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在一九八三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的。它是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总结国内外教育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的,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为了深刻理解“三个面向”的精神实质,提高教育改革的自觉性,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有必要就“三个面向”的提出,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并引导着我国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向。本文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分析为背景,围绕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探讨面向21世纪我国师范高等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一、“三个面向”的深刻内涵 1983年9月,邓小平以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论,它不仅仅是对一所学校一般意义上的题词鼓励,而是对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总结。“三个面向”的立足点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战略性、全局性的特征。从空间上,不仅着眼于中国,而且放眼于世界;从时间上,不仅考虑到当前,而且还考虑到未来。“三个面向”的提出是邓小平理论全面系统地形成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因此,深刻理解“三个面向”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实质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政  相似文献   

4.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把教育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努力贯彻执行。目前教育界对“三个面向”的理解尚不很一致。有的同志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简单地只同物质文明现代化建设挂钩,只把注意力放在探究如何加强数、理、化、生等课程的教学上,忽视文科课程的改进和加强,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锻炼。这样,“重理轻文”的现象不推不能扭转,反而只有进一步加强;“分高德少”的现象也就难以克服。也有的同志认为,贯彻“三个面向”是重点学校的事;城乡的一般中、小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二月,思南二中召开了教育改革座谈会。针对如何办学,学习和讨论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示,明确了办学思想,总结了经验教训,确立了改革草案。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效果较好。一、更新教育思想,改革管理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否正确理解“三个面向”的精神实质,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三个面向”就是要教育工作者看准未来世  相似文献   

6.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提出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重温这一思想仍很受启发.本文分别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面向世界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面向未来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进行了新的认识,将"三个面向"作为标准,提出与"三个面向"相比较的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进一步提高我区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服务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级领导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一九八三年,邓小平同志在认真总结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在为景山学校题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著名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深刻历史性变革,指明…  相似文献   

8.
在邓小平同志丰富的教育思想中,“三个面向”是我们理解、把握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要面向世界,从空间上阐述了教育及其发展的外延关系;教育要面向未来,从时间上阐述了教育及其发展的外延关系。“三个面向”构成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三维立体构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模式,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9.
试论“三个面向”也是史学工作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既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也对整个中国文化建设事、包括史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我国的史学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史学工作者只有坚持“三个面向”,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贴近人民群众,从而走出困境,迎来繁荣兴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教育改革重要的指导思想。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带进了日益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重温“三个面向”,我们体会到“三个面向”不仅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而且切实感受到“三个面向”所包含的现代教育思想以及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刘静 《科技信息》2012,(36):269-26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普遍生源下降,时代特色鲜明,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学生现状特点,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四有新人”的管理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付雄敏 《科技资讯》2009,(5):204-205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与场馆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娜玲 《科技信息》2009,(22):35-36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核心理念。文章在提出营销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的概念的基础上,从高职教育目标、学生就业、学校管理、师资队伍、企业需求等方面阐述了在高职营销专业教育中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婧 《科技资讯》2014,(30):248-248
现阶段,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很大变化,先进典型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提高先进典型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对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通过阐述先进典型教育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分析高职院校先进典型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先进典型教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念落地的核心问题.“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具体课程研究入手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性质、高职学生的素质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双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互动”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旅游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职教育中英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的教育观念的发展,英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该文主要研究了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了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英语阅读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的项目实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时期高职院校中"90后"学生逐渐增多,图书馆学生用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分析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用户特点,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用户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职数学课的改革势在必行。“参与型”课型应用到高职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的时代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生命科学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网络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发展 ,有些疾病的治愈 (例如癌症 )将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得以解决。高等医学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观念 ,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要按照教育“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我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按照将来对医学生 (临床医学专业 )的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有必要开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