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韩淼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140-140
荆浩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句话无疑是多少年来中外名家绘画必然遵循的规律。苏轼在《文与可画贯笃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又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竹三首》诗中,赞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之句。画家创作形象,构图布局,一定先有成熟构思,然后才能“一发而得其妙解”。  相似文献   

2.
史曙 《潍坊学院学报》2006,6(3):44-45,71
苏轼认为诗画有相通之处,诗为“有声画”、“无色画”,画为“无声诗”、“有形诗”。但诗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智性模式,诗可以舍弃具体的形象,单纯追求无限流动的意象,但画却必须要借助形象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恽南田,“清初六家”之一,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就南田的绘画而言,他初攻山水,后改攻没骨花卉画,并以此名世。该文章从画史及南田的画跋、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等方面探讨其没骨画画法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叶吴中诗歌与绘画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叶吴中地区诗画关系较前更为密切.诗画书印同体一处,更加成为惯常的格式.诗画“野逸”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诗与画形式“意味”的浸透,为诗画关系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实践,深入探讨了他“以画写诗”的艺术手法,从新的角度阐述了王维作品“诗画结合”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是郑板桥一则论画诗,写他画竹的体会,是从他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画论,意深邃。让我们就这则论画之诗,逐句加以玩索。 首句:“四十年来画竹枝”,综述艺术家自己长期忠于艺术实践的历程,画画是一辈子的事。这样说,并不排除天才、灵感等方面的因素,艺术上的成就,常是多方面诸因素结合而成的。它有赖于长期苦练,点滴积累,而决无捷径可走。正如板桥自己说的  相似文献   

7.
诗、画被称为姊妹艺术。在诗与画对比关系上 ,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 ,莱辛则强调“诗画异质”说。中西方这两种传统的诗画对比观的提出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中西艺术实践及其传统理论、主客体关系上各自强调侧重点的差异 ,以及对诗画媒介符号与时空观的不同理解 ,都是造成两种诗画对比观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弄清楚这种差异的内在实质 ,以求相互借鉴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就有强调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补充与融合的传统,即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诗画交融的特点在神韵派诗歌及文人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司空图为神韵派诗论的开创者,他的诗歌理论以道家美学为基础。而“中国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流派当然是‘南宗文人画”。南宗文人画亦以庄禅美学为其艺术理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我对于这位平民艺术家和文学家是近乎有些偏爱了。喜欢他的画,他的画实在是一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诸城著名诗人张侗出身于文化世家,他所开辟的卧象山和"张氏四逸"所居住的放鹤村吸引了众多诗人前来聚会.张侗的《琅邪放鹤村诗集》收诗357首,以交游诗、写景诗、咏古诗、题画诗成就最高.他的诗歌诸体皆备,具有"幽淡之骨"和"天籁之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吴中地区诗画关系较前更为密切。诗画书印同体一处,更加成为惯常的格式。诗画“野逸”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诗与画形式“意味”的浸透,为诗画关系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诗与画具有共通之处,"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在中国盛唐诗人王维和英国浪漫主义大师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二人诗歌创作的绘画技巧、构图方法和指导思想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与画作为表达美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寄托感情、陶冶情操是其意义之一。这也正是诗画可以融合的原因。基于这种共性,诗可以呈现画的意境,画可以表达诗的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现象是诗画不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诗画相通"的理论就产生了,它实质上是概括美与文学之间极其密切的关系.诗人西蒙尼德斯就有"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的见解.我国北宋也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形诗"的说法,还都是从诗与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或具体存在形态上,如"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方面强调诗与画的密切相通.  相似文献   

14.
丹青题咏 妙处相资——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枝清采.它把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丹青题咏,妙处相资“,两者珠联璧合,交映生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试从八个方面对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曾否讲入雁荡山南朝梁萧统编集《文选》,收入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据清胡克家校刊的唐李善注本,诗题下有十七字注:“五言。灵运游名山志曰。神子溪。南山与七里山分流。去斤竹涧数里。”(断句圆点据中华书局影印本)前人对谢灵运这次游踪作过研究,结论是他没有进入雁荡山内,到筋竹涧(斤竹涧的今  相似文献   

16.
被后人尊为“诗佛”和南宗山水画宗师的王维,由于他精熟佛家教义,以禅人诗,又精通画理,融诗画于一炉,致使他的诗富有画意和禅趣,尤其是山水诗,穷山水之佳趣,参造化之神韵,以其卓尔不凡的风格在历代山水诗中独树一帜。本文就王维山水诗的画意和惮趣这一问题,提出王维是用宗教的审美理想审视自然,又用画家的眼光、手法进行剪裁、布局、塑造意境,这是诗人的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陈清云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4):18-21,24
白居易集里的110多首咏花诗反映了他对花的喜爱。白居易咏花诗大部分表达惜花之情。落花促使白居易对命运、生命、人生终极意义等问题进行探求。儒佛道互补的思想,使他走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超越。白居易咏花诗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用美人喻花,把眼花与自然界的花相对比,还首创了“别花人”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18.
高适的《燕歌行》诗前有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文苑英华》、《全唐诗》“元戎”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这就引起了研究者对诗歌所感“征戍之事”的针对性的讨论,有的认为专咏张守珪,有的认为讽刺安禄山,总之,如清人陈沆所说:“非泛咏边塞也”(《诗比兴笺》卷三)。笔者认为,此诗并不因某人某事而发,恰恰是一篇“泛咏边塞”之作。  相似文献   

19.
诗与画,在西洋理论家的眼里是一对争风吃醋的妯娌,而在中国古代美学那里,却似一对感情笃深的孪生姐妹。莱辛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的扉页上引了古希腊历史学家鲁克塔克(Plutarch)这样一句话:“它们(指诗与画——笔者注)在题材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区别”。显然,这正是《拉奥孔》里所揭示的莱辛自己的美学观点。《拉奥孔》的副标题就是“论诗和画的界限”。莱辛认为诗和画在艺术构思与表达、塑造形象的方式上都是不同的,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同这里注重诗、画之  相似文献   

20.
在历代古典诗文的名作中,有一些作者由于不同的原因,对某些树木花草有其特殊的爱好,以至创作出烩炙人口的优秀诗文。陶渊明的爱菊咏菊,陆游的爱梅赋梅,周敦颐的爱莲写莲以及郑板桥的爱竹画竹赋竹等等,都成为历代文坛上的佳话。 读过明代诗人杨升庵的诗词,使人也产生这种印象,他除咏赋梅花,茶花的诗篇外,特爱杨柳,写过一些专题的咏柳诗词,用柳树来铺陈,联想、排比的诗词更是不少。据王文才先生选注的《杨慎诗选》介绍,他还选注过《古今柳诗》二、三百首。在《升庵诗话》中,他对梁、唐、宋代一些诗人的咏柳诗词还作过一些评论。本文公就杨升庵咏柳诗词的内容、偏爱原因和这些咏柳诗词的艺术造就作一粗浅探讨。 就现在不完全的了解,杨升庵除选编过《古今柳诗》外,在《升庵诗话》中,对唐代诗人薛能的《柳枝词》,刘禹锡的元帝《阳元馆柳诗》、张小山《小桃红》等等有关咏柳诗词,作过评价批点,有的虽然仅一诗一句一字,都很精当妥贴。杨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