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获取海面浪高参数信息,引入一定海浪谱下的窄波束雷达一阶、二阶截面方程;利用双站雷达解决单站雷达只能提供模糊的海浪方向信息这一问题;设定海风速度、雷达工作频率以及2部雷达波束和风向的夹角,使用窄波束的雷达截面方程模拟归一化的海面回波Doppler谱;用其反演的幅度谱,借助有效浪高概念,计算出有效浪高。模拟结果显示,双站雷达可以减小因风向不同而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金属球的双站雷达散射截面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解析解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金属球涂敷不同介质和介质厚度对于金属球双站雷达散射截面减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一种基于目标几何建模数据场的目标双站雷达散射截面的可视化计算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高频区目标表面电磁散射特性的分析与计算。通过求解多个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应用抛物线方程求解二维凸面物体的双站雷达散射截面,模拟多体散射问题。其优点在于将传统的波动方程降维处理,采用步进迭代方法,节省大量计算资源。应用完全匹配层和有限差分法计算单个和多个圆柱的小角度双站RCS,计算结果和精确解基本吻合,且计算速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利用一、二阶峰功率,二阶与一阶峰功率比(RSB)等雷达回波参数与浪高的简化关系模型反演有效浪高,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P(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有效浪高反演方法,获取雷达回波参数与浪高间更准确的关系,以提高反演精度.首先将上述三种雷达回波参数作为输入,海洋数值模型提供的有效浪高作为输出,训练回波参数与浪高的关系模型;然后将雷达回波参数代入训练好的模型中,即可实现有效浪高场的反演.现场实验表明:雷达在不同方位角/距离元上所反演的浪高时间序列与数值模型有效浪高间的相关系数为0.78~0.98,均方根误差为0.21~0.80 m,二者统计均值分别为0.93和0.38 m.与假设RSB和浪高的对应关系是线性模型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6.
改进的非相参导航雷达探测有效浪高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X波段非相参导航雷达对海杂波的成像,研究了利用信噪比和布拉格散射探测有效浪高的方法,提出一种用最大流速带通滤波来分割信号与噪声获取信噪比的算法。结合信噪比与有效浪高的关系,经相关定标处理,得到探测区域连续的有效浪高。与传统的X波段导航雷达测高方法相比,该算法不需要得到雷达探测区域精准的流速,简单高效,占用资源少。与舟山浮标有效浪高数据的对比,表明其有效提高了雷达测浪高的便捷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用矩量法对一些用于雷达隐身技术和微波暗室设计的大损耗介电材料填充的无限长介质圆柱在TM波照射下的双站RCS进行了数值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大介电常数低损耗材料散射较弱.当ka0较小时,填充介质的电参数对散射的影响较明显,且随双站角增大缓慢减少;当ka0较大时,填充介质的电参数对散射的影响不明显,且散射能量集中于反射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双接收站雷达为背景,研究了雷达目标和有源诱饵的鉴别方法。提出了双站极化散射矩阵和双站对角极化比的定义,探讨了雷达目标和有源诱饵的极化散射特性;针对极化调制有源诱饵等欺骗性干扰,提出了以双站对角极化比为鉴别量实现对有源诱饵鉴别的新方法,并设计了鉴别算法。对典型雷达目标和有源诱饵的仿真结果表明,该鉴别算法对有源诱饵的正确鉴别概率始终达到100%,对雷达目标的正确鉴别率达到90%以上。仿真结果证明了该鉴别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建立了机载双站SAR的通用几何模型,定义了描述该模型的2个结构参数,据此给出了基于接收机轨迹的雷达回波信号模型;根据2个结构参数的取值及其变化特点对机载双站SAR的空间构型进行了分类,讨论了各种构型中机载双站SAR的工作模式及其对收、发雷达天线的波束控制要求,并通过仿真研究了各种机载双站SAR构型情况下2个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0.
