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黄波椤子代测定林研究黄波椤幼树生长性状变异.结果显示:黄波椤子代树高和地径生长量种源间、家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生长性状变异分别来自群体间和个体间;临江种源2号家系(L1F2)树高最大,5号家系(L1F5)地径最大;树高与地径生长均呈"S"形曲线;利用树高和地径观测值建立各家系的生长模型,实测值与k值非常接近,表明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黄波椤幼树生长节律;黄波椤树高与地径间呈显著正相关(R=0.736 0),子代与亲代间生长性状弱相关.  相似文献   

2.
结合坡面微地形变化,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角度研究典型缓丘区不同坡位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了解微地形生境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培养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增长曲线呈现中坡位>坡顶>下坡位>上坡位>坡底的规律,中坡位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高,坡底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基质的利用能力最低;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中发现,除McIntosh均一度指数变化不显著外,其余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坡位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中坡位的Shannon丰富度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大,显著高于坡底指数值(P<0.05);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分析,氨基酸类利用率变化明显大于其他碳源,而胺类及酚酸类的利用程度较低,表明氨基酸类是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坡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具有选择性,糖类、 氨基酸类、 聚合物类及酚酸类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贡献较大的碳源.  相似文献   

3.
应用"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对钟萼木与杉木混交造林中钟萼木高与地径3年生长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树种不同生长类型个体高与地径生长表现不同的生长适应性,树高不同生长类型权重呈近正态分布于65~450 cm区间,地径不同生长类型权重呈近正态分布于1.5~8.6 cm区间.高生长类型的84%以上个体是处于平均值与相邻两生长类型,地径生长类型的85%以上个体是处于平均值与相邻两生长类型.高与地径生长类型均出现小概率的优势个体,优势个体属于杂种优势基因型个体,依据该树种幼树高与地径生长分化分析,优势个体属于平均值加3个标准差以外的突变个体,可作为良种选择资源.以该树种高和地径生长作为选择性状,应用"t"检验选择法共筛选2株优良个体,分别命名为永钟1号和永钟2号.永钟1号和永钟2号的高与地径生长比平均值分别提高了268%,245%;269%,259%,具有很好的速生效果.永钟1号是目前幼树生长最快的优良个体,它将改写该树种的生长前期记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对桂林岩溶石山232种主要木本植物的生长型、生活型、物候型、光习性、叶性质和果实类型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揭示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为今后桂林岩溶石山植被生态恢复、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以及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灌木有115种,乔木有89种,木质藤本有28种;大高位芽植物有3种,中高位芽植物有78种,小高位芽植物有98种,矮高位芽植物有53种;落叶植物有130种,常绿植物有102种;阳生植物有121种,阴生植物有111种;中型叶有126种,小型叶有105种,微型叶仅有1种;单叶有177种,复叶有55种;非全缘叶有127种,全缘叶有105种;革质叶有108种,纸质叶有98种,草质叶有25种,肉质叶仅有1种;单果有213种,聚花果有12种,聚合果有7种;单果中核果有63种,蒴果有47种,浆果有44种,荚果有17种,瘦果有13种,坚果有10种,翅果有8种,蓇葖果有8种,梨果有3种。表明桂林岩溶石山主要木本植物的功能性状是其生境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认识竹类植物克隆生长的密度调节机制,通过对两种生境的野外调查,本文在基株和分株两个层次上分析了慈竹克隆繁殖的数量和质量、竹笋高生长速度以及根茎长度等克隆生长特征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慈竹的一些克隆生长特征(如:出笋数、死笋数、出笋速度、活笋基径和根茎长度)与分株密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而竹笋高生长速度与分株密度无关.仅西山慈竹的出笋数和北湖公园的活笋数与基株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果显示慈竹的克隆生长受分株密度和基株密度的共同调节,且以分株调节为主.不同生境中,慈竹克隆生长及其密度制约的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林下光环境异质性是造成林下幼树生长差异的重要原因,研究幼树在不同光环境下的生长差异,可为林下人工更新提供指导。【方法】以华北落叶松林下人工更新的10年生白扦幼树为研究对象,调查幼树的地径、树高,并利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光照指标,在分析幼树生长势及相应林下光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研究不同光照指数类型对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白扦幼树的地径、树高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中小径阶的幼树较多,占70%以上,主要受较差的林下光环境影响。不同类型的林下光照指数[散射光指数(ISF,IISF)、直射光指数(DSF,IDSF)、总光照指数(GSF,IGSF)]对幼树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林下散射光对幼树生长的影响比直射光与总光照略强;林下光照指数大小对幼树的地径与树高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对幼树地径的影响较强。当IISF<0.4、IDSF<0.5、IGSF<0.5时,各组幼树地径、树高差异不显著(P>0.05);当各光照指数高于相应的临界值时,各组幼树生长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光照指数与幼树生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林下光照指数类型对白扦幼树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光照指数大小对幼树生长的影响存在临界值,超过临界值时,幼树生长与光照指数大小呈显著线性关系。在华北落叶松林下进行白扦人工更新时,应选择或使其光照指数大于0.5的地点。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调查、标本整理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东山岛栽培黄色花系植物的组成、与邻近地区的关系、生活型、叶级特征、叶质特征、观赏特性、绿化用途和经济用途.