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上事,除了“夹泰山以超北海”之类的痴心妄想,都是不为之则难,为之则易。比如人到老年还要学习,的确是件难事。但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坚持去做,往往能够做到。“力学之父”钱伟长常跟朋友说:“我36岁学力学,  相似文献   

2.
名人谈读书     
书扰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西汉)刘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东汉)王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既不专一,却只满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岂不到乎?—(南宋)朱熹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清)衷枚 读书忌死读,死钻牛角尖,石幼乞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帷珠玉。 —叶圣陶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6,(13):28-29
梧桐梧桐是桐树之一种。桐有油桐、泡桐、紫花桐、白花桐、梧桐等。桐之用途很多,陈翥在《桐谱》中说“:桐之材,采伐不时而不蛀虫,渍湿所加而不腐败,风吹日晒而不折裂,雨溅污泥而不枯藓,干濡相兼而其质不变,楠虽寿而其永不敌,与夫上所贵者旧矣。”油桐可榨油,泡桐最遮荫,梧桐宜制琴。王充在其《论衡》中说:“神家皇帝削梧为琴”。《诗经·庸风定之方中》上说“:树之榛栗,椅桐梓,爰伐琴瑟。”《齐民要术》说:“梧桐山石间生者,为乐器则鸣。《”后汉书》载有:“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名琴。(至今…  相似文献   

4.
读书祛病     
西汉时学者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指的是读也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增长知识,医治愚昧。南宋时的诗人陆游又有诗云:“病经书卷作良医”,指的是读书是一种辅助药物疗法,它能帮人化解积郁,宽畅胸怀,起到药物不能起到的奇效,有治病之功。  相似文献   

5.
缸中之脑假设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最重要的怀疑主义假设。对“我是否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这个问题,当代西方知识论者有不同的看法。摩尔借助新常识实在论试图证明“我知道我没有被恶魔欺骗”;普特南则借助语义外在主义试图证明“缸中之脑假设是自我反驳的”,然而他们俩人的论证都是有问题的。诺齐克借助知识条件论对“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作了论证;不变主义者布莱克则借用诺齐克的知识条件论得出了“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的结论。语境主义者德娄斯提出了一种折衷的方案:在日常语境下,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在怀疑主义语境下,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本文基本赞同语境主义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很喜欢读你们办的刊物,它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学到了在一般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但因为自己的水平低,有些名词术语弄不懂,有碍深入学习。比如,“爱雪斯”是怎么回事,究竟什么叫“科学革命”?我问了一些人,他们也说不清楚,辞典上也没有。不知你们能否在刊物上予以解答。我想,有这样要求的读者,恐怕不会只是我一个。给你们添麻烦了!  相似文献   

7.
一个朋友跟我说她两岁的小女儿的趣语。小宝贝问妈妈:“妈妈,你继续爱我吗?”妈妈笑了,这小宝贝不知何时学来了“继续”这个词,却用词不当。但妈妈还是回答她:“我当然继续爱你。你呢?也继续爱妈妈吗?”小宝贝一本正经、严肃地说:“不,妈妈,我永远爱你。”跟朋友一同笑起来的时候,我的眼底悄然地酸了。妈妈,我永远爱你———我长这么大,没说过这句话。中国人血液里的拘谨与含蓄,使我们终此一生都不一定有勇气说出这句话。有社会学家说:爱是下行的。都是一代代向下无私地贡献出爱,儿女对父母的爱跟父母对儿女的爱比起来,如萤火与日月。我生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07,(1):50-51
孤独不只有我小张是某高校大三的学生,可是最近不知为何,总是莫明其妙地感到孤独。问他原因,他自己也说不明白怎么回事。据了解,小张在班里是班长,平时的生活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但他怎么会有这种“说不出来的孤独”的感觉呢?“尤其在朋友多的时候,感觉更孤独,每天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大学的生活好像都不是我想要的,可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小张说。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根据“美国大学健康协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美国,大约12%的学生被诊断出有沮丧和类似的心理问题。美国…  相似文献   

9.
王充《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文是中国发明磁性指南的现存最早记录.更早的《淮南万毕术》中"慈石悬入井,亡人自归"虽显示有磁石指向性的知识,却未言可专作指南.今人解读王充之文断章取义,复原之物未尽合理.王充之文是辩理的,脱离上下文就不能理解.他认为麒麟灵荚之类的祥瑞物是自然现象,不是由政治昏明、人心善恶感应而生.他说: "儒者又言太平之时,屈轶生于庭之末,若草之状,主指佞人.佞人入朝,屈轶庭末以指之.……古者质朴,见草之动则言能指,能指则言指佞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鱼肉之虫集地北行.夫虫之性然也.今草能指,亦天性也."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有一种文化观念认为,电子产品正在让孩子们远离书籍。一些大学的教授们也经常会说,现在的学生们都不愿意读书了,因为他们的眼睛整天就盯在手机上。一些技术恐惧者们甚至认为,下一代人完全不理解文学价值的观点。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很多人还停留在以电视为主宰的边缘心态。在这场变革中,数码产品的反对者试图营造这样的感觉:纸质书是代表了正义的好  相似文献   

11.
书缘     
书对我来说,曾经是天空中飘过的白云,又恰似长夜里引路的闪电。小时候读书正碰上“十年文革”,那时候知识贬值,读书也就不那么香了。深谙世故的父亲把我从小学的课堂拉到了文工团的舞台,书刚打开我幼心灵智慧的大门便悄然离去,那年,我还不满12。在文工团里,我是演员中的小字辈,吊嗓、压腿、跟斗成为我生活中的“三部曲”,偶尔从导演那里到个不起眼的配角,当翻开剧本时,轮到我念的台中有不少字与我互不相识。小小年纪能在专业文舞台上抛头露面,常常令观众投来羡慕的眼光,这光曾经使我有过兴奋、自豪和满足,但也不乏几分奈和…  相似文献   

