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选》设有“咏史”专题,这些咏史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史论史、就事言事,为咏史而咏史.诗歌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显性再现。第二类诗歌名为咏史,实为咏怀.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借历史上的人、事来表现。这类诗歌也是对历史的反映,但它却是间接反映的、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隐性表现。第一类诗歌多的是认识价值,但也成为后世咏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类诗歌中有诗人鲜明的主体色彩,将自我感情与古人、古事联系起来,这样的诗歌艺术性更强、审美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唐代咏史诗的分类、取材特点、繁荣原因等,学界虽有议论,但仍存在一些待解之处。本文按照唐代咏史诗称引历史人事的特点将其分作专题咏史、泛咏史与变体咏史。在对唐代咏史诗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对其材料使用上存在的题材热点、体系性等作了分析。关于唐代咏史诗繁荣的原因,应主要从唐代历史文化的整合、时代政治的起伏与变故、诗人自身遭遇等方面去考察。  相似文献   

3.
元代咏史散曲是我国古代咏史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国咏史诗继唐之后的又一发展高峰,但人们对它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本文分析了元代咏史散曲兴盛的三个原因:古代咏史诗体发展的结果,元代黑暗社会和高压政策的促成,唐代“温李”诗风的影响;论述了元代咏史散曲发展为继唐之后中国咏史诗又一高峰的四个特点:作家人数众多,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风格多样;概括了元代咏史散曲思想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阐明了元代咏史散曲在中国咏史诗发展史中的地位。文章弥补了中国咏史诗研究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昭君诗的内容随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昭君诗的立意主要有三种:单纯咏史;借古抒怀;借古咏今。昭君诗内容、立意的发展演变,体现了咏史诗由单纯咏史向诗本体的回归。昭君诗对其它咏史诗和整个中国诗歌产生了影响,诗人们“求新”、“求异”的精神给我们文学创作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就涉及历史人物王昭君的咏史诗所持的主要观点作些粗浅的梳理、分析.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的评价由于诗人们所处的时代、处境、环境甚至心境不同,导致角度不同,立意高低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不影响其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6.
赵红 《科技信息》2012,(2):203-204
左思是中国咏史诗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是自班固创立咏史诗这一诗歌的形式以后,把中国咏史诗带入到一个全新境界的人物。本文主要对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分析,研究左思咏史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左思的<咏史诗>以其"古今难比"的艺术价值与"垂范千秋"的独特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影响极其深远.但关于左思<咏史>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仍存在争议.通过对左思各人生阶段活动、作品内容的考辩以及中古时人的遣辞方式、<咏史>反映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探析认定,左思的<咏史>诗八首非一时所作,而是诗人分别作于不同的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8.
安南大家阮攸,其汉文咏史诗秉承中越两国文学传统,并有所继承与拓展。就继承而言,有异于其他安南诗人的新特征,即诗中突出表现出对古代中华文人文笔擅长、爱国忧民、洁身自好等优秀品质的自觉追慕之情;灵活的诗体体式选择,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兼收并取的意识;咏史以抒怀、借古讽今等具体写法上,呈现出个性化色彩。就情感表达领域拓展而言,突破以往中、越文人在同一民族、国家内部咏史诸题义,表达出安南本土民族、国家意识,具有安南民族、国家代言人的品格,在咏史诗史上具有某种程度拓展。当然,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则是对宗主国清王朝的一种叛逆。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李白的咏史诗分为史传型、史论型、咏怀型三类,认为将咏史咏怀结合在一起最好者,李白为第一人。李白咏史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精湛,在审美情趣上与前人有不同之处,即是史料取舍的主观性、咏史之中的抒情性与古迹遗址的感发性。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王安石诗歌创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和王安石虽然性格差异比较明显,对诗歌审美价值取向各有侧重,但二人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因此,他们选择的诗歌题材十分相近,在反映社会问题、咏史怀古、写景寄情诸方面,均可寻到如出一辙的思想和情调。但是,由于地位、个性和命运结局的不同,两人诗作的风格、气度、成就和影响又有较大的差异。作为本比较研究的对象,无论是两位名诗人诗歌创作风格的“异中之同”还是“同中之异”,都可以为中国古代学的鉴赏,提供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丰富的人生意味。  相似文献   

