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针对电动汽车中存在的电磁兼容问题,深入探讨了干扰车载网络与电器的主要因素——共模传导干扰的产生机理.对电机驱动系统中两个产生电磁干扰的重要环节:发电过程中的整流电路和PWM逆变器建立了共模干扰模型. 对它们产生的共模干扰电流进行了理论计算,并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建立的正确性. 通过对CAN网络的电磁敏感性进行理论和实验分析,证明了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已经大大超出CAN网络的电磁兼容能力,并给出了将抗电磁干扰能力更强的下一代车载总线标准FlexRay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车载总线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杜彦林 《科技信息》2011,(23):112-112,75
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应用,解决谐波危害和电磁干扰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电力电子装置中的谐波源和电磁干扰源的产生原因及其危害,并探讨了相应的抑制机理和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袁维贵 《科技信息》2011,(31):I0300-I0302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频技术越来越多的被煤矿生产设备所采用,但它所发生的电磁谐波对自身及其周围的电气设备也产生了很强的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它们的正常工作。本文对变频器电磁谐波的产生机理及对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危害作了简要分析,并通过具体案例.总结出了抑制变频器电磁谐波对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干扰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4.
白丽华 《科技信息》2013,(10):427-428
开关电源本身产生的干扰直接危害着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抑制开关电源本身的电磁噪声是开发和设计开关电源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地对开关电源电磁干扰产生、传播的机理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几种主要的抑制开关电源电磁干扰产生及传播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直流有刷电机作为汽车摇窗中的一个重要的零部件,其产生的电磁干扰容易与其他车载电器产生电磁耦合,给汽车的安全驾驶造成一定的隐患。针对直流有刷电机电磁干扰的建模和预测问题,通过深入研究直流有刷电机换向过程和电机传导干扰系统模型以及电机绕组等效电路模型,建立电源和线路阻抗稳定网络(line impedance stabilization networks, LISN)的等效电路模型,对电机的传导干扰强度进行模型仿真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基于电机辐射干扰测试流程,利用CST软件建立电机辐射干扰的三维模型,将三维模型与二维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利用电流钳测试得到频域上的激励源以及CST仿真得到辐射干扰系统的传递函数,对电机的辐射干扰强度进行模型仿真预测,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李炜 《科技咨询导报》2009,(2):94-94,96
本文以汽车行业为例,围绕汽车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问题,分析了汽车的电磁环境与电磁干扰的危害,简介了汽车电磁兼容性标准,介绍了一些主要防止电磁干扰的措施。本文的分析,以期对相关研究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汽车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汽车发动机由高电压电火花点火,点火过程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车载无线电接收机及周围电磁环境都会造成电磁干扰.汽车点火系统对外的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火花塞和高压点火线,通过建立火花塞的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流过火花塞气隙的点火脉冲电流ip与高压点火线上点火电流i之间的传输函数G(ω),仿真分析比较了不同阻值的电阻型火花塞和电感型火花塞传输函数的幅频特性,从而在不影响点火性能的情况下,获得抑制汽车火花点火系统电磁干扰的有效方法,为汽车电系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机调制技术与频率抖动技术抑制传导EMI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调制技术和频率抖动技术两种方法都能解决常规PWM型电力电子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问题。通过对随机频率调制技术和频率抖动技术两种方法的分析和实验测试,证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随机频率调制方案比频率抖动技术能够更好地减小功率变换器产生的传导电磁干扰,而且,通过适当增加开关频率的随机程度,使变换器输出电压的频谱呈现出更为连续的特性,有利于改进电力电子装置的电磁兼容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交流变频驱动系统在使用中对其它电气线路造成干扰的问题,对干扰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典型驱动电路的辐射特性,结果表明变频器换流时产生的高次谐波是驱动系统电磁干扰的主要原因,它通过静电耦合、电磁感应、辐射和地线传导等途径对其它控制和测量电路形成干扰。根据电气线路对干扰的敏感程度,对电气线路进行分类,在具体使用环境中对不同类型的电气线路有选择性的采取屏敝,合理接地和加装滤波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10.
