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为了提高量子密钥的分发效率,降低信道要求,并在密钥分发过程中实现身份认证,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在该协议中载波光子的发送与接收仅由一方完成.该协议只有一条量子信道,通过在量子信道的中段对光子进行偏振调制,可将欲传递的信息附加到光子上;同时,该协议通过通信双方的共享信息进行身份认证,避免了以往同类协议中不安全的经典信道.该协议属于偏振光类型的量子传输协议.当收发均由一方进行时,能有效地提高光子的利用效率,并增强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公共无线局域网切换延时对通信业务质量的影响并保证通信安全,提出一种无线局域网快速切换认证机制.该机制在Hwang-Yang动态密钥分发机制的基础上利用自我加密方法设计了无线局域网快速切换认证机制.分析表明,该机制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在用户初次建立连接和切换的时候,分别需往返一次认证消息即可完成身份的相互认证以及密钥的分发.在进行切换的时候,用户无需和认证服务器进行交互,减少公共无线局域网切换延时.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SBkey的动态身份认证方案,该方案利用公钥密码算法和USBKey的硬件保护特性,使密钥能够安全方便的分发和保存,避免了使用时间戳带来的重放攻击的潜在风险,并能抵抗假冒攻击和口令攻击.该动态身份认证方案很好地满足了虚拟实验平台身份认证系统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移动通信身份认证密钥分发协议.基于实体间互不信任假设,采用随机数和单向陷门函数,实现了实体间的分布式身份认证.理论分析表明,它具有双向认证、用户身份保密和安全分区、服务提供与否可仲裁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种分布式移动通信身份认证密钥分发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移动通信的身份认证密钥分发协议,基于实体间互不信任假设,采用随机数和单向陷门函数,实现了实体间的分布式身份认证,理论分析表明,它具有双向认证,用户身份保密和安全分区,服务提供与否可仲裁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SIP协议安全方案无法检测窃听、以及经典密码体制面临量子计算攻击时的脆弱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将量子用户身份认证及密钥协商与SIP协议结合的方案。SIP服务器制备三粒子W态并将其中两个粒子分发给SIP用户,首先对随机插入的粒子进行测量以检测窃听,然后通过量子操作与测量验证用户身份;密钥协商阶段,三方不需制备与分发新的W态,仍基于持有的W态进行随机测量,SIP用户根据有效测量结果生成初始会话密钥.性能分析表明本方案能够对抗伪装攻击与窃听攻击,有效提高SIP协议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能容纳拜占庭错误的身份认证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ABBA协议进行了改进,引入了中止消息并对算法进行了优化,使其具有更好的效率和实用性,同时为保证ABBA协议能符合组合多方安全性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根据本地局部递增序列和签名的方式构造全局唯一TID(交易标识符)的方法,最后通过在TID中加入客户请求等相关信息的方式重构TID,使得ABBA协议能应用在提供身份认证服务的KDC(密钥分发中心)中,从而提高KDC的可靠性,并具体探讨了身份认证协议中服务认证,用户密钥修改以及域间认证过程.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以PKI技术为基础的网格安全基础设施认证机制存在的用户规模小、效率低、依赖第三方机构在线运行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组合公钥密码的网格身份认证机制.该机制根据离散对数难题的数学原理构建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矩阵,生成数量庞大的由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组成的公私钥对,从而实现基于标识的超大规模的密钥生产与分发.通过在网格应用中实现该机制,和网格安全基础设施的认证效率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基于组合公钥密码的网格身份认证机制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身份的多服务器认证密钥协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与远程多服务器密钥协商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身份的远程多服务器密钥协商方案.用户注册时由私钥生成中心颁发私钥并安全存放于智能卡中.用户登录服务器前,双方采用基于身份的双线性配对计算进行双向身份认证,并协商生成会话密钥.服务器端无须保存口令表,用户端无须建立数据表存储相关登录信息,无须在终端能离线更改登录口令.该方案减少了密钥协商的通信开销、计算开销以及存储开销,在标准BR安全模型下该方案被证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文献[1]中,由于需要安全信道确保用户密钥的安全分发,而且用户间的双向认证过程较为复杂,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ELGamal数字签名的双向认证方案,该方案可以在不安全的信道上实现密钥的安全分发,而且简化了双向认证的过程,分析表明方案较之先前有了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一种Ad hoc网络自组织密钥管理方案的新节点加入安全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GP的“信任关系”理论,利用(t,n)门限秘密共享体制,提出一种Ad hoc网络自组织密钥管理方案的新节点加入安全算法。