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O)工艺原理,设计A/O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并利用它进行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试验。在进水流量为1 m3/h,污泥回流比为200%,总停留时间为5~8 h,水温为4~14℃的条件下,考察该装置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装置在启动2周后开始稳定运行;当进水总磷质量浓度为4.2~12.9 mg/L,总氮质量浓度为40.0~80.0 mg/L,氨氮质量浓度为5.4~30.7 mg/L,化学需氧量(CODcr)为161.3~441.4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为43.0~196.0 mg/L时,装置对总磷、总氮、氨氮、CODcr和BOD5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86.7%,69.5%,80.0%,84.7%和84.9%,出水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占地少、耐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管理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以硅藻原土作为微生物载体处理城镇生活污水,进行连续流小试试验.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19h,好氧段溶解氧2.0~3.0mg/L,回流比200%的情况下,出水COD、总氮、氨氮及总磷的浓度分别为27mg/L,9.5mg/L,0.7mg/L,1.1mg/L.试验表明:缺氧与好氧的总停留时间在1.6h时装置即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装置有着一定的除磷作用,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对总磷的去除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提高的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一种新型荷负电羧甲基甲壳素/聚砜复合纳滤膜对中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室温下,在压力为1.0MPa、流速为30L/h,城市生活污水经过物理生化处理产生的中水经纳滤膜处理后,溶解态总磷、硝态和亚硝态总氮及CODCr的平均截留率分别可达70%、83%和95%以上,而色度的截留率几乎达100%.纳滤膜出水CODCr质量浓度在3.7~7.8mg/L之间,达到GB3838-2002地面水Ⅰ类环境质量标准;硝态和亚硝态总氮(以N计)质量浓度在2.7~3.7mg/L之间,达到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标准;溶解态总磷(以P计)质量浓度在1.2~1.6mg/L之间,已接近1mg/L的污水GB8978-1996Ⅱ级排放标准.荷负电纳滤膜适于中水脱磷、脱氮、脱CODCr的深度处理及含磷废水的脱磷处理.  相似文献   

4.
以模拟乡镇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利用厌氧污泥接种启动好氧小试反应器,采取连续进水连续曝气的方式,进行构建好氧生物处理系统,考察驯化过程反应器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模拟生活污水进水量为4 L/d,HRT(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进水均值COD(化学需氧量)为400 mg/L,NH~+_4-N(氨氮)为20 mg/L,TN(总氮)为25 mg/L,TP(总磷)为4 mg/L,运行12 d,实验出水COD为39.80 mg/L,NH~+_4-N为0.98 mg/L,TN为8.32 mg/L,TP为0.96 mg/L;运行29 d,COD、NH~+_4-N平均去除效率均可稳定达到90.0%,活性污泥生长良好,初步构建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5.
采用两级土壤渗滤系统处理含高浓度氨氮的人工配水和实际废水,在两级进水中投加原污水作为补充碳源,促进土壤渗滤系统的总氮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原污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为861.2~1 686.3mg/L,总氮(TN)浓度为168.00~292.48mg/L,总磷(TP)浓度为10.26~20.50mg/L条件下,两级...  相似文献   

6.
超声场耦合曝气生物填料塔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连续式超声反应器耦合曝气生物填料塔处理印染废水厂一级出水;通过实验分析对比了不同组合工艺对废水化学需氧量(COD_(Cr))和色度的去除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生物处理-(超声+活性炭)处理-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在进水COD_(Cr)为600~1 000 mg/L、色度为320倍的条件下,先经生物处理7 h后,再用 60、80、100、125 kHz 4组频率组合连续超声反应器协同活性炭处理2 h,最后经生物处理20 h,出水COD_(Cr)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为90%和95%左右,达到了GB 4287-1992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通过混凝气浮一级处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二级处理,化学除磷深度处理的3段组合工艺处理某水产品加工企业产生的高磷废水.当进水中CODCr、动植物油、氨氮、总磷的质量含量分别为3 620,320,126,86 mg/L时,污水处理系统对它们的去除率分别为97.7%,97.6%,99.9%,96.5%.通过深度除磷,可使出水中总磷的质量含量小于0.5 mg/L,出水水质达到GB 8978—1996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处理系统运行1 a左右,进水中总磷的质量含量为1~130 mg/L,出水中总磷的质量含量小于8 mg/L,满足城镇污水厂纳管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根据进出水的水质概况,监测改良型Orbal氧化沟工艺对污水中COD_(Cr)、BOD、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分析污水处理装置总体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污水COD、BOD、氨氮、总氮、总磷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68.34%、82.35%、53.64%、24.89%和16.94%,其中总磷的去除效率较低,这是因为厌氧池污泥老化、有机碳源不足、硝酸盐干扰释磷、氧化沟溶解氧控制不准确、存在一定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9.