11.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很多诗人将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谱入诗篇,通过一己的经历,反映所处时代的某些侧面与特征,这当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也有一些诗人以历史为题材,正如人们所曾说过的那样,他们让人们穿上古代服装,表演令人所能理解的生活,寄寓自己的理想,这些作品同样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这类取材于历史的诗篇,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咏史诗,它与现实题材的作品相辅相成,使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丰富多采,灿烂无比。在秦观《淮海集》中,以上两类题材同时具备。据初步统计,其中反映现实的诗篇约四百余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李白的咏史诗分为史传型、史论型、咏怀型三类,认为将咏吏咏怀结合在一起最好者,李白为第一人。李白咏史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精湛.在审美情趣上与前人有不同之处,即是史料取舍的主观性、咏史之中的抒情性与古迹遗址的感发性。  相似文献   

13.
唐代兴起、发展和成熟的传奇受到了诗歌的深刻影响。唐传奇的作者大都是当世的诗人,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或显或隐的将自己的诗作、才思、情感和笔法融入传奇作品当中。具体表现为显隐两个方面:显性诗笔即是直接将诗作引入作品;隐性诗笔则是意境刻划、诗化语言、创作手法的借鉴,以及诗人性格气质在作品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14.
综观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的流变史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 ,随着疆域和外交范围的不断扩大 ,诗人的足迹和他们所描写的地域题材日益向四边延伸 ,而且由于每个时代的边疆局势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自然环境艰苦 ,民族性格强毅 ,民俗独特而丰富 ,历代政治势力进退空间甚大 ,从而给诗人们的旅行和创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无限生机。特别是唐、元、明、清几朝 ,西部旅行诗歌创作颇为繁荣 ,而且从总体上讲 ,“西渐”趋向日益明显强化。这些旅行诗歌以表现西部民俗文化和山川形胜风光的为最多 ,而不论何种诗歌 ,民俗又是激发人们创作的重要酵素之一 ,民俗与旅行诗歌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仅就古代西部旅行诗歌特别是清代诗歌中的民俗因素作一述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16.
在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创新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他们的素质特征基础上,由此提出深入解析古代的创新人物,对推进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昭君的事迹,是唐人咏史诗集中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题材的继承性之外,更主要的是王昭君这一形象在封建时代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她集悲、怨、壮诸多情感于一身,既能引发诗人们对怀才不遇的同感,也符合了他们偏爱悲怨主题的口吻。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8,(1):66-70
吉田一穗和草野心平是20世纪中叶日本文坛两位著名的散文诗人,吉田一穗因《母亲》一诗在日本诗界崭露头角,代表作《天上垂钓》和《圣餐》中尽显其抒情、浪漫之风,后期作品意境逐渐走向灰暗,以内省和重新审视作为创作的主线,《播种人》《酒神》等作品体现其反战的人文主义思想。草野心平在诗歌创作中更多地运用抒情和比喻的手法,将自己内心对生活、对生死的感悟刻画的淋漓尽致,主要代表作有诗集《废园的喇叭》《月》《蓼科的土当归》等。两位诗人生平阅历的巨大差异导致其诗作风格、描写手法上各有特点,同时,作为同时代的散文诗代表人物,他们又将昭和时期日本社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矛盾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9.
北宋诗人崇尚唐人唐诗,以盛、中、晚三唐的诗人诗作为主。其形式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即“别集整理”、“选集编选”、“唐集校注”、“诗话评说”、“序跋品评”;而于诗歌创作方面的具体表现,则重在相互唱和而成风气、汲取各种创作技法以为己用、继续乐府诗的创作等方面。因此,以崇尚唐诗为主流的诗歌创作,历史地成为了推动北宋诗歌繁荣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书写唐代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的苦难而著称,其诗作具有"诗史"的审美价值。在杜甫的诸多诗作中,也有不少山水田园诗,虽然没有其现实主义的诗作影响大,但也具有其特有的审美价值。杜甫的山水田园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本文以文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深入系统研究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的佛禅特色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