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定量地研究了Ⅰ-Ⅰ型易溶盐的溶度积.研究了"代溶剂效应"和活度效应对该溶度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定量地研究了I-I型易溶盐的溶度积。研究了"代溶剂效应"和活度效应对该溶度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结合对称性破损(DFT-BS)方法,研究了铜(Ⅰ)、银(Ⅰ)氮氧自由基配合物磁构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在考察改变两个氮氧自由基二面角(θ)而引起磁交换偶合常数(J)的变化时发现,将AgⅠ和CuⅠ配合物中氮氧自由基的正交排列逐渐转为平行排列,最终都实现由铁磁性偶合转变为反铁磁性偶合,但转变的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分子轨道和自旋集居数分析都很好解释了计算结果。分析还表明,AgⅠ和CuⅠ两个结构相似的配合物,磁构效应之所以不同,实际上是由它们的磁偶合机理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4.
采用密度泛函结合对称性破损(DFT-BS)方法,研究了铜(I)、银(I)氮氧自由基配合物磁构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在考察改变两个氮氧自由基二面角(θ)而引起磁交换偶合常数(J)的变化时发现,将AgⅠ和CuⅠ配合物中氮氧自由基的正交排列逐渐转为平行排列,最终都实现由铁磁性偶合转变为反铁磁性偶合,但转变的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分子轨道和自旋集居数分析都很好解释了计算结果.分析还表明,AgⅠ和CuⅠ两个结构相似的配合物,磁构效应之所以不同,实际上是由它们的磁偶合机理不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M-Ⅰ型纳米颗粒膜的制备手段和测量方法,将M-Ⅰ型纳米颗粒膜分为三个结构区域,推导了M-Ⅰ型纳米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屏蔽效应理论检验L统计量的屏蔽效应,通过检验提出Ⅰ型极小值分布下异常值检验的最优统计量是L统计量。  相似文献   

7.
捕食者-食饵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文献只考虑了捕食者对食饵的直接捕杀,并没有考虑捕食者自身的存在对食饵的影响。因此,针对在生态系统中,食饵表现出恐惧效应的现象,新建立了一类考虑恐惧效应的具有群体防御能力的Ⅰ类功能性反应系统模型,研究了恐惧效应对具有群体防御能力的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影响。利用不动点定理和Bendixson-Dulac定理给出了系统平衡点存在的条件,并判断它们的稳定性;通过Poincare-Bendixson定理证明该模型存在Hopf分支和极限环;最后分析了恐惧效应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恐惧效应和群体防御能力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断裂韧度 K_(ⅠC) 尺寸效应极限值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Weibul脆性破坏统计理论,假定大尺寸混凝土试件KⅠC的统计分布和小尺寸试件服从同样的Weibul分布,可以得到大、小试件KⅠC的尺寸效应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数学分析,对诸如大坝这样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提出了断裂韧度KⅠC的极限值的看法.这对大坝的开裂问题的分析计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尺寸成等比例的砂岩试样进行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 Ⅰ 型断裂问题中试样尺寸对砂岩断裂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试样尺寸的增大,名义张拉强度减小,名义断裂韧度和破裂过程区长度增大,三者均为试样尺寸的函数.基于试验结果,引入有效破裂过程区长度cf,建立等效线弹性断裂力学尺寸效应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其尺寸效应曲线介于理想脆性和理想塑性材料之间,体现出准脆性材料的尺寸效应特点,并计算得到了不同尺寸试样的破裂过程区长度等断裂参数.为验证该尺寸效应模型在砂岩中的正确性,采用数字图像匹配技术(DIC)测定相应尺寸砂岩试样的破裂过程区长度,测定结果和理论模型计算值相符.  相似文献   

