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糯玉米群体的双穗率、空秆率、倒伏率、穗位高等主要群体性状均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显著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糯玉米双穗率显著降低、空秆率明显增加、倒伏率极显著提高、穗位高有所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糯玉米双穗率先增后降、空秆率显著增加、倒伏率明显增大、穗位高表现一定的增加趋势;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主要群体性状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效应;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种植密度与双穗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量与穗位高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种植密度、施氮量与糯玉米主要群体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1992年到2000年,研究了13种不同肥料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肥区小麦产量最低,占全肥区产量的50%左右,但历年产量稳定在1.3-1.4t/hm^2,并没有随试验的进行而逐年下降,说明中性紫色土基础地力产量稳定、持久,但是较低;缺N或缺P的各处理(PK,N,NK),随着试验的进行,产量逐年降低,从试验的第6年起,小麦产量接近无肥区产量,之后稳定在1.4-1.5t/hm^2;氮肥单施,其肥效逐年障低,由开始的9.4kg降至0.5kg;氮肥与磷钾肥配施,氮肥肥效则稳定在8kg左右;磷肥肥效呈逐年上升之势,由开始的3.5kg上升至16.8kg;在试验的前5年,钾肥对小麦没有增产作用,从第6年开始,钾肥对小麦增产效果明显,每千克K2O增产小麦7.4kg;不施氮肥处理,小麦茎叶和籽粒含氮量均较低,其茎叶含氮量比施氮处理平均值低43%,籽粒含氮量比施氮处理平均值低24%;不施氮肥处理粗蛋白含量比施氮处理低3个百分点;凡施用磷肥处理,籽粒中含磷量比不施磷处理高30%左右,茎叶中含磷量比不施磷处理高1倍.  相似文献   

3.
利用力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典型风荷载对小麦茎秆倒伏的影响。综合风、土壤、茎秆性状等各种因素,给出了小麦茎秆抗倒伏的各种性质参数的关系式。根据此关系式,可对小麦茎秆的抗倒伏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控释尿素在冬小麦上的一次性施肥节肥增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科学》2017,(11):1797-1800
在驻马店市砂姜黑土上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研究控释尿素在小麦上一次性施肥技术.结果表明:与只施用磷钾肥相比,施用控释尿素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产幅度为19.4%~41.7%;两个试验点产量达到最高的试验处理均为控释尿素全部一次性基施处理,分别达到7 333.0 kg/hm~2和7 621.0 kg/hm~2,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提高76.5 kg/hm~2和249.0 kg/hm~2;在最佳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施20%的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说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可降低20%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5.
以Ⅱ优838为材料,研究不同施钾量和施硅量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结构特征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以显著提高茎秆基部节间的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改善水稻抗倒伏性的最佳施钾质量浓度为125 kg/hm2,可以使抗折力和纤维素分别提高97.76%、27.93%,倒伏指数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55.68%、13.18%.施硅可以使茎秆的抗折力提高、基部节间缩短、茎秆增粗、充实度提高.其中,120 kg/hm2处理使茎秆抗折力显著增加,倒伏指数显著降低.施用钾肥和硅肥能够使茎秆维管束面积增大,有效改善茎秆维管束系统;施用一定浓度的钾肥和硅肥均可以提高水稻基部节间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施用钾肥主要是改善基部第3节的抗倒伏性,施用硅肥则是提高基部第2节的抗倒伏特性.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肥增加了强筋小麦与弱筋小麦的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施氮肥则降低了籽粒的硬度,提高了籽粒的面筋含量。施氮肥对两种筋型小麦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和弱化度及拉伸面积和延展性呈正效应,施磷对粉质仪参数影响很小,施钾对弱筋小麦的粉质仪参数呈负效应,而对强筋小麦呈正效应。对于淀粉糊化特性,增施氮、磷、钾对弱筋小麦呈正效应,且施氮效应最大;增施氮、磷、钾增加了强筋小麦的稀懈值,而对其余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呈负效应,施氮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王德明 《遵义科技》2007,35(1):40-43
试验结果表明:平衡施肥技术可以显著增加杂交水稻的有效穗、穗粒数和粒重,从而达到显著增产增收。氮磷钾肥平衡施用的产量最高为635.5kg/667m^2,分别此对照空白、只施磷钾肥、施氮钾肥、施氮磷肥增产40.3%、28.5%、9.6%和15.8%,施氮的各处理均可获得比较高的产量和收益,并获取了有关相对产量、土壤养分供应量及施肥利用率等平衡施肥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8.
“3414”肥效试验对烤烟品种NC102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烤烟品种Nc102为试验材料,通过“3414”肥效试验研究配方施肥对烟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对烟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施氮量对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当纯磷、纯钾施肥量为推荐施肥水平时,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当纯氮施肥水平为3(即施氮量为135kg/hm2)时,叶绿素含量达最大值;当纯氮、纯磷施肥量为推荐施肥水平时,施钾量增加会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上升,但当纯钾施用量继续增加,达3水平(即施钾量为337.5kg/hm2)时,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表明施钾量过大会导致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施磷量对烟草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用新洲黄棕壤进行小麦盆栽试验,设置对照、施硼肥、施石灰、施钙镁磷肥、施钼肥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钼能促进小麦生长,显著增加总干物质产量和穗重,说明供试土壤缺钼,施钼对小麦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尾巨桉无性系DH32-29轻基质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肥方法对苗木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氮素处理的尾巨桉幼苗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试验后期苗高增长显著高于平均施肥处理的苗木。当施氮量为20和40 mg/株时,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生长性状显著优于平均施肥处理的苗木;当施氮量为20和60 mg/株时,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叶片的4种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大于平均施肥处理苗木,其他浓度无显著差异;处理8(指数施氮60 mg/株)的尾巨桉幼苗的地径、根体积、叶面积、叶长、叶宽及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的相应指标,苗木生长势最好,是此次试验中最佳的组合处理。从尾巨桉苗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看,指数施肥效果均优于平均施肥效果。  相似文献   

