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脱钙牙基质(DDM)在牙槽嵴窝中植入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杂种犬6只,随机分为3组拔除所有的前磨牙,在一侧上颌前磨牙区植入DDM,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在术后4、9、14周依次处死2只动物,所有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线片连续检查、组织学观察、电镜观察。结果:DDM植入前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与非植入DDM组分别减少0.35mm,0.40mm和1.60mm,1.5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周后,DDM已基本吸收形成新骨。结论:DDM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能够促进牙槽窝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CBCT观察骨碎补促进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中新骨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下颌骨部分缺损进行牵张成骨术病人12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常规治疗外术后开始每日口服骨碎补水煎剂;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病例均于牵引固定期4、8周后应用CBCT观察牵引区新骨形成情况.结果:固定期4周,实验组新骨形成情况比对照组效果理想;固定期8周,实验组新骨形成明显比对照组效果理想.结论:骨碎补具有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有利于颌骨的牵张成骨治疗;CBCT对颌骨牵张成骨区显示清晰、细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建立贵州小型猪牙槽嵴裂动物模型,为牙槽嵴裂的相关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贵州小型猪20只。设计唇腭侧两个"L"型黏骨膜瓣,去除自第一乳侧切牙近中至乳尖牙近中约8 mm×9 mm骨质;将唇腭侧黏膜覆盖骨创面严密缝合。术后通过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检查评价实验结果。结果术后观察10周,所有实验动物所形成的牙槽嵴裂裂隙保持良好,无自愈;软组织愈合良好。结论利用贵州小型猪建立的人工牙槽嵴裂动物模型方法可靠,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硝酸甘油悬浊液)对兔牵张成骨过程中骨形成速率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手术组(DO组)和手术给药组(NG组),每组20只.各实验组兔子分别于牵张术后1 d、1周、2周、4周、6周处死,每个时点处死4只.处死后的兔游离下颌骨行骨密度测量和钙含量测定,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骨密度和钙含量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在牵张术后1 d,DO组与NG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术后1周、2周、4周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术后6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含量变化与骨密度变化整体趋势相同,牵张术后1 d时,DO组与N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与钙含量呈正相关(r=0.869,P0.01),建立回归方程:Y钙含量=-1233.97+3 794.986X骨密度-4 122.103X3骨密度.结论外源性NO供体可以加快牵张成骨新骨的形成速率,缩短手术周期,可根据回顾方程骨密度的变化趋势来推测钙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牙髓干细胞(DPSCs)在兔牙槽骨缺损再生修复中的成骨效果,为临床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采用从新西兰幼兔前牙及磨牙牙髓组织中分离DPSCs进行体外培养;16只实验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实验组两组,在动物下颌无牙区牙槽骨人工制备10 mm×4 mm×4 mm骨缺损,其中空白组骨缺损区填入浸有PBS溶液的0.25 g Bio-oss骨粉,实验组加入1×108/L的DPSCs和0.25 g Bio-oss骨粉;于术后第6周同期处死动物,无菌获取牙槽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骨涎蛋白(BSP)。结果显示:光镜下传代培养的细胞与原代培养的细胞形态基本一样,幼兔牙髓细胞具有体外多次传代增殖能力;术后6周,空白组纤维结缔组织较稀疏,牙槽嵴塌陷,唇舌侧牙槽骨凹陷吸收,HE染色可见少量红细胞,未见明显新骨生成,骨涎蛋白免疫组化成弱阳性表现。实验组牙槽骨缺损区愈合良好,牙槽嵴饱满,可见部分未吸收骨粉颗粒,被新生组织包裹,新生组织与骨缺损周围嵌入良好,上附有部分纤维结缔组织,唇舌侧牙槽骨未见明显凹陷,大部分牙槽嵴宽度及高度与邻牙基本相平,骨缺损区质地较韧,HE染色提示炎性渗出明显吸收,可见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区周围有大量成骨细胞,骨小梁较空白组致密,骨涎蛋白免疫组化成强阳性表达,与空白组有明显差异。由此可知,牙髓干细胞有向成骨分化能力,促进牙槽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牵张成骨(Distmction Osteogenesis,DO)是根据骨的生物力学特点,骨切开后应用牵引装置渐进性地牵拉,切开间隙中形成新骨,从而延长骨骼,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的增生。如今牵张成骨在技术上已日趋成熟,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是很清楚。由于牵张成骨过程中周围软组织受到牵拉并发生改变,特别是骨骼肌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肌挛缩)及适应性改建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术后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成为近几年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促进牵张成骨的常见相关因素.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1995-01/2008-1有关牵张成骨的文章.检索词为"distraction osteogenesis",限定语言为英文.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促进牵张成骨有关的文章,筛除相关性差的文章与重复试验.收集了123篇相关文章,排除陈旧或重复的研究,选其中的51篇纳入研究.牵张成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促进牵张成骨上.合理利用促进因素可促进牵张成骨的骨形成.  相似文献   

8.