将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投加到SBR反应器中,对含有优势菌株的污泥进行培养驯化、优化运行周期的操作,使其具有良好的生化、硝化和反硝化性能。运行SBR反应器处理模拟食品发酵废水(CODCr、氨氮、总氮质量浓度分别大于等于600,80,85mg/L),经处理后的出水CODCr、氨氮和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56,0.65,14mg/L。后期向处理后的出水投加20mg/L的聚合氯化铝混凝沉淀进一步降低出水CODCr,至此出水CODCr和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已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出水CODCr、氨氮、总氮质量浓度分别小于50,5,15mg/L)。  相似文献   

10.
组合MBBR反应器将移动床生物膜技术与传统缺氧/好氧工艺结合起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了溶解氧和进水流量变化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除碳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氧区和好氧区填充率为50%,HRT为19.2 h,回流比为200%的条件下,溶解氧在4 mg/L时,COD、氨氮和总氮均能取得良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42%、93.83%和73.43%。并在溶解氧为4 mg/L的条件下,模拟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规律进水,COD、氨氮和总氮均保持稳定的去除效果,表明其对水量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吸附、沉淀和光催化法联合处理鞣酸Pb(Ⅱ)废水,考察了各因素对COD_(Cr)的影响。结果表明:D201树脂最佳用量20 g/L;CaO最佳用量0.67 g/L;光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pH为7,P25用量1.6 g/L,H_2O_2用量6 ml/L。树脂吸附反应可除去98.2%的Pb~(2+),COD_(Cr)由4500.0 mg/L降低到1154.9 mg/L;吸附处理过的废水用CaO处理,COD_(Cr)降低到495.0 mg/L;沉淀处理过的废水用光催化处理,COD_(Cr)降低到87.5 mg/L。在最优的光催化反应条件下,废水连续反应8次,仍然可以达到GB14374—93污水排放标准。D201树脂可用0.1 mol/L的盐酸和15%的NH_4Cl洗脱再生。  相似文献   

12.
采用SBR法考察模拟乳制品废水COD、氨氮、正磷酸盐等指标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进水平均COD值为1 100 mg/L,氨氮平均进水质量浓度为31 mg/L,正磷酸盐平均进水质量浓度为5 mg/L.经过处理后,出水COD、氨氮和正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为84、4、0.42 mg/L,满足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在曝气3 h后COD去除率可达92%以上,氨氮,磷酸盐等指标去除率可达到87%和91.6%.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SBR工艺中,应用一种新型的纳米活性碳纤维悬浮填料,考察其对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并确定其最佳运行条件.结果表明:以进水30min—曝气4h—搅拌2h—沉淀1h—出水30min—闲置30min为最佳运行工况,在此工况运行时,进水NH3—N(氨氮)浓度为16.2~31.8 mg/L,出水NH3—N浓度为0.22~1.55 mg/L,NH3—N(氨氮)去除率为98.6%~95.1%;进水TN(总氮)为19.8~39.1mg/L,出水TN为5.94~13.68mg/L,TN去除率为70%~65%;进水TP(总磷)为3.2~4.5 mg/L,出水TP为0.46~1.13 mg/L,TP去除率为85.6%~75%,系统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同时还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以及较好的反硝化除磷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厌氧氨氧化(ANAMMOX)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效果及稳定性,采用不含有机碳源的模拟废水梯度改变进水总氮质量浓度(240 mg/L降至50 mg/L),后改用含有机碳源的实际生活污水,实现了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柱超过140 d的稳定高效运行。