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不管他们的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 1 90 1年 1 2月 1 0日即诺贝尔逝世 5周年时颁发。 1 968年 ,瑞典银行在其建立 30 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奖 ,1 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 ,最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据统计 ,1 0 0年间共有 472位 (475人次)科学家获奖 ,他们分属 2 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 ,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 ,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 ,诺贝尔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 ,并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不管他们的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 1 90 1年 1 2月 1 0日即诺贝尔逝世 5周年时颁发。 1 968年 ,瑞典银行在其建立 30 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奖 ,1 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 ,最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据统计 ,1 0 0年间共有 472位 (475人次)科学家获奖 ,他们分属 2 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 ,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 ,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 ,诺贝尔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 ,并  相似文献   

3.
"这不仅是科学的一大飞跃,也是人类的一大飞跃。山中伸弥与约翰·戈登展示了如何符合伦理地运用科学。山中严肃地对待了人们对干细胞研究在伦理问题上的担忧,把研究方法修改为所有人能接受的途径。他不仅应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还应获得‘诺贝尔伦理学奖’。"  相似文献   

4.
从信息经济学看当前科研经费利用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借鉴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当前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低下的体制原因并对科研经费利用体制的改革提供了若干思路。在信息经济学看来,有效的科研经费利用体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能成功地解决好科研经费分配中的逆向选择问题;(2)能成功地解决好课题承担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家群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综合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群体的年龄构成、学位结构、毕业院校和国籍状况等基本信患,并以此和中国科学家群体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分析杰出科学家成长以及创造世界尖端科技成就可能遵循的基本途径,从而为我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提供较为细致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11,(23):11-11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范围来说,随着科学学的兴起,人们对诺贝尔奖有关问题的思考便开始了.就我们目之所及,最早以诺贝尔奖为主题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她的<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早为国人所知.这部专著是我们对诺贝尔奖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必须反复阅读的文献,因为一方面其中所得出的许多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有意义的;另一方面,这项研究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默顿命题",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马太效应".此外,贝尔纳和汤浅光朝等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进一步研究诺贝尔奖的有关问题都有很多启发作用.在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就有学者对诺贝尔奖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一些更加深入的介绍和研究工作才与世人见面.可以看出,近两年来我国学者对诺贝尔奖的有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研究诺贝尔奖的视角,通过研究分析加菲尔德个人网页中关于诺贝尔奖的51篇原文,我们对这位情报学家研究诺贝尔奖的视角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加菲尔德研究引文分析能否预测诺贝尔奖,他们是否都写过引文杰作,获奖项目是否是所在领域的研究前沿,最高被引频次、获得诺贝尔奖和科学承认之间的关系,职业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关注日本的科学研究环境,运用引文分析确定是否属于早期发现等七个方面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变更的历史背景的考察,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剖析了实证经济学研究范式与规范经济学研究范式在哲学基础与方法论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概念。  相似文献   

10.
小林 《科学大观园》2009,(22):12-13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按类别分别设立了生理或医学奖、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和和平奖(其中经济学奖从1968年起增设,1969年第一次颁奖)。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以后每年的颁奖日都定于这一天。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学术界很少涉猎的主题,而国外的有关文献数量堪称庞大。本文简要回顾了从波普尔到拉卡托斯科学哲学发展的主线,并主要以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为对象探讨库恩的“范式”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在经济思想史分析中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科学哲学基本框架引入经济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的交叉分析揭示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决定性作用,为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的脉搏,培养跨学科人才,推进21世纪大学交叉教育模式的战略转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和经济学方法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拉卡托斯对波普尔思想和库恩思想的“有效”综合使其成为对经济学家有吸引力的人物。他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经济学中得到最多关注的两个方法论特征是特定研究纲领的结构和评价。把拉卡托斯的方法论作为评价各种经济学研究纲领的工具,面临许多分歧和国境,但它确实有助于理解经济学或特定经济理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王冲 《科学大观园》2013,(21):68-69
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的100年间.在总共680名获奖者中,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者共有152人,占了五分之一多;而犹太人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不过是500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奖项 ,都是旨在激励 ,这不会有什么歧义 ,但激励什么 ,似乎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我们纪念诺贝尔奖 10 0年 ,除了因为这个奖有数以百计的获得者遍布世界上几十个国家 ,偏偏与中国本土无缘 ,便产生了某种复杂的情绪和议论外 (这基本上属于“外史”的范畴 ) ,恐怕更值得关注的还应该是“内史”吧 ,即科技奖励 (广义地包括各个层次、各种名堂的奖掖 )究竟意欲何为 ?本人不揣冒昧 ,引申出去“提”三个似是而非的“问”(本来不应该是问题 ,但提出来就成了问题 ) :一问奖“量” ,还是奖“质”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 ,我们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18.
略论制度经济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制度经济学派大约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中经历的四个阶段,分析了它作为一个“异端学派”在西方和在中国的命运与遭遇。本文指出:制度经济学派是值得从科学社会学角度进行多方面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文中简要地介绍了新制度主义同老制度主义之间的五点重大分歧,指出制度经济学派是一个在其内部存在着相互冲突而又互补的研究纲领的学派,并对经济学中出现这种奇特的“学派现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之初是中国问鼎诺贝尔奖的最佳时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诺贝尔奖是全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最高荣誉奖,代表着基础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自设立以来,已有数位养籍华人获此殊荣,但中国却尚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该文指出,中国有优良的科学教育传统,尤其在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因此,21世纪之初将是中国问鼎诺贝尔奖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119-12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技术知识在俄国的普及和技术哲学在俄国的产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近代俄国的快速工业化导致高等工科教育的兴起,为各个工业部门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而工科教育人文化,即培养具有文科教育背景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工程师,则是俄国技术哲学产生的深层原因。技术哲学在普及技术知识、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实现工科教育人文化依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