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从神话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诗经·豳风·鸱鸮》接受史上的被误读,它本应是原始祝祷仪式上的歌舞吟唱,诗意应是再生之祈祷;而从诗歌形式的演变史看,误读却是文学形式嬗变的一个契机,从而成就了禽言诗、寓言诗、拟物诗等诗歌新理解。  相似文献   

2.
《大雅.生民》讲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在《诗经》实属绝无仅有。但人们却总是按着“人道”与“常理”去解说它,因而总是不得通其肯綮,使其一直成为一个未被读懂的神话故事。笔者发现,只要沿着诗歌文本的“神话”思路去解读,一切便都豁然开朗、涣然冰释。实际上,后稷的真正出生,是在“鸟乃去矣”之时!“鸟覆翼之”的过程,其实就是鸟孵化的过程!姜?“居然生子”时所生之“子”,仅仅是一个“卵”或者说“蛋”!上帝不安宁,不享受姜?的祭祀,竟然让她生下这么一个蛋!所以反复地要将其抛弃。我们可以还《生民》前三章以神话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大雅·生民>讲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在<诗经>实属绝无仅有.但人们却总是按着"人道"与"常理"去解说它,因而总是不得通其肯綮,使其一直成为一个未被读懂的神话故事.笔者发现,只要沿着诗歌文本的"神话"思路去解读,一切便都豁然开朗、涣然冰释.实际上,后稷的真正出生,是在"鸟乃去矣"之时!"鸟覆翼之"的过程,其实就是鸟孵化的过程!姜嫄"居然生子"时所生之"子",仅仅是一个"卵"或者说"蛋"!上帝不安宁,不享受姜嫄的祭祀,竟然让她生下这么一个蛋!所以反复地要将其抛弃.我们可以还<生民>前三章以神话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沉没之鱼》中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即沉没之鱼的象征,陈璧璧和容小姐的象征,以及小白哥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通过对这些象征及其意义的分析,发现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误读和差异。可见,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必须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最知名的作品。剧中通过主人公威利的生活点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被抛弃的事件,本文旨在分析"被抛弃的恐惧"在威利的生活中所产生的诸多影响,从而揭露并控诉美国社会所兜售的虚幻神话。  相似文献   

6.
吴家荣教授的新作<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是对中西叙事文学的叙事精神进行研究比较的论著,主要论述了中西神话、戏剧、小说和叙事形式的异同.全书逻辑清晰,言语精练,观点新颖,令人深思,是一部极具重要学术价值的中西叙事精神比较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本文举例探讨<诗经>的思乡思亲、望月怀远、黄昏起愁、间阻思慕四种诗歌表现模式,为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之“文学”门,可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即学与文。“学”是指博学经典子史,“文”则更多地与现代概念的文学相一致,表现出“纯文学”的特征。而从“学”与“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审美概念来看,此二者又有一定的交叉性,这或许能解释“文学”门中“文学”的含义。支遁在“文学”门并不涉及纯文学形象的范畴,而这种形象很可能会影响到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才贝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3):101-105
在人类学仪式理论的框架中,藏文小说文本《肩胛骨之魂》可以看作一个“阈限”仪式,从文本的“深描”和来自这个社会的成员那里可以得到这种回应。这篇小说至少承载了一种人类学的想像,通过人类学仪式理论来理解和研究这部作品,便于区别“魔幻现实主义”这种对藏族文学作品较刻板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11.
"楚调唐音"歌吟(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吟诵众多流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歌吟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回归,它将有形的文字转化为声音,进而艺术化、人文化。通过对当代唯一传承人的歌吟曲谱的采集及口传记录,依据"楚调唐音"歌吟在同一首诗(词)中可分别采用如歌、如诉、如泣三种吟唱模式的特性,选取近体格律诗的歌吟曲谱为音乐分析对象,探寻总结其歌吟之基本规律,为丰富吟诵音乐形态的地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唱为主的昆曲,其唱念做打的层次性首先表现在唱念与做打之间组成的复合,其次是唱念做打内部组成的复合;以唱为主的昆曲唱念做打四位一体,传统昆曲为彰显其完整性,演唱时几乎既无前奏也无间奏.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文章以“再生”神话的知识、视野和四重证据法,在世界范围成年礼举行时节、象征意义与庆祝宇宙重生的庆春仪式的象征性认同关系的通观下,结合中国以庆春仪式实践报本反始的“再生”神话,和新出《日书》文献,重新考察了《夏小正》“二月冠子取妇”的记载,尝试对中国冠礼原初行礼日期及其仪式象征进行新的探讨,试图提供一种化解纷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礼的见证--从《诗经》的饮食器具管窥周代的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其中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后代文化取之不竭的源泉。其祭祀诗、燕饮诗中出现了大量的饮食器具,它们不仅名目繁多、形式多样,而且材质广泛,制作精美,缤纷绚丽,蔚为大观,为研究先秦饮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尤其是沉淀于诗歌深处的中华礼制精神,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15.
物象审美意识早在《周易》"观物取象"中就开始形成,它是对物象的客观再现。作为一种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联方式,物象审美也被付诸文学艺术之中。在中古时期的咏物诗创作中,物象审美意识以"形似化"的手法得以充分展现,其专注于"体物"与"尚辞"。就文学的性质与功能而言,这是一种新型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确立了有别于传统社会理性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以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战争服役等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欢苦乐为素材的"十五国风",堪称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开端.透过这些诗作,我们能够体味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慨、厌恶之情;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愉;思妇征夫的离愁别绪.人类的情感活动几乎都在<国风>中得到了表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表现各种情感的典范,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周人通过"祭祖诗"追忆先祖,实现族人自我认知和异姓诸侯认知的意图,建立了以"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确认了周王朝的合法性。以"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也同时造成了周代后人对政权合法性的焦虑,他们需要通过祭祖、求德来消解这种焦虑。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中期以后,分司东都的文人数量不断增多.其中,白居易曾长期在洛阳任分司之职.他在文坛的声望和影响力,他所倡导的"中隐"思想和闲适生活情趣以及广泛的交游、超然的政治态度和对诗歌唱和活动的热衷等因素,使他成为当时分司东都文人群中的重要人物,并促进了洛阳闲适诗唱和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从“古者诗三千余篇”到“三百五篇”,是一个在自然选择淘汰与人工整理双重作用下的层层递减的历史过程,不存在十去其九式的一蹴而就的情况。《诗》三百五篇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鲁国太师挚。  相似文献   

20.
从“古者诗三千余篇”到“三百五篇”,是一个在自然选择淘汰与人工整理双重作用下的层层递减的历史过程,不存在十去其九式的一蹴而就的情况。《诗》三百五篇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鲁国太师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