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文章着重分析中国和韩国汉字姓名的共性与差异,并对两国汉字姓名将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两国汉字姓名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姓名结构、语音对人名用字选择的影响。两国汉字姓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用上,即使用姓名时是否需要附加语法成分。将来姓氏的符号意义将加强,母亲姓氏的影响也将加大,对于名的用字选择两国也将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上各个民族姓名的书写都各有特征,如欧美人名"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名"姓在前名在后"等,这是由各民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的。正确书写人名,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因此,一个民族在涉及别的民族人名时,应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即在本民族的书面语言中正确地表现那个民族的人名。1974年《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公布以前,中国人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十分混乱。1974年  相似文献   

3.
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和亚太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东亚关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近代以后中日韩三国关系的演变和人本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15~18日在山东大学邵逸夫科技馆举行。包括韩国成均馆大学崔博光教授、日本东京大学菅原克也教授、国际日本文化中心刘建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在内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学术界要员、著名学者云集一堂,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教育、文化、政治领域相关课题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日本地理学家联合会、韩国地理学会和我校协办的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会议于2006年9月16-18日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近60名代表与会,其中包括中国代表30余名,日本代表10名,韩国代表12名,德国代表1名.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日本茨城大学Yuji MURAYAMA教授、韩国国立公州大学地理系郑环泳教授分别代表三国地理学会致词.史培军副校长以大会主席身份、韩震副校长代表会议承办方出席并分别致词.  相似文献   

5.
汉字大约在公元五、六世纪传到日本,日本在采用汉字时,有的并不是直接采用中国汉字的原本意思,而是经过一定的变容来适应日本民族社会的需要,因此,日语中的汉字的意思和汉语中的汉字所代表的意思不同。  相似文献   

6.
水墨形式语言是汉字文化圈中平面设计师使用的一种具有一定程度代表性的特殊的形式,随着本土意识的回归,设计师们越来越多地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水墨形式语言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立足民族特色重视设计的发展;韩国也利用设计打造民族品牌,用水墨凸显韩国传统文化;香港地区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水墨形式语言受到追捧;大陆地区也逐渐重新发掘和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水墨形式语言作为历经考验和不断锤炼的绘画形式,水墨有其精英意识和高雅情趣,几千前来为人们所深深喜爱。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水墨形式语言,是对传统艺术乃至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使得传统文化回归于大众的视野和日常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水墨形式语言通过现代设计作品的重新演绎,更焕发了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具有简洁的语言形式、丰富细腻的艺术变化、深厚的民族情感、广泛的社会认同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占朝鲜半岛的历史已过了一个甲子。然而,韩国还在经受历史的伤痛,韩日关系也还在历史冲击波下震荡。8月29日,韩国民族问题研究所和《亲日人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发表了第一批3090人的“亲日派”名单。60年前结束的那段日帝强占历史,再次对韩国现实带来了强烈冲击。“清查历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2014,(19):29-29
<正>伴随着"忍者"动漫、游戏的广泛传播,世界上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忍者"文化传播的热潮。为了加深学术界对"忍者"和"忍者文化"的研究,2014年9月6日~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的"从‘忍者’看中国、日本、韩国——其交流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得到日本三重大学的大力支持,中日韩三国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  相似文献   

9.
名字是社会交往的开端,同时又是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形成价值观念的窗口。名字不仅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还是一个高度的信息符号,隐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语言、地理、宗教、心理、阶级、伦理等方面的信息.姓和名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但是由于英汉两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传统习俗等的不同,使得两者在人名的命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从汉英民族人名命名的文化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汉英命名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泰日三国改革的比较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三国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习俗有相似之处,因改革的原因均没有沦为殖民地,而其改革又出现不同的档次。由于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宗教文化等不同,中泰日的改革沿着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速度向前发展,以致中泰日的现代化进程大相径庭。通过对中国戊戌变法、泰国拉玛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求导致三国改革的不同成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保护已在全世界蔓延开来,日本等一些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在保护中注重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我国很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文章以日本、韩国、意大利、三国为例,浅谈这三国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教育手段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汉字伴随着汉文化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得以传播,长期用于朝廷公文、外交往来、文化教育等官方活动中.他们还借鉴汉字制度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日本的假名字母(万叶假名、片假.名、平假名)和日本国字(和制汉字),朝鲜的吏读、谚文和自制方字以及越南的喃字.对于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借用汉字的历史,已有许多文章和专著详加探讨,而横向的观察则稍显不足.通过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汉字域外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与韩国的鲁迅研究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以鲁迅在本国的影响研究及鲁迅与本国或他国作家的平行研究为重点,在鲁迅及其作品的本体研究上也以新视角开辟了诗学研究、意象研究等新领域,是中国鲁迅研究的有益参照。中、日、韩三国已围绕鲁迅资源形成了较发达的研究体系,有望进一步拓展为东亚鲁迅研究,但社会状况、民族文化的差异和学术上的分歧不容忽视,应以激活鲁迅研究的学科生命力为核心,促成平等多样的东亚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洪聿 《科技信息》2008,(7):113-114
本文从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宗教状况出发,深入剖析了三国国内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和国民的宗教观念,并以佛教为例论证了从宗教方面进行东亚合作的可能性,虽然东亚宗教状况似乎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事实上仍有较大差异,通过宗教为东亚合作奠定文化基础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从汉字传入日本到日本文字"假名"的形成,大约经过六百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日本通过汉字还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迅速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日语语言文字的发展.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日语特点的日本文字-日语.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1月1-3日,在韩国海上王张保皋纪念事业会资助下,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举办了“中韩古代海上交流学术研讨会”,中韩日3国2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韩国学者6名,日本学者2名,中国学者大多来自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古代航海方面的专家学者。会议以一度称雄东亚地中海的新罗商人张保皋为中心议题,对公元8、9世纪唐、新罗和日本的海上贸易往来,日本遣唐使与新罗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会的三国学者共提交了13篇学术论文,与同行充分交流了学术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据有关调查,东北亚三国中层经理的价值观互异:韩国经理拥有这三个经济体中最高的家用电脑比率,日本经理对外国产品的接受度最高,而中国经理最舍得花钱。这项由日本、韩国、中国三方合作的调查也发现,中国人最不担心环保议题或产品的耐  相似文献   

18.
<正>印度总理莫迪于5月14~19日先后对中国、蒙古国和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莫迪总理的东亚三国行可谓各有侧重:在中国强调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取决于中印两国各自收获以及合作事项,在蒙古国强调印度是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和精神上的伙伴,在韩国则强调韩国是继日本后印度建立"2+2"对话机制的第二个伙伴。尽管东亚三国在印度战略棋盘上的权重有所差别,但东亚成为印度对外战略的重点布局地区是一个既成事实。  相似文献   

19.
正韩国社会重视"专家"治国在东亚堪称一绝,但当总统的都没有好的归宿,也是东亚政治的奇迹,也许是奇葩。近代以来,地处中国、俄国、日本三国中间的朝鲜半岛,日益成为大国争夺的角逐场,成为东方的巴尔干,各方势力围绕着朝鲜半岛的较量十分激烈,冲突和战争多发生在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面。以往朝鲜半岛发生的重大事件大多与外部势力有着紧密联系,然而,最近韩国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朴槿惠的"闺蜜门"事件却是地地道道的韩国"身土不二"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京华烟云》讲述了一群中国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生活。人名在小说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这部小说人名也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如何正确贴切地翻译这些人名以及如何对等地实现传播名字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这一功能,是能否很好地对整部小说进行翻译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