11.
伍利  朱云集  王桂荣 《河南科学》2009,27(11):1395-140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硫营养水平对两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兰考矮早8根际微生物在不同生育期中主要类群的影响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氮、硫营养以及品种差异均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有显著影响;②硫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对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根际细菌的数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并表现为氮素营养对小麦根际的细菌数量的影响效应高于硫素营养;③氮素营养是根际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但硫、氮及实验品种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在整个测定时期对放线菌无显著性影响;④实验品种、氮、硫均对各测定时期小麦根际真菌数量产生极显著性影响,其影响效应表现为:试验品种〉氮素〉硫素,硫、氮、品种之间交互作用对真菌的影响主要在花后;⑤氮硫配施对两个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茎秆的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晋农190和北农48两个小麦品种的茎秆进行了力学测试,分别测取了不同生长期各节间的惯性矩、弹性模量及抗弯刚度,研究了两个品种在不同生长期各节间力学特性的变化趋势,并对两个品种的抗倒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低部节间的抗弯刚度较大,有利于作物抗倒伏;蜡熟期茎秆抗弯刚度比乳熟期时小,这时容易发生倒伏;北农48比晋农190抗倒伏能力强。这些结论可为选择优种抗倒小麦提供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13.
对小店区西草寨和汾河灌区中心试验站冬小麦进行再生水和井水灌溉的对比试验研究,认为再生水灌溉比井水灌溉后,氮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要高,从而影响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和产量,指出再生水灌溉应适量减小施肥数量,避免农田氮素过量而导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喷施和根灌多效唑试验,发现冬前、单棱期、二棱期施用多效唑都能缩短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增加茎壁厚度、机械组织厚度和维管束数目.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施用多效唑能增加穗粒数降低粒重;在对照发生倒伏情况下表现增产效果,但在对照正常生长情况下,没有增产作用,而根灌处理还有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个水分处理下,研究了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水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灌水处理,但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不灌水处理.相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均以240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在拔节期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后期存在"灌浆小高峰"现象,这可为最终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适宜的水分处理和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2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号和小偃6号)对花后不同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累积与转运、收获指数及籽粒灌浆过程中茎、叶、颖壳、籽粒的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茎、叶干物质的积累量,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一直呈下降的趋势;穗干物质的积累量,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升高的趋势;灌浆期到成熟期无明显趋势。开花期,不同干物质转运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为"茎叶穗";冬小麦不同器官转移的干物质对子粒的贡献叶片最大,其次是茎,穗部最小;施氮处理下,收获指数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全氮含量在茎、叶、籽粒中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颖壳中的全氮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冬小麦不同器官全氮含量为茎颖壳叶籽粒,施氮量在150 kg/hm2处理下,冬小麦各器官全氮含量保持较高水平。试验中选用的2个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小偃22号干物质的积累量、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小偃6号;施氮处理下,小偃22号不同器官的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和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小偃6号。小偃22号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7.
西宁地区小麦蚜虫与蚜茧蜂的种群数量消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宁地区麦蚜有翅蚜产生的两个高峰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百茎蚜量分别为33和219头;三种麦蚜7月中旬达到高峰,其中麦二叉蚜发生量最大,其次为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最少,百茎蚜量分别为8169头、5974头和248头。蚜茧蜂的发生在7月中旬达到高峰,百茎僵蚜量536头,但仍不足以控制麦蚜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氮磷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农四师66团氮、磷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建立了氮、磷肥施用量与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间的效应函数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中氮肥对穗数、穗粒数、产量的影响高于磷肥;氮肥(N)的适宜用量为137~407kg·hm-2,此时可获得小麦最佳经济产量为7413—11071kg·hm-2。小麦产量对土壤养分的平均依存率为63%。  相似文献   

19.
豫南稻区麦茬水稻对氮素化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在不同肥力土壤上麦茬水稻施用氮素化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其中以低肥土壤增产效果最佳.氮肥区产量是无肥区产量的函数,其回归方程为(?)=1/(0.003921+0.000004108x),根据无肥区产量可以预测氮肥区麦茬水稻最高可得产量,预测值的机率达到99.2%.15个试验平均,无肥区产量占氮肥区(每亩氮素8公斤)产量的70.1%,它表明在获取氮肥区产量中土壤基本肥力产生的作用占70.1%,施用氮素化肥产生的作用占29.9%,由此可见,培肥地力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小麦茎秆内有中央维管束和周缘维管束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央维管束数以基部第二、三伸长节间最多,第一和第四伸长节间略少;周缘维管束以第三、四伸长节间最多,第一、二伸长节间次之,穗下茎两种维管束数明显减少。第二伸长节间维管束敷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第三伸长节间维管束数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第二伸长节问与穗下茎的维管束数存在着明显的直线回归关系,合理调控播种期和氮磷肥料,均可增加茎秆内的维管束数,从而达到壮秆、大穗、粒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