结果显示,东山岛栽培黄色花系植物48科87属124种,与福建各地区共有种较多的城市集中福建南部沿海地区.东山岛栽培黄色花系植物生活型以矮高位芽植物为主,共有90种,占总种数的72.58%;叶型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共有76种,占总种数的61.29%;叶质以纸质、革质为主,有79种,占总种数的63.71%;花期集中在春、夏、秋3季,果期相对集中在夏秋季节.东山岛栽培黄色花系植物的观赏特性中植物数量较多的类型有花木观赏类、赏树形类、赏叶类,这3种类型的植物共有72种,占总种数的57.11%;其可用于园林绿化主要途径是花木观赏、独赏树和行道树.东山岛栽培黄色花系植物经济用途广泛,以药用和作为木本蔬菜为主,共有86种,占总种数的68.36%.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南岛2 282个木本植物的5个功能性状的统计分析,表明:海南岛森林植物的生长型以乔木为主,其次是灌木和木质藤本;5m、[5m,15m)和[15m,25m)高度级的物种数最多,分别为977种、767种和376种;传播方式主要以动物传播为主,其次为风传播,利用水传播的物种最少,分别为1 158种、91种和31种;有刺的物种数显著低于无刺,分别为165种和2 117种;浆果、核果和蒴果物种数显著高于其他果实类型。热带森林植物不同的功能性状特征体现了植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探究影响山楂海棠种子产量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为山楂海棠高产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吉林省长白县母树林林场横山库区为研究地点,测定山楂海棠生长性状、叶性状、果实性状及种子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各性状.结果表明:1)多数生长性状(树高与地径)、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叶性状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树高、地径与果实数量、单株种子数均显著正相关,单果种子数量与单株种子数量、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种子数与叶宽和叶面积显著正相关;2)果实数量对单株种子数的直接影响和总影响最大,地径对单株种子数的间接影响最大;3)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山楂海棠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3类,高产型包括单株25和29,中产型包括单株1、6、17、9和10,低产型包括单株7、21、22,其中,第1类与第2类单株种实产量较高,可为进一步选育种实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植物功能性状是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能够客观表达植物对不同生长环境的响应,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随坡向的变化规律,对认识不同环境梯度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乔、灌木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坡向灌丛植物功能性状在营养性状(生长型、生活习性、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厚度、叶组织密度)和生理性状(叶绿素含量)上的差异,探究喀斯特石山植被对不同坡向微气候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阴坡的灌木和耐阴物种数多于阳坡,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群落加权平均值为阴坡大于阳坡;阳坡的乔木物种数多于阴坡,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的群落加权平均值也均为阳坡大于阴坡。植物营养性状(叶片厚度和叶组织密度)为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植物群落差异显著的主要功能性状。植物功能性状随坡向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喀斯特石山灌丛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对植被的筛选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牡丹主要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点,指导牡丹的育种实践。【方法】以牡丹品种‘凤丹’ב新日月锦’的F1群体为材料,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调查了F1群体的株高、冠幅等20个表型性状,对这些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杂种优势分析结果显示,20个表型性状在F1群体中分离广泛,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1.03%~63.49%。除花高、花瓣宽、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6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8个性状间紧密相关。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冠幅、新枝数、果柄长、花径、开花时长、果荚直径和果荚高等8个性状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 新枝长度、花朵数、花高、花瓣数、花瓣宽、蓇葖果数和单果荚种子质量7个性状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 叶长由两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 花瓣长受两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 叶宽、单果荚种子数量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 单果荚质量受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结论】牡丹杂交F1代20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且部分性状表现出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效应。研究为牡丹表型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选取平展型长玉13、半紧凑型东单60和紧凑型郑单958等3种株型玉米为试材,分别在39 000,48 000,57 000株/hm2等3个密度下种植,分析了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籽粒产量、穗粒性状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半紧凑型东单60产量最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行粒数、穗长、穗粗、轴粗、穗位叶面积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株高、穗位高和雄穗分枝数呈上升趋势;各性状受株型与密度的互作影响不大.因此,在重庆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是选取优良的丰产品种,并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3.
