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引言 微电子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是信息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技术.90年代以来,由于微电子技术的突破和微电子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和广泛应用,使信息化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信息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已成为全球主流产业.专家预测,不久的将来,以微电子技术及其产品为主导的信息化产业将超过钢铁工业,成为世界的支柱性产业.现在,微电子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海洋是一切生命的摇篮,自然资源的宝库.以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和空间科学等为支撑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的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海洋数字化进程刚刚起步,加强海洋信息化建设,加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是21世纪我国海洋产业新的历史使命,更是提高海洋水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基础理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人工智能、因特网计算、普适计算、移动计算、网格计算、服务计算、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广,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并且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如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人们更是离不开计算机,因为计算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技术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技术的力量存在于实践之中,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特征。在技术与资本互动建构的"市民社会"中,技术展现为感性存在的支配与控制力量——社会权力。这种"社会权力"具化为自然技术中的经济权力、社会技术中的政治权力与身体规制技术中的生命权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建构,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实践之中。其中,自然技术中的经济权力主导着社会技术中的政治权力与身体规制技术中的生命权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技术发展需要从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生命权力三个维度对技术权力进行规制,从而展现新型现代性技术文明。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2):106-110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艺术丰富了艺术世界。这种基于交互性的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计算机艺术中的交互性影响了作品的显示,在本体论层面界定了计算机艺术的本质。计算机艺术的交互性塑造了积极的艺术家和用户,在价值论层面彰显了计算机艺术的意义:不仅在创造性、活跃思维和思想自由等方面展现了艺术价值,还重塑着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认知,促使人们去思考艺术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诞生和早期发展与军事需求紧密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弹道火力表的计算需求,催生了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严格的军事应用促进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当晶体管诞生后,美国军方是研发生产的主要资助者和标准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体管、集成电路产品主要被应用于军事领域。赛其防空系统建设以"大科学"的组织方式,促进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全面发展,计算机商业公司和研究机构在承担项目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也培养了尖端人才,为促进计算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条码与自动识别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动识别技术是信息数据自动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近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条码技术、磁条技术、光学字符识别、系统集成化、射频技术、声音识别及视觉识别等集计算机、光、机电、通信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学科.  相似文献   

8.
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揭示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行为主体本质上的同一性,以道德真空作为切入点分析计算机技术与道德运气的关联,明确现代计算机伦理建构的道德运气问题及主体责任。在计算机伦理建构中道德运气对计算机行为主体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所形成的计算机研发与应用主体道德异化,构成计算机伦理建构的主客两难现象。从计算机主体道德行为视角探究计算机伦理建构之不可控因素、需要规避消解的主客两难问题、计算机主体应有的道德自律和法律规约等,是当下计算机伦理建构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我实现无疑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但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阐释架构不同的是,马克思基于“劳动现象学”的阐释架构,开启了技术哲学的现象学建构。首先,基于对象化劳动之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存在论阐释,揭明劳动与技术之间“自然性”意义上的源始存在关系。其次,基于对象化劳动之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与超越之维,揭明技术作为一种人的自我实现的超越性力量的主体性特质。再次,基于技术作为一种个人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条件和呈现方式,揭明技术在人的自我实现与政治解放之间辩证互动的公共性潜质。最后,基于政治共同体之于对象化劳动的条件性与中介性结构,揭明马克思技术哲学对于技术现代性反思与超越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国务院批准于一九八五年四月正式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最近公布了第一个成果:《天文学名词》。现在委员会按学科已建立了30个分委员会,有了一支由近千名专家组成的名词审定队伍。他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努力进行着各个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并将成熟一批公布一批,作为我国政府授权公布、国家统一规定的科技名词术语,供全国各方面遵照使用。汉语科技名词术语是我国主导语言文字——汉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汉文是世界上各种民族语言文字当中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它在我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挥过伟大的中介作用,它所构成的文化宝藏是整个人类文化一个光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进步到了最近这三百年,由于应用科学技术,发展了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进展大为加速。特别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工业发达的国家,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成长,社会发展则更是一日千里,突飞猛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越来越短的时间迅速转化成生产技术、转化成用以更新换代的新产品;同时科技、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得到迅速传播和交流。