该算法通过对新节点的多点信任认证以及对身份标识的一致性、唯一性判断,保证了Ad hoc网络中新节点的安全性,并健全了自组织的密钥管理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这一算法在对新节点安全认证的同时保证了认证的成功率,由此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供密钥认证并降低开销,将三叉树引入到群密钥协商中,使计算开销降低到O(log3n).通过引入群长期密钥(群公钥证书)为密钥树中的内部节点提供身份信息,并在群密钥中结合了成员和群的长期密钥及临时密钥,该方案提供了隐含密钥认证,能够抵抗主动攻击.该设计思想可以作为把可认证的两方和三方密钥协商协议扩展到多方的一种通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P2P语音网络中节点认证和密钥协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签名的节点双向认证及密钥协商方法.首先从可信节点群中获得签名密钥碎片,并将其组合成节点的签名密钥,然后通过通信双方安全交互来完成相互认证.结合基于身份签名的Oakley密钥协商协议实现了通信双方的会话密钥协商.提出的基于身份签名的P2P语音认证及密钥协商...  相似文献   

14.
基于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态的纠缠特性,设计一个具有双向认证功能的多方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在协议中,量子网络中的任意两个用户均可在一个半可信第三方的帮助下,共享一个安全的会话密钥.其中,利用带密钥的单向hash函数技术对每个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最后,对协议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表明该协议在理论上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群组密钥协商是保证无线网络群组安全通信的重要工具之一。2007年,Tseng等提出一种适合无线移动网络的高效群组密钥协商协议。对Tseng协议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Tseng协议不具备认证性,不能抵御主动攻击。因此,通过改进Tseng协议,提出一种新的动态可认证群组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降低了建立和管理公钥基础设施的代价;同时,协议支持节点间的相互认证。分析结果表明:协议满足群组密钥所要求的安全准则,降低了普通节点的计算和通信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现有密钥分配协议所存在的工作效率偏低和资源占用率偏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高效安全密钥分配协议.该协议通过引入公钥自证明思想,将用户身份认证和密钥数据恢复有机结合在一起,无需繁琐的身份鉴别认证操作和时钟同步过程,也无需可信CA中心和时戳服务器,只需要一次数据发送过程即可直接完成密钥分配任务.分析表明,该协议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较低的资源占用率和较强的安全性,能有效抵抗目前已知的各种攻击.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ECDLP有身份认证的ECDH密钥协商方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决ECDH(elliptic curve key agreement scheme-diffice-hellman version)密钥协商方案中,通信双方在公开信道上通过协议协商会话的临时密钥及双方都不能识别对方身份的问题。在研究ECDH密钥协商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的有身份认证的ECDH密钥协商方案。该方案可以实现密钥协商双方的双向身份认证,有效地防止了中间人的攻击。通过对密钥协商消息的双重保护,实现了公开信道上安全通信。  相似文献   

18.
为防止Ad Hoc网络路由消息的伪造和篡改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路由方案SERS(Secure and Efficient Routing Scheme).在DSR(动态源路由协议)中引入了安全机制,在尽可能降低网络资源消耗的基础上,采用SUCV(statistically unique and cryptographically verifiable)标识符避免密钥分发问题,并运用公钥PK与IP地址的绑定来完成密钥分发过程,使用公钥PK与IP地址的绑定来完成密钥分发过程,使得没有密钥的节点不可能伪造报文.使用基于端到端的认证和基于对称密钥的认证检测出被篡改后的报文,从而保证路由消息的不可伪造、并防止其它节点对消息的篡改.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Lueas密码体制,结合Kohnfelder的证书思想和DH方案,构做了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密钥交换方案;该方案具有:身份认证、可变密钥、抗主动和被动攻击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两方跨域认证密钥协商协议是指来自不同私钥生成中心的两个参与方完成互相认证和协商出相同的会话密钥。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能避免公钥基础结构的公钥证书存储问题。双线性对运算复杂度较高,计算成本较大。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无双线性对基于身份的两方跨域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并在随机预言模式下证明了协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