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一个古老剧种。它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现故事的戏剧。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很广,各地的皮影戏团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风格各异。皮影中的人物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景物布局精巧,色彩绚丽,道具造型逼真、别致。皮影戏全靠艺人在幕后操纵剪  相似文献   

2.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从一个人孩提时代的种种表现,可以预测长大成人后的行为品性。三岁起就可以预测成年,听来似乎有点夸张。但一种民问说法流传这样长的时间,这种民间经验的积累是否也包含着一些朴素的人生智慧呢?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有些剧种是单声腔剧种,有些剧种是多声腔剧种。云南壮剧既有在本土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山乐西土戏的(乐西戏调)和富宁土戏的(哎依呀)腔调、(哎的呶)腔调,同时又有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广南北路沙戏的(沙调)、富宁土戏的(乖嗨咧)腔调、(依嗬嗨)腔调以及散用在富宁土戏和广南沙戏音乐中的(皮黄腔调),因此,云南壮剧是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4.
阿吉拉姆作为藏族传统戏剧艺术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剧种,在孕育、成型、发展过程中,与扎西雪巴等民间仪式性表演艺术形成互鉴融合的同时,经过跨区域甚至不同民族和族群间的流传,还促成了基于当地风韵的新的戏剧流派或新的戏剧剧种,呈现出同源同态的传承和同源异态的流变以及异源异态的创新等多种样态。  相似文献   

5.
海城喇叭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辽宁海城、大石桥一带的民间小戏,2005年被列为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喇叭戏直接起源于辽南地秧歌。清初至民国,作为高跷秧歌演出的一部分,喇叭戏在各大庙会中红极一时,1945年后随着海城牛庄港口地位的丧失而开始衰落。作为一种成熟的地方小戏,海城喇叭戏负载了众多历史文化因子,如善加保护和利用,在当代社会的民众娱乐生活中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菜篮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具有贴近生活、幽默活泼的特点,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源于江西赣州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赣南采  相似文献   

7.
游民客栈     
游戏迷,各类游戏都玩,各类游戏都菜。长得有点象竹竿,有道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瓜瘦。常年戴着一付宽宽的,厚边的黑框眼镜装酷,若有路见不平,欲除之而后快者,请留意QQ3624495,那家伙常在那一带出没。(欢迎各大MM们……轰!哇,暴力蚂蚁来了!)  相似文献   

8.
<正> 近几年来,有关”当代戏剧之命运”的讨论,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实对此话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业内人士早有说法种种。什么”戏剧到了不能再低的低谷,走不出去了”、”再好的戏也没有人看,肯定被淘汰,只不过是早晚而已”等等。时间长了,听的多了,也就麻木了。然而,回顾中国戏剧走  相似文献   

9.
皮影戏在亚洲特别流行。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起源于中国。有的说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是皮影戏的故乡。有的认为皮影戏的发明权属于印度,因为亚洲许多皮影戏剧目自古以来多取材于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呵婆罗多》。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最初的皮影戏是一种宗教礼仪。马来西亚的皮影戏在泰国、印尼、印度和中国的传统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印尼爪哇和泰国的戏剧传统对其影响最大。早在十九世纪初,皮影戏在马来西亚就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剧种。演出一般都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嘉庆之际,山阴、会稽一带盛行"鹦歌戏"、扮演者多为一旦一丑,偶有三人演出,故亦称"对子戏"或"三脚戏"。从业者非专业戏文子弟,俗谓之"串客"。演出以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反映民间生活,尤以男女私情为多。故常遭官府榜禁,  相似文献   

11.
沈书杰 《今日科技》2003,(12):44-44
“偏方能治大病”是民间经常流传的一句俗话。有些人对此十分信奉,往往患了病,尤其是得了久治难愈的慢性疾病,或者某些疑难病症后,不去医院诊治,而四处寻找偏方。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多见。 偏方也称“土方”、“便方”、“验方”。顾名思义,偏方非正方,它是一种在民间流行的,并非完全遵循中西医理论制订的药方。毋庸置疑,偏方具有简便易得,省事省钱等特点,在  相似文献   