经历过四、五十年代前后两个时期的老一代人们,都亲眼看到了曾经以工艺经验加上劳动者的个人技巧所构成的生产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科学分析和实验成果所代替,现代生产技术越来越多地由硬化了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的新型生产装备和劳动者的知识所构成。因此,所有已经步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所有进入了世界市场并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中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无不重视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汉语在近代三百年交流、引进西方科学和文化的过程中,又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发挥着新的作用。汉语的科技名词术语在这一时期很快地丰富起来,活跃在人们中间,也就成为整个汉语文字中一个更有分量的组成部分了。汉语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制定和颁发执行,是继续有效地发展汉语文字的需要,也是直接为我国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服务的需要,归根结蒂是尽快发展我国生产力的需要。在进一步开放和改革的总形势下,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下,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然是十分明显的。我国的方块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单音节符号文字,它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拼音文字不同,绝大多数是形声文字。虽然在历史上它支撑过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虽然它字词丰富、数量庞大、涵义细致,也出色地适应了近代西方文化(其中包括许多深刻、广泛的科学名词、概念)向中国传播的需要,但是能否继续支持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的需要呢?特别是它是否还能顺利地活跃在品种繁多、依靠最新科学技术开发出来的各种现代化信息装备当中,继续为中国人民服务呢?这是不少人曾经忧虑过的一个大问题。一位很有见解的老专家对我说过他的想法:西方技术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挑战,表现在汉字方面的,有过三次,看来这三次都解决了。第一次挑战是有线电报。美国发明家莫尔斯于1837年发明了有线电报。莫尔斯原是一个青年油画家,幻想以电波传播的速度(当时说是每秒四十万英里,实际是每秒三十万公里)传递文字信息,许多人说他疯了,妻子也离开了他,但他经过多年努力,倾家荡产,终于成功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就是以长短码表示26个英文字母,在几百、几千公里以外,传送英文或其他拼音文字信息。能够把文字信息以这样高的速度传播开来,这在当时对社会进步是多大的贡献啊!英国香港大东电报局在十九世纪末,就将海底电报电缆铺到香港,在那里登陆了。当时,不是拼音文字的汉字,在电报应用面前受到了第一次挑战。这次挑战还是在清朝李鸿章那个时候,由天津的一个机构用四位阿拉伯数码对应特定汉字的办法解决了,虽然麻烦点,汉字也可以打电报了,应当说电报问题解决的是比较好的。第二次挑战是打字机的出现。不需更换字母的拼音文字打字机,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中广泛推广应用使手工书写的文字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复写和油印,这对提高办公效率促进社会的进步又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汉字怎么办?像汉文、日文这类音节文字打字机虽然也发明了、广泛应用了,但结构庞大,一个大大的字盘,还需要熟练的打字专业人员,就普及和方便而论就比拼音文字逊色不少,应当说这一关过得并不太好。譬如说,电报和打字机结合的拼音文字电传机也广泛应用之时,对汉字说来直到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前就没能制造出汉字电传机。西方技术的第三次挑战是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从数值计算发展到文字应用是对汉字的最严厉的一次挑战。对于这个问题国务院领导同志曾尖锐地指出:计算机的汉字应用问题是决定着计算机能否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必须充分予以重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关键问题的突破上,无论是进展速度、还是应用水平,情况都十分令人高兴。以汉字输入方案为例,在不长的几年里,我国已开发了五百多种,目前正在组织优选、确定标准的工作。汉字的终端显示、办公自动化的实用化等,虽然都刚刚开始,但是其发展趋势十分令人乐观,现在已经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不仅能很好地应付这次最重要的挑战,而且我们将牢牢地抓住世界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这一机会,出色地解决计算机汉字应用的问题,为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同志在为出版各学科名词术语的序言里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出现大批新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在这段文字中,除了多方面阐述了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作用以外,特别指出了计算机的推广应用所提出的更紧迫的要求。我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钱三强同志在这里为什么以如此肯定的口气提出这个问题呢?我想这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今后几十年必将对人类活动产生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历来人们总想知道未来将是什么样子,人们将在什么样的新条件、新环境下工作、生活,现代的科学预测工作已能使我们在许多领域里对未来的发展得到一个大体清晰、可靠的判断。那么计算机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呢?在计算机应用这个领域里,开始在四、五十年代,它仅仅作为一种可用的技术装备,作为科学计算的工具,以极快的运算速度为人们演算复杂的数学问题;六十年代计算机语言软件发展了、机器有了系列化、大批量的商品化生产,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装备大量用于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方面,特别是金融企业、商业、行政管理和统计方面非常普及;七、八十年代,以微型计算机的问世为转机,计算机技术广泛渗透到各种传统产品和传统生产技术当中,向智能控制的方向迈进。在大型机、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又开始直接支持人类复杂一些的脑力劳动,象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测试等也大量应用起来。近年来,特别是结合计算机对文字和图形的处理功能,开拓了情报检索、办公自动化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并且还在发展着决策支持、辅助教育、医疗诊断、自动翻译等计算机专家系统。这个发展的过程表明,开始计算机用快的速度、大的数量在处理着数字,后来计算机则同样以快的速度和大的数量处理文字,这是一个最重大的发展和变化!这也是一个计算机应用有最伟大前景的苗头。近四十年来,计算机得天独厚,在集成电路技术、磁存贮技术、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支持下,其技术经济指标获得了人类产品史上绝无仅有的极大提高,奠定了社会广泛使用的基础。更可庆幸的是,不仅计算机发展惊人、后劲仍然很足,而且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字通信技术也在近十几年出现了更加诱人的前景,特别是光通信的发展、其技术潜力完全可与计算机技术相匹配,而且还大大有余!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结合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手段,将为人类语言、文字、图象的记录、传播、处理、储存和显示,提供一个全新的条件。我们祖国是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诞生地,公元105年东汉桂阳人蔡伦向朝廷奏报,宣布了纸张的发明,一变过去“缣贵而简重”的困难局面,但造纸技术在全世界推广应用却经历了一千年之久。印刷技术在造纸和制墨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刻版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很盛行,并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影响到欧洲和非洲,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大量书籍必须印刷,及至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才发明了活泥字版,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活版,并用油墨印刷,才奠定了后来的印刷术基础。但是目前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照像排版胶印技术,由于在编辑、录入、存贮、传递各方面突出的优越性,正在迅速地淘汰着铅印。