10.
首先就粒度对纳米硫酸钡的溶解度和溶度积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推导出了溶解度和溶度积与粒度间的热力学关系式;然后测定了不同粒径的纳米硫酸钡的溶解度和溶度积;讨论了粒度对纳米硫酸钡溶解度和溶度积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粒度对硫酸钡的溶解度和溶度积有显著影响;粒度越小其溶解度和溶度积越大,并且纳米硫酸钡溶解度的对数和溶度积的对数均与其粒径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其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1.
运用热力学理论,从多温方程、吉布斯函数和表面效应讨论Ⅰ类超导体Meissner态和中间态相变与液滴形成相平衡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纯交换经济的系统经济效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换前后资源位的变化;二是至少一样好解集的变化,这既可以理解为自由度的增加,也可以理解为福利水平的改进.对纯交换经济的系统经济效应研究是研究一般均衡系统经济效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硝基胍(Ⅰ)是一种强爆炸剂,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实验表明,该分子存在强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本文报导用 STO-3G 从头计算研究硝基胍(Ⅰ)分子内氢键,以及水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Ⅰ号(Diflubellzuron)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lzacalis Guenée)生长发育抑制效应的实验室研究结果。用人工饲养的玉米螟研究了致死剂量与亚致死剂量的灭幼脲Ⅰ号对各发育阶段的影响。证明,在高致死剂量(100ppm)下,幼虫全部死于早期。而在10ppm以下则有不同程度的致死效应及对生长发育的抑制效应。浓度与抑制效应显著相关,而且表现出对低浓度的灭幼脲Ⅰ号有较高的敏感性。还证明灭幼脲Ⅰ号的作用时间也与抑制效应的强度密切相关,而且短时间的取食就可产生抑制效应。表明灭幼脲Ⅰ号是可以用于控制玉米螟的一种低公害的新型杀虫剂。本试验为田间试验及应用提供一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灭幼脲Ⅰ号及其两种类似物:灭幼脲Ⅱ号和1—(4—氯苯基)—3—(2—氯苯甲酰基)脲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生长发育抑制效应的比较研究。灭幼脲Ⅰ号及其两种类似物分别以1000,500,100,50,10,5,1ppm加入人工饲料中,用这些含有药物的人工饲料喂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动虫三日,观察并比较其杀幼虫及致迟效应。结果表明灭幼脲Ⅰ号,Ⅱ号和1—(4—氯苯基)—3—(2—氯苯甲酰基)脲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38,7.24和53.70 ppm。致死效应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以灭幼脲Ⅰ号的致死效应为最高。毒性大小顺序为灭幼脲Ⅰ号>Ⅱ号>1—(—4—氯苯基)—3(2—氯苯甲酰基)脲。除具有杀幼虫效应外这些药物还具有致迟效应。  相似文献   

16.
探讨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的井壁围岩Ⅰ型裂缝的尖端塑性区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对井壁围岩Ⅰ型裂缝的尖端塑性区分布进行研究,建立了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边界统一解表达式,并以泥页岩井壁为例,求解出泥页岩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边界统一解,进一步推导了考虑围压作用的泥页岩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计算公式。同时讨论了不同b值、不同拉压强度比、不同强度准则下泥页岩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中间主应力发挥比例的不断增加,塑性区曲线不断平滑,塑性区裂缝尖端延长线上的裂缝扩展速率也相应降低。考虑中间主应力的积极作用可以使含张拉裂缝的井壁围岩充分发挥岩石自身强度,减小塑性区范围,同时降低裂缝在尖端延长线上的延展。  相似文献   

17.
从土壤-植被系统(SVS)尺度研究评价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等7种典型植被模式的综合恢复效应。研究表明:建立了涵盖植被、土壤及地形地貌3类因子60个指标的植被恢复综合效应评价体系;不同模式植被恢复效应总体以润楠次生林最优,荒草灌丛最差,植被子系统、土壤子系统和土壤-植被系统恢复效应灰色关联排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Ⅴ、Ⅱ、Ⅰ、Ⅳ、Ⅵ、Ⅲ、Ⅶ,Ⅴ、Ⅵ、Ⅱ、Ⅶ、Ⅳ、Ⅲ、Ⅰ和Ⅴ、Ⅱ、Ⅵ、Ⅰ、Ⅳ、Ⅲ、Ⅶ;评价指标关联排序表明,Shannon-Weiner指数、毛管孔隙度、有机质、蔗糖酶活性分别是植被、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指标中与土壤健康关系最密切的4个指标;地形因子对恢复效应的贡献大小排序为坡位、海拔、坡度、坡向。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5种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稳定分子构象的转变机理,在B3LYP/cc-pVDZ水平下优化了两种转变路径(Ⅰ→Ⅲ→Ⅳ→Ⅴ和Ⅱ→Ⅲ→Ⅳ→Ⅴ)势能面上各驻点(稳定构象、过渡态)的几何构型,采用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探究了两条转变路径的溶剂化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步转变(Ⅰ→Ⅲ和Ⅱ→Ⅲ)在气相和溶剂中均是决速步骤,溶剂效应使Ⅰ→Ⅴ的转变能垒升高,Ⅱ→Ⅴ的转变能垒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DMABTS)和Hg2+的配合物DMABTS-Hg(Ⅱ)作为I-荧光探针,测量了PbI2饱和溶液中Ⅰ-浓度,再根据Ⅰ-和Pb2+浓度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饱和溶液中P2+浓度,进而计算出PbI2溶度积常数为Ksp=2.25×10-8,与文献值相比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SSCP方法对莱芜猪(127头)和沂蒙黑猪(132头)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exon3和exon4分别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exon3上有多态性,且存在3种基因型(AA、AB、BB).统计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在两品种中的分布不一致,差异极显著(P〈0.01).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初生重、断奶重和6月龄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与其它2种基因型比较有较大的初生重,同AA和AB型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3种基因型在初生重的大小排列顺序为AA〈AB〈BB.因此,推测IGF—Ⅰ基因对个体的初生重存在一定的影响,选择带有B等位基因的个体,有望提高个体的初生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