以双接收站雷达为背景,研究了雷达目标和有源诱饵的鉴别方法。首先提出了双站极化散射矩阵和双站对角极化比的定义,探讨了雷达目标和有源诱饵的极化散射特性;然后针对极化调制有源诱饵等欺骗性干扰,提出了以双站对角极化比为鉴别量实现对有源诱饵鉴别的新方法,并设计了鉴别算法。对典型雷达目标和有源诱饵的仿真结果表明,该鉴别算法对有源诱饵的正确鉴别概率始终达到100%,对雷达目标的正确鉴别率也都能达到90%以上。仿真结果证明了该鉴别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新的离岸流观测方法.该方法利用超高频岸基雷达观测离岸流运动,并利用雷达电磁波与离岸流作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偏,计算离岸流运动的频率特性,分析离岸流的速度、浪高、所在位置、持续时间.对近岸浪破碎潜在产生的离岸流进行了评估,弥补了传统利用海流计测量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超高频岸基雷达可进行实时性观测离岸流,能够很好地预测天然海滩近岸流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HFSWR)中近距离的风、浪探测能力,提出以单极子-交叉环组合天线为基本单元,构建二元小型直线阵列,进而获得更窄的波束宽度.通过对2015年福建六鳌试验的实测数据处理,将雷达反演所得浪高与浮标浪高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在近距离处,组阵后的浪高结果与单个天线所得结果类似;在中距离处,组阵后浪高结果明显优于单个天线.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互模糊函数的时差频差估计算法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双站无源定位系统中的时差频差测量问题,该文研究了利用互模糊函数对雷达信号进行时差频差联合估计的可行性及算法,分析并推导了常见雷达信号的时差频差估计标准差表达式,给出了典型雷达信号时差频差联合估计的仿真结果及实现途径,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并行处理与缩小搜索范围等措施,有效缩短了模糊函数的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14.
时域多分辨分析方法(MRTD)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电磁场算法,以往的工作将MRTD用于计算近场及腔体。本文将MRTD用于计算目标的散射问题,用完全匹配层(PML)作为边界条件,通过推导MRTD二维的近—远场公式,得到散射场的远场值,这样就可以计算目标雷达散射截面。并以无限长导体方柱为例,计算了其双站雷达散射截面,并与FDTD算法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MRTD可以大大的节约计算资源,而其计算准确度与文献FDTD结果吻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等离子体的电磁散射问题进行了多物理场分析。分析了温度场分布与电子密度分布的关系。在得到电子密度分布后,利用Drude模型得到了介电常数的空间分布。随后对圆柱的电磁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雷达双站散射截面的计算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对变前掠翼布局隐身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变前掠翼布局设计,给出在鸭翼与机头连接处略有不同的2种方案。气动计算表明:在对变前掠翼布局的作战使用中将三角翼用以突防是合理的,且鸭翼与机头融为一体的尖前缘设计方案更优。对2种方案三角翼布局的双站雷达散射特性计算表明:在大部分方位角内其雷达散射截面都处于0 dBm以下,且波峰波瓣很窄,不易被雷达发现和连续跟踪。相比较而言,尖前缘的设计方案其隐身特性仍然较优。因而在对变前掠翼布局设计时,宜采用将鸭翼前缘与机头前缘融为一体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高频地波雷达的东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是由武汉大学主持的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的重大课题,本课题组研制了两套高频地波雷达OSMAR2000,并于1999年底,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和宁波市象山分别建立了两个雷达实验站,进行了一年的现场自检试验和与传统海洋测量仪器的对比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雷达探测海流和海风的距离达到200km,探测浪高的距离达到120km,系统整体性能达到国外同类雷达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目标在高频区小角度双站散射特性的分析,对目标小角度双站散射特性展开等效单站可视化研究。可视化电磁计算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高频区目标单站散射的方法,文章将该方法的应用面拓展到小角度双站散射研究,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该方法具有工程计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使用风浪谱的零阶矩(Mow)和混合浪谱的零阶矩(M0)定义的混合浪能量成份因子,作为划分风浪与涌浪一个新判据,给出了混合浪能量成份因子和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的计算公式,根据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的计算公式,使用GEOSAT卫星高度计50个重复周期的资料,计算了南海海域高成份因子及其月变化规律,资料的样本长度是1个月,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海浪在11,12,1,2月  相似文献   

20.
无舱盖船舶甲板上浪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仁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7(8):1164-1167,1171
研究船舶甲板上浪的问题是设计无舱盖船舶的重要前提。甲板上浪和近海建筑物的越浪相似,均为非线性物理现象,因此引入越浪理论对规则波激励下的航行船舶甲板上浪量进行推算,利用洪水波理论与越浪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甲板上浪越过舱口舷板的船舱进水量进行计算。模型实验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