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2.
杨淑丽 《科技信息》2010,(20):I0158-I0158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华裔作家,1989年她发表处女作《喜福会》后即享誉美国文坛,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它的突出特色,小说通过描写几个女性的经历批判了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颂扬了女性的积极抗争精神,本文以三位母亲的不幸命运和两位女儿的美式婚姻为切入点,揭示她们的反抗精神和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从两个方面对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解读:一方面,由于西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加之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迷惑和误解,谭恩美对所表述的中国形象有歪曲和批判之处;但另一方面,无法改变的华人文化身份,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及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又使谭恩美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西方社会传统的中国套话,从而塑造了中国形象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党伟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2):145-146,151
《喜福会》中描写的母女矛盾,是中美文化之间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组织形态,是造成中美文化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母女矛盾的化解,表现了作者对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美好希冀。  相似文献   

5.
王婉佳  乔炳男 《科技信息》2013,(12):160-160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母女关系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与沟通,对于研究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的跨文化现象,反映了文化的隔阂和差异必须通过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来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以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为基础,力求消除全球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华裔族群在他们长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我们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喜福会》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本文从中国文化入手分析“喜福“的含义,小说中的“喜福“是希望,是中国人直面现实、刚健有为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描写了解放前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艰难经历,关注他们与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由冲突最终走向相互理解的过程。母亲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女儿们从无知到成熟一步步成长,这给我们从成长理论视角解读该作品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庞元元 《科技信息》2013,(6):200-200
刻板形象是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刻板形象大多是负面的先入为主的,并不代表这个类型的人事物都有这样的特质。而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是西方霸权的一种表现,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西方的优越性和东方少数民族的边缘化。《喜福会》中的母女四代人既体现了努力建构华人文化的心态,又彰显了她们内心世界对主流文化的抗争历程。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容易忽略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本文试从哲学阐释学理论出发,探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以关注和审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现移民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从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国文化及传统使作品的肌理和构架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成文 《科技信息》2010,(30):47-48
本文从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研究的语言学视角入手,介绍了几种语言学理论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过程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它们对于作品的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期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启发,从而有助于美国华裔文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3.
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身份,使华裔作家一方面夸大了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强化了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解构了东方主义,从而论证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平等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媛 《科技信息》2010,(23):7-7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描写了以母亲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本文分析了母女所代表的两种文化在教育和婚姻方面的不同理念来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借助爱德华.霍尔关于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大量存在于《喜福会》中的文化隔阂和冲突现象进行解析。事实说明,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是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6.
从叙述策略、象征的运用和特殊语言的使用等方面对《喜福会》进行文本风格的解读,可以看出在《喜福会》中,匠心独具的叙事策略、精致细腻的象征意象和大胆创新的语言使用,彰显了其文本风格特色,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且赋予文本深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郭静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51-52
以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为文本,以著名文学评论家萨义德提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深入探索作者在小说中对东方主义进行解构的原因,并总结反东方主义情结在小说中的体现。最后提出只有挣脱狭隘的东方主义束缚,才能使不同世界的文化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8.
《喜福会》中存在多种冲突,其中母女冲突是最主要的冲突。无论她们之间的冲突有多大,通过互相的沟通,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最终达到了互相理解,他们之间的冲突也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喜福会》的文本分析,提出在小说叙述结构中贯穿了一个隐在“母女失散”的主题。这一主题既在结构上起到了内在整合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身处东西文化夹缝中的移民文化处境的隐喻。它代表了移民美国的母亲在丧失话语权力的静默中和自身文化记忆遭受的压抑中所经历的主体丧失的焦虑,也代表了由于母女两代人在语言、教育、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所造成的陌生、疏远和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20.
电影《喜福会》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再现了中美语境中女性的自我认同,并运用直观细腻的表达手法展现了女性在进行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描写了近一个世纪内女性地位和心理的变与不变,异质文化下女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并且以独特的电影语言表现女性自我认同的进行,展示了母女几代人在文化变迁中经历的伤痛和觉醒。这一女性自我认同的主题,在主体性认同、文化认同、性别认同三个方面得到相当精彩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