12.
记得有一则相声叫“关公战秦琼”,讲的是三国关羽与唐初秦叔宝这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人物比刀动枪,让人感到荒唐之余,不禁捧腹大笑。然而无独有偶,浙东南一带,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则三国时诸葛亮凭借奇妙的预言,肆意揶揄明初刘伯温,竟算得这位堂堂大明开国功勋狼狈不堪的故事,令人拍案叫绝之际,不觉惊诧万分——  相似文献   

13.
“戏”“剧”二字皆产生于先秦蜡祭活动中,“剧”更直接是蜡祭中扮演虎与田豕搏斗的场面记录,此种角力表演由娱神而娱人,遂演化为戏剧。“戏”“剧”二字的创造实是我国戏剧产生于先秦时代的文字见证。  相似文献   

14.
歌圩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历代文人学者对流传于壮族地区民间一种聚会对歌传统的汉语表述。其在各地壮族民间有不同的称谓和表现形态,流传于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社会的“航单”是其中的一种。在总体把握时间、空间、实践主体等特性的基础上,描述其结构网络,进而考察其主要活动。从中可知,这个节日与男女两性的聚会对歌活动确有密切关系,但也包含着宗教、经贸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自发性歌唱活动的日益衰落,有组织的对歌比赛在“航单”中的地位得到强化,显示了歌圩对“航单”传统自上而下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海上,面积一百九十余万平方公里。有“千島之国”之称,实际上有一万三千六百多个大小島屿。主要的大島有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西伊里安等。爪哇面积为十三万二千余平方公里(包括馬都拉島),为印度尼西亚的第五大島。人口为六干八百余万,約占全国人口一亿零四百万(一九六四年)的百分之六十五。爪哇島是印度尼西亚  相似文献   

16.
前言 鸡胚蛋,俗称毛蛋,是经过一定时间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化的鸡蛋。它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高级滋补品,目前,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仍有很多人食用。民间认为,鸡胚蛋具有补气之功效,长期食用,可使面色红润,食欲增加,身体强壮,延缓衰老。有些人还认为鸡胚蛋可以治疗营养不良等症状。鸡胚蛋上述种种功效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给予证实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粤北采茶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解放前叫“唱花鼓”、“唱花灯”、“大茶”、“采茶”,由于它早期剧目多是“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故人们又称“三脚班”。解放后,民间艺人、业余剧团以及专业剧团大多采用“采茶戏”这一称谓,多年来相沿成习,渐统称为粤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起源于农村山歌、小调,后来发展为民间歌舞,进而又演变为采茶戏,可以说得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粤北采茶戏流行在粤北客家地区,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和旧社会的落后影  相似文献   

18.
《科技知识动漫》2009,(11):28-29
古时候,民间就流传着一个神秘传说——“长翅膀的人”。几乎每个国家的神话、传说里都有会飞的人类。直到几年以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仍不懈努力,希望揭开其神秘面纱。根据美国秘密档案记录,世界上有一些人的确曾经见过“飞人”。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的三峡“竹枝”歌舞在三峡民间流传已久,笔者通过对竹枝词的考证和实地考察,认为现在流传于巴渝地区的“打连宵”歌舞就是由具有“巴渝舞”遗风的三峡“竹枝”歌舞传承下来的一种,是“竹枝”歌舞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正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利用"光"和"影子"的科学原理再加上精巧的绘画雕刻工艺而发明创造的一种综合戏剧艺术。在元、明时期其唱腔以汉腔、楚腔、秦腔和川腔为主,也含有荆楚民间小调,故被称为弹戏皮影戏,至明末清初,潜江、沔阳一带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子、表演、词格及歌腔及筒子腔审美特征。江汉平原皮影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