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人工智能如何在心智上接近或达到人类意识,这是技术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然而,智能机器如何拥有真正的心智,或者说如何在技术之外融入“体验自身存在”的能力?这依旧是技术层面和科学层面的难题.为此,我们从时间感知着眼,区分了三种“程序时间”和“感受时间”,并最终认为,智能机器在时间感知上必须突破静态的B理论模型,走向动态的...  相似文献   

4.
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根植于启蒙人文主义,但又在人类增强与技术想象的不同层面实现了对它的超越。从理论生成与发展的角度看,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包含着批判与建构两个主要的维度。这意味着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首先是在对生物保守主义有关思想、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误解的批判基础上得以澄清和呈现的;其次,超人类主义在建构其“未来学”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它自身独特的底层运作逻辑,而这种具有哲学未来学意义的逻辑被我们恰当地总结为对人类自由可能性条件的反思。最后,这一逻辑也是深刻把握和洞悉超人类主义“未来学”思想其当代价值的内在依据和标准。事实上,超人类主义的这种未来学反思是一种行动性反思,或者从权力诉求的意义上而言的一种政治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30周年。为此,本刊特开辟专栏“光荣与梦想——《自然辩证法通讯》与中国的思想解放和学术建设”,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6.
1965年6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学术研究出现了极为重要的科学活动记录,那就是当时的中共中央理论期刊《红旗》杂志在发表《关于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一文时,刊出了毛泽东主席为该文所写的编者按语,进一步系统地阐发了他的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法思想,由此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8.
<正>于光远是我的恩师。他不仅是我学术生涯的启蒙者,人生道路的引导者,而且是我遭受磨难时的雪中送炭者,始终给予我慈父般的关爱和温暖。他的离世,我无限悲痛,他的崇高品格和谆谆教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是一位博学睿智、著述等身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活动中,开拓了许多新兴学术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新思想、新观点,对我国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走上由国家主导的"规划科学"模式的道路。但受政治运动冲击、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的各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大都形同虚设,只有1956年制定的《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幸运地成为集中体现并延续上述"规划科学"模式的一个成功特例。虽然草案本身还只是一个不完善的学术性工作计划,但它依然充分发挥了"规划科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关于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讨论涉及到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超人类主义者从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观。以动态的人性观为逻辑起点,需要追问的是:如果人性可以改变,人类应该朝什么方向改变?在视角转换上,由纳斯鲍姆建构的“能力进路”作为区别于理性主义思维模式的理论范式,它从三个维度重新定义人性,为回应人类增强技术的合法性问题提供了适用的概念工具。在实践的维度,遵循能力进路设置的能力清单涉及对最低门槛的核心价值的解释,它既在规范框架的层面规定了共同体准入的标准,又在价值框架的层面表达了对人类价值共识的期待。由此,“能力进路”为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纪念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圈批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 5周年 ,本刊开展了“我与自然辩证法”征文活动。通知发出后 ,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许多作者在来稿中倾注了他们对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一片深情 ,读后令人感动。为此 ,本刊从这期起 ,选择与征文命题“我与自然辩证法”主旨直接相关者陆续刊出 ,同时应广大会员要求 ,决定将征文时限延长到 2 0 0 3年 10月 31日。希望一切关心热爱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人士踊跃赐稿 ,来稿时请注意直接切中选题 ,切忌只做一般性的学术探讨。由于杂志容量有限 ,为感激广大作者支持 ,编辑部决定在征文截止后 ,将凡符合征文要求的文章编辑成一部文集公开出版 ,以利于传播和保存 ,因此希望作者来稿时 ,能同时提供电子文稿 (Word文本 ) ,同时随 10 0 - 15 0字精确个人简介 ,最好能提供本人清晰的 2免冠正照一枚。欢迎作者读者多提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学论战"是由"科学"引发并主战一方的学术论战乃至社会论战。梳理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两场"科学论战"——"人类起源之争"和"转基因食品大战",及其中中西方学界,科学与人文领域学者,科学家与大众等群体间的差异和对话,发现论战背后的"利益共同体""民族主义""对话机制"等问题及"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曲折发展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依然面临如下问题:(1)不同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制之间缺乏融合;(2)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其他技术缺乏彼此融合;(3)基于大数据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运作必须以“剥削”人类的智能为前提;(4)基于大数据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缺乏灵活处理隐喻、反讽、双关等修辞现象的能力。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哲学问题有:(1)语言是外部世界的表征,还是言说者内部世界的表征?(2)语言中的规则,究竟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3)语言表征与言说者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何?(4)与语言表征有关的认知构架,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被“具身化”?  相似文献   

16.
17.
18.
于光远是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社会的自然"既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基础,也是自然辩证法学派的核心观点和历史起点。社会的自然是打上人类产业实践烙印的、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相生相伴的、社会规律也要发生作用的自然。人类在生产好的社会自然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生产着坏的社会自然,雾霾的产生与治理过程再次证明了于光远的远见卓识。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要想为国服务,就必须研究社会的自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由于人类社会认知的不匹配,在伦理方面,就可能形成对人工智能的一种"伦理迷途",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慌或者盲目崇拜。荷兰学派的威伯·霍克斯和彼得·弗玛斯通过对于"功能偶发性失常"的分析,提出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失常是其功能和结构之间关系的一个普遍现象,反对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或者盲目崇拜,进而对人工智能的功能认知提出了理论进路。即解决方案既要从技术人工物自身方面解决,也要从技术使用的不确定性等技术人工物的社会性方面去解决。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内将贝克的geographical history一词译为"地理学史"或"地理史"的问题,结合他的新作对geographical history这一术语的论述及学科合法地位的诉求,认为应译为"地理历史学"。同时结合国内学者对"地理历史学"的术语混乱和学科诉求做了论述,分析了"地理历史学"术语混乱的部分原因。认为对国内外"地理历史学"思想应给予注意,给予"地理历史学"一个合法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