了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在烧成过程中的线膨胀行为;增加氧化镁和水泥的加入量,试样的线膨胀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一种适用于煤矿的快速、高效制备超细水泥注浆材料的方法,利用气动胶体磨对普通硅酸盐42.5水泥进行湿磨,制备了超细水泥注浆材料。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超细水泥注浆材料的研磨特性进行分析。按一定的水灰比称取所需的水泥和分散剂(无水乙醇)并搅拌均匀,加入气动胶体磨进行一定时间的研磨,将研磨一定时间后的水泥浆料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加助磨剂的水泥浆料,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料浓度越低研磨效果越好。当水灰比为0.8∶1时,研磨5 min制备出超细水泥注浆材料,随着研磨时间的增加,超细水泥注浆材料的粒度进一步下降。对于加入助磨剂的水泥浆料,研磨5 min时水泥注浆材料的粒度显著下降,D97的下降幅度达到25.9%.该方法为煤矿制备超细水泥注浆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液滴喷雾粒径谱可用于衡量喷雾雾化质量和雾化特性.测量喷雾液滴粒径分布的方法主要分为机械、电子和光学三类,其中以激光粒度仪为代表的光学方法的测量精度相对较高,被广泛用于液滴喷雾、固态粉尘等微粒的粒度分布测量.激光粒度仪测量结果受到测量参数的影响较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采用分体式激光粒度仪测量雾化液滴的粒径分布,主要研究了激光粒度仪在测量喷雾液滴粒度中的参数标定及敏感性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喷雾方向与粒度仪激光束不同夹角、喷口位置与激光束的不同垂直距离、喷口位置与粒度仪接收端的不同距离粒度测量结果,量化了上述三种不同测量参数对喷雾液滴的粒度分布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认为,对微米级液滴喷雾粒径测量,建议选择自由分布模型对喷雾粒径进行拟合;喷雾方向应该垂直于激光束或略有偏转,偏转角度小于30°;建议喷口放置在激光束周围10cm范围内;粒度仪的接收端不宜距离样品太远,控制在20cm以内;V90的稳定性较差,不建议作为喷雾粒度的衡量特征,而建议采用稳定性较高的V10或V50.本研究有利于提高分体式激光粒度仪测量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图像序列的水泥旋窑物料粒度与温度混合回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泥旋窑窑内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获取的物料粒度与温度参量,建立了粒度与温度混合回归模型.此模型可行、有效,为水泥旋窑自动控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泥旋窑窑内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获取的物料粒度与温度参数,建立了粒度与温度混合回归模型。此模型可行、有效,为水泥旋窑自动控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测定水泥体系的粒度分布和主要性能,探索水泥体系的粒度特性与粒度分布及主要性能的关系,提出水泥体系的最佳粒度特性的参考值。指出在水泥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变的条件下,优化水泥颗粒的特征粒径和均匀度系数,可获得水泥胶砂抗压强度增长和电耗合理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汽轮机中二次水滴粒径大,容易造成叶片水蚀,降低汽轮机效率.但由于其数量少,测量困难,加大了研究的难度.在众多测量方法中,图像法具有同时测量二次水滴粒径、速度、方向和湿度等参数的优点.采用图像探针测量二次水滴,利用镜头参数确定测量区,提出根据水滴图像的模糊程度来确定该水滴是否处于测量区内,处理测量区内二次水滴,得到其粒度、速度和湿度等参数.通过实验室研究,得出模糊程度和颗粒的关系,并经过湿蒸汽模拟实验,计算出喷雾水滴的粒度和体积浓度,验证了该处理方法的有效性,为二次水滴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肖斌 《科技资讯》2011,(36):76-76
从生产工艺、运输储备、生产除尘等各个方面来看,电石渣制水泥对产品粒度的要求与传统的石灰石制水泥都不一样,因此这就决定了很多的生产环节需要进行调整。本文就电石渣制水泥粒度变化对工艺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多种类型破碎机在生产过程中对水泥粒度的影响,并对其应用的优缺点进行阐述,希望能为相关企业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0.