纸张或许不会被全部淘汰,但是在许多方面被别的技术介质取代,则是无法避免的前途了。上下几千年,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科技腾飞、知识激增”的时代,过去我们的知识记录在纸张上,传递在信使间;如今磁带、光盘、计算机数据库以巨大的存储容量记存着各种知识和数据,而且可以极快地查找检索。例如:一张30公分的单面光盘就能存贮两万页文件,而厚厚一本“辞海”也不过两千页!而传递呢,光纤通信现在可以用每秒几百万,几千万的脉冲速率传送信号,这些编了码的信号就是文字、就是知识、就是图象。他们以光的速度在玻璃纤维中传递。还要说明一下,上述的远远超过文字和纸张的信息技术的新载体,还只处于开发的初始期!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审定颁布,现在还是印在书上,早晚将进入计算机的数据库中,其实现在已经有许多行业、许多单位正在建立着各种专用的业务性数据库。无论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是传统的文字及其记载方式,还是信息社会计算机文化的新形式,都需要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约定,只不过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应用的当代,更有尽早统一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决定论,他构建了一个由模型、符码所生成的拟真世界,在那里DNA和0/1数字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在高科技的世界里,主体失去了丰富而多样的存在,成为技术的创造物和附属物。伴随着主体衰落而产生的是客体的兴盛与强大,客体世界开始控制并主宰着人类社会的运行。鲍德里亚由此提出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即客体系统自身发展到完美、极致,并在顶点上自动内爆、反转。鲍德里亚的理论对于我们反思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技术危机、对于重新考量人与自然、技术之间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播撒着人性的关怀,蕴涵着道德的理性,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关注着科学的伦理本质.知识就是道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至今仍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思想家们对科学更是颂扬备至:"科学的这种改善人类的物质条件的力量,除了本身的纯属世俗的价值外,在耶稣基督的救世福音的教义看来,是一种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技术人类学抉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人类学抉要丁长青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自身,但重复性的简单劳动却并不具备这种功能,只有那种富含智慧因素、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技术性劳动才是世界与人类的创造者。当然,技术也完全可以毁灭自己的创造物,它本身仅仅是一种“中性”的伟大力量,仅仅是一把威...  相似文献   

14.
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类以数字记录客观事物,通过数学结构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数据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储存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以及信息采集技术的进步,产生庞大的数据流,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大数据"。大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整体关系的认知。大数据将改写人类的认知模式、行为方式、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模式,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力量。人类社会因为大数据而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重视研究低成本小卫星和虚拟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下半叶肇始的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新目标。美国人认为“航空航天产业将成为21世纪美国领导地位和力量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军事和教育事业的演变充分地表明,建立强大的、自主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是保证经济繁荣,国家安全,捍卫主权,推动科学新发现,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战略方向。近几年出现的下列几项重大科学事件就足以体现航天技术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解数学题的过程是计算过程,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也是计算过程,但生命的过程、思维的过程乃至整个宇宙的运行过程是计算过程么?一种被称为计算主义的思想认为后者是肯定的——宇宙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计算机,而其中的物质运动过程则是自然的计算过程。计算主义伴随着20世纪的计算和信息革命而出现,并在与其相互影响中发展成为了一种世界观。李建会教授在《计算主义——一种新的世界观》(以下简称《计算》)一书中追踪了计算主义的兴起、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把计算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或过程:智能和心灵的计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全球以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获得极大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光电子技术是继微电子技术之后信息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光电子产业将超过微电子产业,成为21世纪新的支柱产业.在我国,人们习惯于仿照美国的"硅谷",把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称为"光谷".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位测绘工程与技术的教育工作者;他将计算机技术引人中国地图学之中,为地图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动力;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制图专业,以及第一个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他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从阅读地图到“走进”地图的飞跃。他就是中国现代地图学的开拓者——高俊院士。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位测绘工程与技术的教育工作者;他将计算机技术引人中国地图学之中,为地图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动力;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制图专业,以及第一个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他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从阅读地图到“走进”地图的飞跃。他就是中国现代地图学的开拓者——高俊院士。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革命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技术观,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机器的压制、异化和解放等思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般的普遍观点认为,马克思注重技术的政治背景分析,把技术和权力的应用严格地区分开来,而没有认识到技术本身及其在社会关系中更复杂的权力关系效应。实际上,对马克思的技术观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作为政治家的马克思,在传统的政治、权力等概念下,探讨由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的压抑、剥削和解放的命题。在这里,技术与政治权力是外在的、相互作用的。其二是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政治、权力和技术相互内在,在一种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得到理解。而后一种理解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