加载方向对种植体骨界面上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加载方向对种植义齿周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种植提供参考。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给两种种植分别从垂直、45°及水平方向施加200N载荷,并对其骨界面上应力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种植体颊侧颈部骨界面是高应力集中区;水平向加载时,应力水平最高,是45°及垂直向加载时的2~3倍。结论:在牙科美学范畴内,适当减小种植体植入角度,可以改善种植体周骨界面上所受到的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剩余骨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4例患者,共植入33颗种植体,均采用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在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上颌窦底平均增加骨高度(5.9±2.8)mm,所有种植体均完成冠修复,义齿修复后功能良好.结论:剩余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安全可行,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引起种植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探索快速构建牙槽骨缺损联合弹性结扎致慢性牙周炎Beagle犬模型的方法,为超声治疗慢性牙周炎提供研究平台.6只Beagle犬选择上下颌双侧第三前磨牙颊侧翻瓣,制备6 mm×6 mm×3 mm的牙槽骨缺损,左右侧采用自身对照.对照组直接缝合牙龈,实验组缝合牙龈后一周置入正畸弹性牵引橡皮圈,术后第2,4,6,8,10周摄X片,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临床检查以牙龈发红、水肿、探诊出血、牙周袋形成为主要症状.第10周左右,牙龈炎逐渐向牙周炎发展,观察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以及显著的病理性成骨.牙槽骨缺损联合弹性结扎可快速构建牙周炎模型,缩短慢性牙周炎Beagle犬模型构建周期,较好地模拟临床牙周炎的病理病变过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应用自体骨修复外伤性眶底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外伤性眶底骨折有骨缺损者,采用眶周小切口行眶底探查,应用自体骨进行眶底重建.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创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眼球外观畸形矫正满意,眼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自体骨修复眶底骨缺损愈合快、并发症少、疗效好,是一种理想的眶底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索建立面神经多分支缺损后趋向性再生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新西兰兔 12 只,手术造成面神 经干和所有分支 5 mm 缺损动物模型,用多分支壳聚糖导管修复,分别于术后 1、2、3、8、16、24 周观察面部行为学。 结果 11 只动物存活至术后 24 周,术区未出现肿胀、破溃、排异等现象。结论 该修复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强,多 分支壳聚糖导管做神经再生室用于研究神经趋向性再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董跟喜  柴晓玲 《甘肃科技》2004,20(10):168-169
采用正颌外科术式对单侧唇腭裂患者术后伴有的上颌发育不全和牙槽嵴裂进行了同期手术治疗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hBMP-2)/珊瑚人工骨复合物(复合骨)与珊瑚人工骨(珊瑚骨)在拔牙窝修复中的作用,方法:12只成年狗作为实验动物,拔除两侧上颌 第2及第3切牙,并去除牙槽窝之间的牙槽间 ,一侧随即植入复合骨,对侧植入珊瑚内作为对照,于并植骨后4,8,。12周取材,采用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比较两种植入材料在拔牙窝内的骨修复能力及修复效果,结果:复合骨具有较强的骨修复作用,植入牙槽窝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形成,12周后,植入材料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复合骨组新生骨形成的比值明显高于珊瑚骨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骨在拔牙窝中的骨修复能力和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珊瑚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新型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效果。方法 用雄性新西兰兔构建骨损伤动物模型,将60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麻醉,逐层切开,暴露股骨外侧面,在股骨近心端之外缘、大转子下缘1 cm处,用直径4 mm球头精密研磨机制备深度约为1 mm的骨缺损。同样的方法处理对侧股骨。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只兔的左股骨缺损区填充皮质骨粒,右股骨缺损区填充松质骨小块,轻压填紧,尽量使材料与孔密合,分层缝合。空白组动物进行上述同样手术,不填充任何材料。