对叶用银杏大指品种1年生、2年生和3年生实生苗分别以不同留桩高度截干(或抹顶芽)处理,并对截干后当年的生长及树形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截干能矮化树体,扩大冠幅,减少光秃带距,加大部分处理树冠总体积;(2)截干能增加部分处理枝条数量及枝条总长;(3)对当年叶产量影响最大的指标分别为地径、长枝数、长枝长、高幅比及冠长比。因引截干能促进银杏形成优质叶用树形。  相似文献   

14.
滇东南102个玉米自交系的性状相关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滇东南(文山)102个玉米自交系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均有差异,最高的雄穗分支数达38.90%,最低的生育期也达4.21%;生育期性状、植株性状和穗部性状各性状间相关性显著,而生育期与叶片数相关性极为显著,穗部性状却与叶片长呈极显著相关;通过形态学特征聚类并与系谱聚类比较,聚类分析结果与系谱来源的吻合程度不高,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仅仅依靠材料田间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进而作为育种依据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5.
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系统揭示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其天然分布区内的13个种源果质量、果长等11个表型性状和苗高、地径等2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红椿种实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13个种源中,来自分布区南部和西部种源的果实和种子性状大小明显高于分布区北部和东部种源。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毛红椿种实大小的主要因素。毛红椿的苗高和地径在不同种源间有显著差异,且受中等以上遗传力控制。毛红椿种源的地径生长与产地纬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源地径的变异模式为纬度渐变型。以苗高为标准对毛红椿优良种源进行初选,可初选出浙江遂昌、湖南新宁、江西赣州、安徽黄山、福建南靖等5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省铜仁地区63块杨树固定标准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I-69杨(Populus deltoids Bartr.cv.‘Lux’)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大,I-69杨的胸径、树高和蓄积均减小,从阳坡、半阳坡、半阴坡到阴坡,其胸径、树高和蓄积依次减小,且在阳坡、阴坡间差异显著;I-69杨上坡和下坡地生长状况差异也显著,下坡的生长状况好于上坡。与生长最差的荒地相比,退耕地上的杨树生长最好。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I-69杨胸径、树高、蓄积均增大,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杨树胸径、树高和蓄积均减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越南黄花梨幼林阶段生长表现进行研究,为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越南黄花梨家系,以及越南黄花梨引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4年生的越南黄花梨10种源46个家系的早期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在分析生长性状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早期优良种源和家系的选择。【结果】越南黄花梨早期生长性状在种源、家系间达到显著以上差异,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0.81%~36.97%和4.20%~10.95%。各性状的种源重复力、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45±0.19)~(0.81±0.06),(0.27±0.16)~(0.59±0.09) 和(0.18±0.13)~(0.35±0.19)。运用综合指数选择,综合生长指标、叶型和冠幅性状选出早期优良种源2个,优良家系6个。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地径、叶色值、叶片叶绿素SPAD值以及冠幅的平均遗传增益为6.87%、6.54%、6.77%、2.62%、3.50%和9.43%。【结论】8号(兴安)种源不仅生长优良,而且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可作为越南黄花梨引种栽培的首选种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特征,以了解植物生存的适应性策略。【方法】以松山地区油松天然林及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叶龄油松的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氮量(LNC)、叶磷量(LPC)及氮磷比(m(N):m(P),缩写为N/P),得到不同坡向上不同径级油松异龄叶的功能性状特征。【结果】①在天然林和人工林内,不同坡向油松的SLA、LDMC差异均显著(P<0.05),SLA在阴坡较高,而LDMC在阳坡较高。②SLA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当年生叶相关系数r=-0.86,往年生叶r=-0.84); LPC与m(N):m(P)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 当年生叶r=-0.47,往年生叶r=-0.70); LNC与m(N):m(P)呈显著正相关(当年生叶P<0.05,r=0.23; 往年生叶P<0.01,r=0.45)。③不同发育阶段中,小径级油松的SLA显著高于中、大径级(P<0.05),LDMC趋势则相反,且大径级的LDMC最大。④各径级中当年生叶的LNC和m(N):m(P)均低于往年生叶相应值,但其LPC均比往年生叶的高。【结论】坡向显著影响油松叶对资源和能量的分配策略,阴坡叶的比叶面积性状特征明显,而阳坡叶注重叶干物质含量的积累; 松山地区油松营养限制类型为氮限制,且新叶生长更易受氮限制。异龄叶在不同坡向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叶功能性状,表明该地区油松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的不利影响而采取了适应性权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