电磁屏蔽技术在通信设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电磁干扰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介绍了工程上运用电磁屏蔽技术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提出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定性分析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1.
点火系统是汽车内最主要的电磁干扰源,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周围电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点火系统的电磁干扰产生机理、传播路径以及抑制措施进行研究。首先系统地分析了汽车点火系统产生电磁干扰的机理,并结合线束电磁干扰排查测试,得出火花塞电极间的火花放电是点火系统中的主要电磁干扰源。其次研究了传导干扰的传播路径和辐射发射的原因。最后设计并制作了两种电源线滤波器,实验结果表明电源线混合滤波器能在宽频带范围内有效降低电源线上的干扰信号,从而降低电源线辐射发射的能力,使整车的辐射骚扰测试能满足相关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2.
现代信息的传输大多都通过仪器仪表来实现。但是仪器仪表对电磁环境比较敏感,同时还会污染局部电磁环境对其他设备形成干扰。本文分析了电磁干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危害,并介绍了几种的抗电磁干扰设计。  相似文献   

13.
电磁兼容性为轨道交通车辆一个重要问题,电磁兼容测试为该问题提供测试数据。本文将介绍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车辆电磁干扰试验,包括列车传导发射试验、车载应答器天线端口射频噪声试验、列车对计轴器探头干扰试验、列车低频磁场测试和列车对外射频电磁骚扰测试。  相似文献   

14.
电磁屏蔽技术在通信设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电磁干扰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介绍了工程上运用电磁屏蔽技术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提出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定性分析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交流变频驱动系统在使用中对其它电气线路造成干扰的问题 ,对干扰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典型驱动电路的辐射特性。结果表明变频器换流时产生的高次谐波是驱动系统电磁干扰的主要原因 ,它通过静电耦合、电磁感应、辐射和地线传导等途径对其它控制和测量电路形成干扰。根据电气线路对干扰的敏感程度 ,对电气线路进行分类 ,在具体使用环境中对不同类型的电气线路有选择性的采取屏敝 ,合理接地和加装滤波器等措施 ,可以有效地防治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汽车电子转向器电磁兼容设计,提出一种电磁传导敏感度测试系统。采用DSP控制技术,按照SAE标准产生异常电压实验条件和瞬变过电压实验条件,在此条件下对汽车电子转向器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综合测试。通过对测试系统及电子转向器故障诊断电路显示结果的分析,能快速找到电子转向器被电磁传导干扰攻击出现故障的部位,为进一步采取电磁干扰抑制措施,实现电磁兼容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抑制汽车点火系统电磁干扰的光电隔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是车内最强的电磁干扰源,也是造成大多数电控单元(electrical control unit,ECU)误动作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小点火噪声对ECU的干扰,采用光电隔离技术来实现干扰源与控制电路的电气隔离。在分析点火系统电磁干扰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光电隔离技术抑制点火系统电磁干扰的可行性,设计了抑制点火系统电磁干扰的平台实验电路。实验结果表明,光电隔离电路在20~100MHz频段抑制点火噪声效果明显,在解决汽车电磁兼容问题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民用航空导航信号的干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轶 《科技信息》2010,(16):343-344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种无线电信号严重干扰了民航通信导航。本文给出了电磁干扰的分类及其电磁干扰的具体情况。对民航内部干扰和非航空源干扰两类主要干扰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给出了消除两类干扰应当采取的技术措施和行政措施来减少干扰,保障民用航空飞行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耿四军 《科技信息》2012,(29):142-142
针对数字电路系统中电磁环境逐日恶化,相互间带来危害的电磁干扰随之增多的问题,通过详细探讨了系统中电磁干扰的耦合方式及抑制措施,提出电磁兼容性设计的方案,以有效抑制或消除干扰,提高系统动、静态工作性能,为现代电子工程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汽车中的电磁干扰已成为除汽车排放污染、燥声干扰外的第三大公害。它影响汽车自身的各种电控系统和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在研究、设计和维护汽车电子系统时,应充分考虑抑制电磁干扰的问题。本文简述了汽车中电磁干扰的来源及抑制干扰收稿日期:1997-07-12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