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柱在16~24℃时依然保持良好活性,但总氮去除负荷(NRR)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显著降低,其变化规律符合Arrhenius方程,实际活化能为62.824 kJ/mol;进水总氮质量浓度降至50 mg/L未降低滤柱的处理性能及稳定性,同时由于游离亚硝酸(FNA)的抑制解除,NRR提高了10%;滤柱能够承受低基质所带来的高水力负荷,综合考虑NRR、总氮去除率(TNR)及水力负荷,滤速应控制在9.00~11.21m/h;当进水ρC/ρN(有机物质量浓度与氮素质量浓度之比)小于0.3时,可实现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提高TNR;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柱能够实现对于中低温(16~24℃)、低基质(50 mg/L)并含有有机碳源(ρ(BOD)为15 mg/L)的生活污水的稳定高效处理,平均出水总氮质量浓度为9.38 mg/L,平均TNR达到了81.00%,平均NRR为0.93 kg/(m3·d),总氮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试验全程超过300 d,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柱能够保持稳定性,厌氧氨氧化计量系数稳定,滤柱结构未因滤速、有机碳源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连续曝气预启动逐步延长停曝时间的方式启动一体式A/O-MBR反应装置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装置的污泥驯化时间和工艺运行稳定后出水CODcr、氨氮、SS平均值分别为17.13、1.38、3.31 mg/L,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的排放,因受污泥泥龄等因素影响,装置对总磷的去除效果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药废水具有COD高,水质变化大等特点,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对中药废水的厌氧反应器出水进行处理,在固定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 h的条件下,考察了进水COD质量浓度及污泥质量浓度(MLSS)与COD去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HRT为5 h,进水COD质量浓度小于3 000 mg/L时,膜出水COD小于30 mg/L,满足中水回用标准;当进水COD质量浓度为3 000~6 000 mg/L时,膜出水COD大于30 mg/L而小于100 mg/L,满足污水排放标准;当进水COD质量浓度大于6 000 mg/L,膜出水COD大于100 mg/L,不能满足污水排放标准.同时污泥质量浓度(MLSS)与COD去除的关系表明,为了达到更好的COD去除率,MBR的最佳MLSS应控制在7 543 mg/L.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硅藻土强化ALB工艺对重庆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并研究了硅藻土的最佳投加量。结果表明,硅藻土强化ALB工艺能较好地提高出水水质,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各项水污染物质去除率随硅藻土投加量的增加,总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适投加量为30 mg/L,出水中COD、氨氮、总氮均达到了排放一级A标准,总磷达到了排放一级B标准。硅藻土作为ALB工艺的混凝剂经济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控制低溶解氧浓度实现生活污水短程硝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SBR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 ,研究了溶解氧浓度 (DO)对硝化过程中亚硝酸氮积累的影响 .在 2 0~ 2 5℃ ,进水氨氮为 78~ 10 8mg/L时 ,当DO <1.0mg/L ,出现亚硝酸氮的累积 .当DO在 0 .5~ 0 .7mg/L时 ,曝气时间 6h ,亚硝化率可达到 80 %以上 ,氨氮去除率在 95 %以上 .与其他 5个溶解氧浓度水平相比 ,该条件下是既达到较高亚硝化率 ,又达到较高氨氮去除率的最佳工况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丁腈橡胶废水的水质特点,采用AF-S/A/SMBBR组合工艺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进水氨氮浓度三个影响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22℃,进水pH为6.5~8,氨氮浓度为150~300 mg/L,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10 d的操作条件下,出水氨氮浓度稳定在50 mg/L以下,平均去除率高达82.25%。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组合MBBR反应器将移动床生物膜技术与传统缺氧/好氧工艺结合起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了溶解氧和进水流量变化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除碳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氧区和好氧区填充率为50%,HRT为19.2h,回流比为200%的条件下,溶解氧在4mg/l时,COD、氨氮和总氮均能取得良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42%、93.83%和73.43%。并在溶解氧为4mg/l的条件下,模拟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规律进水,COD、氨氮和总氮均保持稳定的去除效果,表明其对水量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