上述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1、4、8和12周,行影像学(X线)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1周,3组动物骨缺损修复情况无差别;术后4、8和12周时,实验组动物骨组织修复速度优于对照组,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该型同种异体骨能够刺激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推进骨细胞的形成及骨痂成熟,是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BMSCs与PLG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后种植到孔径和孔隙率不同且复合不同胶原和生长因子的PLGA支架上再种植到大鼠肌袋内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制作复合BMP-2和Ι型胶原PLGA支架与复合bFGF、TGF-β1和Ⅱ型胶原PLGA支架后把两者用生物蛋白胶粘合形成复合支架,把体外培养扩增的BMSCs种植到复合支架上,植入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空白组C组SD大鼠肌袋内,于术后4、8、12周取材,分别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ALP染色、扫描电镜、透视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大体标本成骨区呈白色类骨样组织,质硬,成软骨区呈乳白色类软骨样组织,质较硬,两区融合;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软骨细胞,透视电镜尚可见细胞浆内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内质网,并见大量胶原分泌,与对照组、空白组有明显区别,组织学评分表明A组较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体外分离扩增后种植到孔径和孔隙率不同且复合不同胶原和生长因子的PLGA支架上再植入动物肌袋可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前药物保留灌注膀胱降低手术切口膀胱癌种植转移率的有效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大鼠膀胱癌模型,分别获取药物处理后及生理盐水处理后的定量膀胱肿瘤组织.取部分两组处理后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两组处理后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腹壁切口种植药物处理后的肿瘤组织,对照组种植生理盐水处理后的肿瘤组织,种植后观察两组在不同时间段成瘤情况及是否可以减少膀胱癌组织在手术切口处的种植转移率.结果:种植后不同时间段切口出现可触摸肿物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大鼠例数,2周后分别为1只(3.3%)和4只(13.3%),3周后分别为4只(13.3%)和10只(33.3%),4周后分别为5只(16.6%)和16只(53.3%),观察至第6周,未再见新增转移大鼠.种植后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大鼠切口肿物直径平均大小,2周后分别为0.3 cm和0.45 cm,3周后分别为0.65 cm和1.25 cm,4周后分别为1.05 cm和1.87 cm,6周后分别为1.56 cm和2.45 cm.实验组及对照组处理后肿物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67±1.63)%,(9.23±1.03)%.结论:在大鼠膀胱癌切口种植转移模型中,膀胱药物保留灌注后的肿瘤组织有较低的种植转移率.抗肿瘤药物的膀胱灌注对肿瘤的细胞及组织有杀灭作用,减少了具有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及组织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种植术与分根术联合修复后的牙体进行功能性早期负载和传统延期负载,得到下颌骨在动态与静态两种载荷下的变形和受力情况,从而研究动态与静态两种载荷对下颌骨的影响,以及早期负载与延期负载所能承受的最大咬合力.方法:采用反求的方法得到数值模拟所需模型,在没有形成骨结合与形成骨结合两种的情况下对术后牙体施加动态与静态两种载荷,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出下颌骨形变与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牙体在受到动态载荷时所产生的最大变形量和最大等效应力均与静态载荷时相同,且可以完成日常咀嚼任务,但仍应尽量避免使用术后牙齿长时间反复咀嚼,在早期与延期两种负载下,术后牙体可以承受的最大咬合力分别为1 957 N和2 047 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的方法及周围神经血管保护问题,提高蝶骨嵴脑膜瘤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常规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结果:按Simpson分级法评价肿瘤的切除程度: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5例,Ⅳ级切除4例。术后患者均每6个月进行随访,影像学提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准确全面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手术方法、积极的术后治疗是提高蝶骨嵴脑膜瘤全切率、改善神经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技术将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全骨髓法分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传代后分别在成骨、成脂诱导条件下继续培养,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骨及成脂分化结果.结果第2代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9 d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细胞,连续诱导14 d后可见矿化结节形成,成脂诱导14 d后可见脂肪细胞形成.结论随着诱导条件的不同,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