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研究,主要通过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研究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等侧面来间接反映。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研究包括两者关系的测度和理论阐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及两者间耦合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需要在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上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城市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技术生态化的层次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技术的生态化,长期以来,我国技术生态化的实践进展缓慢,理论研究概念繁杂、模糊,缺乏理论上的一致性。本文提出了技术生态化的层次性,并认为产业生态化、企业生态化和生产工艺生态化各层次间关系的失调是造成技术生态化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休闲产业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假日经济现象反映了国民对休闲生活的渴望,但我国休闲产业的研究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国民的休闲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提出了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  相似文献   

4.
黄晶  陈吉宁  贺克斌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59-63,84,111
本文从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两大趋势的冲突与融合入手,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规律,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环境和能源等发生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地热能储存于地下,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也可作为峰值负荷能使用。从开发利用成本来看,地热能源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更具发展潜力。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对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做好地热能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地热能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加强地热能综合利用,创新应用推广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培充休闲产业,推进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由于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必然引起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从而拉动和推动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产业是21世纪的希望产业,政府和企业要采取措施来构建经济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漾濞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核桃嫁接年代深远,据康熙20年(1681年)壤黔志略卷五抄本记载。胡桃皮薄如纸,山核皮厚可榨曲”。特别是康熙《云南通志》卷十记载“核桃(大理漾濞者佳)”。并且现存有二、三百年嫁接泡核桃树生长。文献和实物说明至少在300多年前漾濞发展核桃已采用嫁接技术。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字地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指出了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缺乏有用的信息会给人的行动带来盲目性。为了有效地利用世界上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建立“数字地球”--一个全球信息模型--这是21世纪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对于中国的可续发展来说,建立“数字中国”同样是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的产业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论证了产业的发展是自然的辩证演化和社会建构的统一。由于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等共同作用,当代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生态化趋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普遍面临着思想、制度、融资、管理、技术和人才等困境。本文认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融资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要求人们把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作为一种有内在联系的动态复杂系统;而系统动力学则是人们研究和处理这种动态复杂系统的有效的认识和模拟实验工具。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达成共识与采用系统动力学对此进行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结合研制“长白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实际经验,对怎样用系统动力学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概略的阐述,并提出系统动力学之所以能成为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工具,除了它具有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所具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以及其它定量方法和模型方法的普遍特征以外,还因为它具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方法论特征。笔者将这些特征概括为:直观形象观、逐步完善性、由简到繁性、合理猜测性和实验检验性。  相似文献   

13.
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世界,虽然高技术的发展已改变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的局面,但总体说来,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仍占很大的比重。我国是世界第三矿业大国,并富藏其它自然资源,资源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力求探讨实现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对策,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物工程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非常富有活力的战略性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而生物制药产业更是生物工程产业的先导和主流。近年来,我国也把生物制药的发展推向战略议程,但据相关部门对1000余家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步与休闲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 0 2 -中国 :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10月 2 7~ 3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 8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收到论文 5 0余篇 (详细内容见本次会议综述 )。现首发大会开幕式学术报告内容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材料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基础,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传统材料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社会、经济、三大要素的复杂系统,其结构体现为在人类能动调控下,要素间互利互惠互动的协同发展状态。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共同进化是结构的核心,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和全面是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的纽带;(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内在统一的桥梁。只有实现协同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   总被引:142,自引:12,他引:130  
本文展望了已经来临的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之间的朴素性,呼吁加强对此领域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崛起之策、成功之道、必由之路,是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显示:产业集群现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与发展趋势,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成长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此,文章深入揭示了产业集群的本质,中国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规律,总结了各类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形式在中国成功发展的背景和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文章就“什么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根本原因和内涵的理解,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是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重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在现有技术组装和技术创新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文章还提出了用以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需求不断实现,以及与自然环境不断协调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除了不断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之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它是人类对自身数千年发展历程深刻反思的必然结果。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可归结为如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第三,如何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介绍。一、环境问题的由来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的空前扩大,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与不安。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公害”的显现和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人类发展道路的讨论。把经济、社会与环境割裂开来,只顾谋求自身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性,带来的只能是他人的、全局的、后代的不经济性甚至灾难。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及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的、影响更深的、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八十年代也逐步形成。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从环境中取得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资源,经过生产和消费,从而把废弃物与能量归还给环境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不恰当的干预,从而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与功能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退化。面对已经出现而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当认识到人类历史不仅是人口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历史,同时也需要资源与环境的再生产。所谓环境再生产,是指人口与经济再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条件的再生产,也就是环境容量的再生产,它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使其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中国,环境再生产的首要目的,应当是补偿生态环境容量的损失,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生态环境功能方面的环境容量,借此来满足已经出现的人口以及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要,满足经济再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再生产是全面并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简而言之,就是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即它包含了发展与可持续性两个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在于产值、利润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化,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发展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发展又会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生态因素的制约是最基本的。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力为基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已经被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有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接受。巴西会议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特别是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在此之后的1994年,我国政府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了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议程》,从那时起,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成为指导中国现在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国策。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球变化问题一起被列为当代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三大前沿领域。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同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冲突。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规范人的行为,即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社会手段、文化手段等的综合运用,去规范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个人行为,使人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最终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同和把握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研究与实践中内容最为丰富、关系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与资源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每一部门,最终依赖于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1.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问题国内外许多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在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已开始研究和关注如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部门,最终取决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自觉行动。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关键,一是要建立起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并且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标体系;二是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三是重构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四是在现有技术组装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且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从而促进和保障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联合国《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在国家一级、国际组织与非政府在国际一级,应探讨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以便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间上(或时期内)各方面持续发展的水平或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速度;三是综合衡量可持续发展整体的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它可以使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优先顺序,同时给决策者一个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工具。完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机制和决策制度。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定要综合考虑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个方面的利益与协调发展问题。避免急功近利、以地方和部门利益为主导,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出台。重构中观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建立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当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特别需要处理好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关系,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实现降低能耗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摒弃高污染、资源浪费严重、对环境影响和破坏作用大的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重组,结合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和换代,加强环保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体系的研究,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技术系统的必然要求。如无氟家电生产技术的出现、环保型汽车的大量使用,已经充分显示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每一位公民也应当树立和培养起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和社会习惯,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破坏。2.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对于可持续发展实践来说,根本任务就是要建立起生态上合理,经济和社会上可行的经营运行机制。它起码有四个方面的任务:其一,确定和提出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特定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自然基础;其二,将上述社会需求与自然基础相耦合,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环境目标,以及保障这三大目标实现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其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具体说来,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其四,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综合决策机制、公众参与机制、适宜的政策与制度,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动力、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体制、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等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诸多领域的综合协调问题。据此,提出一个用以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