激光衍射粒度仪在连云港软土颗粒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马尔文(Ma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 Micro(MAF5000)激光衍射粒度仪测定江苏连云港地区软土的粒度分布,对样品质量浓度、泵速、超声波强度与时间、分散剂选取等控制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合适的控制参数,便于对相同类型的软土测量确定标准操作规程.将合适条件下测得的软土粒度分布与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粒度仪测量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广,采集的数据点比传统方法要密,测量的精度要高于传统方法,因此可以用激光法代替传统方法,以快速准确地测得软土的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泥磨机系统中很多变量无法直接测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状态观测器的水泥磨机负荷LPV预测控制方法。观测器的增益由水泥磨机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求出;同时,根据水泥磨机状态观测器的反馈值及LMI求解出预测控制器的输入;采用Lyapunov函数证明水泥磨机负荷LPV预测控制的渐近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磨机负荷的误差值最终收敛到0,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新方法首次将动物骨中的鱼骨引入到磷酸三钙和磷酸氢钙等原料体系中通过高温烧结制备磷酸钙基生物骨水泥(CPC),以柠檬酸和柠檬酸钠的缓冲液为固化液、按一定的液固比制备固化试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熟料粒度对其固化试样结构与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过程中骨水泥粉来的粒度对其固化试样的微观结构及其抗压强度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通过调整骨水泥粉末的粒度可达到优化其固化试样的微观结构和改善其力学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子探针法和微机成功地解决了液滴粒度分布的自动测量,并已应用到旋流板塔中高密度、小液滴的粒度分布测量。本文纠正了前人提出的双探针法的缺陷,提出了新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方法,阐述了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构成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泥旋窑熟料结块的模拟图像,提出了粒度的统计算法。该算法的计算量少、速度快、准确度高、实用性强,较好地满足了图像实时处理的要求。用该算法所获得的粒度分布参量,为水泥旋窑自动控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磨矿粒度(GPS)难以进行直接在线检测且化验过程滞后,必须采用软测量技术对其进行在线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闭环控制.针对一个实际的两段式磨矿回路流程,分别基于多元回归、案例推理(CBR)和神经网络(NN)技术建立了三种磨矿粒度软测量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基于工业试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BR的磨矿粒度软测量方法优于BP神经网络软测量(BP-NN)方法和多元回归模型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水泥生产行业,对水泥(熟料)的粒度控制在节约能源、降低原料消耗以及增加混合材掺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少数企业有较深的认识,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提上议事日。无论是新型干法的大型水泥企业还是中小水泥企业,通过改善水泥的粒度,充分发挥熟料的强度性能,对整个水泥行业的节能降耗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低能 γ射线透射法测量煤灰分分析系统 ,并且详尽论述了分析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对测量结果产生主要影响的粒度、温度、成分、水分等因素 ,针对各种影响因素产生机理 ,通过大量的粒度、温度、成分、水分等实验 ,给出动态追峰法 ,自动补偿法等实用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水滴粒度分布自动测量仪的标定方法及其结果,分析了在水滴粒度测量中产生的电磁干扰、碰撞干扰和带电干扰,并指出了其防止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矿渣排放量的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出现了许多应用矿渣的新理论、新工艺.然而,大幅度提高水泥中矿渣掺量、相应降低水泥熟料含量,必然引起水泥性能的变化.必须通过试验验证配合比的合理性、安全性.本文主要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矿渣微粉颗粒级配对新型矿渣水泥强度的影响,新型矿渣水泥的矿渣掺量最高达到了70%.研究表明,矿渣粉的区间粒度分布与新型矿渣水泥强度的关联度有如下规律:对水泥的3 d早期强度贡献最大的是0~10 μm内的矿渣微粉,而对28 d强度贡献最大的是10~20μm的矿渣微粉.因此,通过改进粉磨工艺及矿渣微粉的颗粒组成,可以提高新型矿渣水泥的强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从粒度分析全过程的共同存在的现象出发,建立一种总的数学分析模型与方法.用以指导粒度分析仪器的设计、粒度分析方法的改进,寻求提高精度的途径.主要内容有:(1)提出粒度测量函数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粒度分析的共同指标;(2)提出并论证了分选矩阵性质;(3)提出矩阵改正方法,以提高粒度分析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