12.
1.希望全国名词委公布的名词书后除了有汉语拼音的中文索引外,再加一个按汉字笔画编排的中文索引(像以前出版的英中植物学名词汇编所附的索引那样很好用)。2.尽快按名词书所收的词条,写出一本对名词有解释的书来对读者更有用(即“植物名词辞典”)。3.以前出的名词书(16开大本)还有些名词未收入,应补充。4.有些植物形态名词中国的植物学书(含教科书)中有,而且专门使用,可是查不到英文相应的词,不知是何原因?是中国人造的词还是未查到外国的相应词?例1:十字花科的果实为角果。此词英文中没有,只有“长角果”(silique)和“短角果”(silicle)之词。例2:萝摩科的雄蕊5根花丝合生成筒状,包在雌蕊之外,特名“合蕊冠”,但无相应的英文词(也许没查到)。例3:禾本科的花有“外稃”、“内稃”的英文名,无“稃片”的英文名。5.现用的名词书16开本的太大不好携带,以后是否出32开的携带方便。6.现用名词书中有一个词hypanthium中文名为“托管”,不太确切。从字面上看似为“花托管”,此字确实难译。一些书上名为“萼管”(不是花萼之管),实是指“杯状花托”或“萼片、花瓣、雄蕊花丝三结合的部分”(皆在蔷薇科中)。  相似文献   

13.
结果都一样     
《科学大观园》2006,(23):60
小村庄里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他们从小到大都形影不离,他们是最要好的伙伴。这天,一个年轻人对另一个说:“嗨!我最好的朋友,我们都还很年轻,不应该永远呆在这个小山村里。我们应该出去闯一闯,或许我们可以出人头地。”那个年青人听他这么一说,惊恐地摇着头:“不,朋友,外面的世界是  相似文献   

14.
谈“仪”     
古代称“仪”之物甚少 ,现在就多了 ,今后《墨子》“备高临“篇有 :“备高临以连弩之车~~位木柱 ,也用于临时插在水底的拴船竹竿。里也有一条 ,但被不懂的清朝校注家点破了句读 ,令人不解。拙作《天人古义》有说。其实早自沈括似已不知弩的表尺叫“仪”了 ,他的书《梦溪笔谈》提到出土的射仪 ,他只叫做“望山”。仪与表的差别多在抽象扩展方面 ,称呼具有典型、标准、规范等特性的人、物或事多用“仪” ,少用“表” ,计测器物的复杂者称“仪”不称“表”。此事可能与古天文仪器名有关。较明确的测天之仪首记于西汉成书的《周髀》 ,就是立竿测…  相似文献   

15.
生活验证     
一位很富有的人伤感地对他的朋友说:“尽管我非常愿意死后把全部的财产都留给慈善机构,可是人们却仍然认为我是守财奴。” 他的朋友听后说;“我告诉你一个关于猪和牛的故事。猪向牛抱怨说它不受人们的欢迎:‘人们经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确实,你给人们牛奶和奶油;但我给予人类的更多,我奉献给人类熏肉和火腿,但是,人们还是不喜欢我,为什么?’牛想了一会说:“也许是因为我是在生前奉献的。”,生活验证@雨浓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特别强调日籍汉译的便捷、有效:至各种西书之要者,日本皆已译之,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则东文之用多。……若学东洋文,译东洋书,则速而又速者也。是故从洋师不如通洋文,译西书不如译东书。1901年,张之洞与刘坤一联衔会奏,力陈变法诸事,其中之一是“奖励译书”,特别提倡翻译日本法政、文教类书籍:缘日本言政言学各书,有自创自纂者,有转移西国书者,有就西国书重加删订酌改者,与中国时令、土宜、国势、民风大率相近。且东文东语通晓较易,文理优长者欲学翻译东书,半年即成,凿凿有据。如此则既精而且速矣。[15]时人热衷日籍,首要原因是翻…  相似文献   

17.
世界著名学者范·德胜教授思想惊人地敏捷,向有“思想机器”之称。一次他对两位朋友——兰瑟姆博士和费尔丁先生说:“你们可以把我关进任何一座监狱,我在一星期内即可逃出来。”两位朋友不信,他说不妨一试。他们很快就取得了司法部门的许可,作为某个科学实验,奇土姆监狱接待了有史以来最显赫的一位“死囚”。教授走时把管家喊来:“玛莎,现在是晚上9点对分,我要外出了。一个星期后的晚上9点半,这几位先生将同我在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眼睛     
写下这一题目,给人的第一感觉,也许是蛇足。除却盲人,读书的第一要素便是眼睛,这是连七八岁的小孩都懂的道理。但细究起来,书与眼睛的关系却并非只如生产与工具那么直观和简单。先说一个现象,读书固然要有一双不错的眼睛,但大凡读书之人,其眼睛往往与“不错”两字无缘,因此为了读好书或保证读书,在爹娘天生给予  相似文献   

19.
古人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前,都要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其次对水源也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为何物——再答许良英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良英同志批评我的文章约有八千字,我写了大体相当字数的答辩文章,编辑部却要我压缩到两千字。对待争论双方如此宽严不一,是欠公正的。许良英指责我“不知科学精神为何物”。表现在争鸣中的科学精神起码应该要求讲事实讲道理。许良英批评我的文章却违反这种起码要求。许良英说我向人宣称我是全面胜利了。这根本不符合事实,我没有说过这话。1985年11月他在一个会上公开批评我的一篇文章“错误百出”,同月我在写给他的信中根本没有如他所说责备他对我不“费厄泼赖”,不该在我不在场的情况下背后批评我。他的话又完全不符合事实。我在那封信中只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