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会来参"是我国禅宗历史上一宗著名的公案。本文从七个方面对《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对"神会来参"公案记载之差别进行了详细的考查,为进一步研究青原行思与菏泽神会以及早期禅宗的历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越南汉文小说《圣宗遗草》是一部优秀的传奇小说集。其中《鼠精传》模仿了中国小说《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的《决戮五鼠闹东京》,《百家公案》最早刊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而黎圣宗则卒于公元1497年,可知《圣宗遗草》乃伪作,非黎圣宗所作。《圣宗遗草》或以寓言游戏笔墨,或藉鬼神影射人间,具有深厚的思想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激愤。  相似文献   

3.
对明清章回小说的分类研究,从本世纪二十年代直到今天,人们都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进行着。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郭箴一《中国小说史》、谭正壁谭寻《古本稀见小说汇考》等著作中,分别提出了诸如讲史、神魔、人情、讽刺、狭邪、侠义、公案、才子佳人、英雄儿女、猥亵、灵怪、精察、讽谕、劝诫、志传演义、武勇义侠、神魔妖异、世态人情、冶游狭邪等类分的概念。而在一些《文学史》、《小说史》及许多关于章回小说的论著、文章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分类性质的名词术语,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态人情、才子佳人、狭邪、侠义公案、艳情、谴责等等。  相似文献   

4.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杂剧中有一大批公案题材的作品,包括《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鲁斋郎》、《蝴蝶梦》等。这些作品大都涉及到重大的法制问题,如社会平等、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等,它们不但有深刻的社会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中国法制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关汉卿的公案剧具有积极的开创作用。  相似文献   

5.
叶婷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9):52-53,57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可简称为《蝴蝶梦》,是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有关于公案戏的杂剧,是以王婆为主唱的一部旦本戏。本文主要从这部杂剧所塑造的两个理想的人物形象入手,接着分析关汉卿在剧本中所写到的梦境的作用以及剧本的艺术特色,从而达到认识这部剧的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洛神赋》创作时间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本文立足地理历史文化,将直观的历史地理方位图——地图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中,通过确立鄄城与雍丘地理方位分别在"东"和"南",得出黄初三年曹植从洛阳回鄄城而非雍丘的结论,进而确定《洛神赋》创作于魏黄初三年。  相似文献   

7.
《艳阳天》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通俗元素,将传统的"英雄与美人"、"公案与侦探"、"正义与邪恶"的母题与现代革命的主题嫁接起来,合作化事业的领路人和革命伴侣取代了传统的"英雄与美人",萧长春对马小辫杀害小石头一案的侦破借鉴了传统公案与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两大阶级的斗争,被置换成正邪、善恶上的道德冲突。用传统的形式来讲述现代革命的故事,使《艳阳天》成为在政治上受推崇、在读者中受欢迎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魅力”是关汉卿公案剧盛传不衰的主要原因.“以民为本”的执法原则体现民情,符合平民的美感需要,具有普遍性,是关汉卿公案剧魅力产生的根基.百折不挠的执法追求再现民况,兼具逼真性和趣味性,是关汉卿公案剧魅力持久的动力.公平公正的执法理想符合民望,是关汉卿公案剧魅力永恒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辩"萍乡得名"于"楚昭王渡江得萍实",所据古文献为《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真伪辩本属中国学术史上著名公案,多以《孔子家语》属伪书定谳,终为当代出土古文献证实是真书,但仍缺乏足够文献证据。萍乡三田商周古城近年出土晚商周初至春秋晚期的相当数量考古文物,弥补了古文献证据的不足,"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之典获新证。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四十年,南韶兵备道李璜在一次闲游丹霞山别传寺时,在寺内方丈室偶然发现90多年前别传寺开山祖师澹归和尚所著的《偏行堂集》手稿,由此引发了震惊乾隆朝的“别传寺公案”。  相似文献   

11.
《诗经·齐风·猗嗟》的立意,因始终夹缠于文姜与齐襄公兄妹淫乱那段历史公案之中而难以厘定,这是诗史附会和背景赋予的必然结果。从诗与史若即若离之间探求《猗嗟》立意的具体语境便是一条捷径,语境一旦明了,即可登堂入室走向正确的结论,即这是齐国对来访的国甥的礼赞,这是接待国宾的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语境之下,能够表达的只能是赞美。  相似文献   

12.
判案环节是公案文学的要点和出彩之处,尤其是其中官员以自身的智慧来判案的"智判"环节,通过对明代公案小说智判方法及社会成因的剖析,对当前公案文学研究中较欠缺的社会文化成因及规律性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撰著《大同书》“倒填年月”问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一桩学术公案。攻之者说有,辩之者说无,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有人写了大量文章和专著,企图钉死康有为撰写《大同书》作伪。否定《大同书》的民主性与进步性。但事实上,《大同书》的写作过程是漫长而清晰的,所谓《大同书》“倒填成书年月”一说,纯属无中生有的不实之词,它不仅制造了一桩学术“冤案”,而且长期误导了对《大同书》的正确理解和评价。《大同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康有为构想的“大同世界”,其美妙程度不亚于西方人虚构的“乌托邦”和“太阳城”,代表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无端指责《大同书》“倒填年月”是一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14.
高罗佩的《狄公案》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在欧美各国引起轰动,风靡一时。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高罗佩及其模仿中国公案小说写就的侦探小说Judge Dee--《狄公案》系列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30年来人们对此的兴趣一直未减。通过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此项研究对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研究从研究数量和主题、各研究主题研究角度的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司法官员之一,包拯曾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司法形象,对包拯的司法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司法道德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禅宗法眼宗初祖文益禅师参禅得法之源是禅宗史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文益禅师在漳州参桂琛禅师而得法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申论。笔者首先就《禅林僧宝传》《景德传灯录》与《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作了深入的比较,指出《宋高僧传》的记载常有疏误,或记事隐晦不明,而《禅林僧宝传》别有史料来源,其史料价值不容轻易否定;进而引证《祖堂集》《佛祖纲目》《宗统编年》等佛教文献,以及正德《漳州府志》等方志资料,充分证明漳州牧王公所建地藏院不在福州,而是在漳州。对于王荣国先生提出的质疑或新"证据"也一一作了剖析、回应,重申文益禅师在漳州参桂琛得法的历史公案无法推翻。  相似文献   

17.
宋庠执政8年,政绩平平,但是没有触犯法律。包拯下决心弹劾这位宰相,不让他“肢固其位”。实际上是为“庆历新政”鸣不平。动摇执政大臣,包拯要担当很大风险,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场弹劾,再一次震动了朝野。  相似文献   

18.
包拯虽不是庆历新政的策划者,但他却是积极的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庆历新政失败之后,维新派大臣人人被罢官下狱。包拯却七次上疏辞呈,仁宗皇帝就是不允,这既表明仁宗皇帝对包拯的网开一面,也揭示出封建统治者上层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狄公案》有两种版本:一是由我国作写于清末的属公案传奇性质的小说;二是后来由荷兰名汉学家高罗佩依前为蓝本所作的偏重于侦探性质的小说。比较二的异同,可以看出,后在实现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方面,给我们带来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对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超人力因索,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迷信”、“糟粕”,而应看到作品运媚超人力因素的写实价值。清代白话公案小说所反映的鬼神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在公案小说中表现鬼神因素,满足了大众的社会需要。作者(说书人)以鬼神世界来拟写人世,从而突出清代白话公案小说这一题材的独特的社会写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