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创作及翻译作品对比看苏曼殊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中国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创作及翻译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苏曼殊创作和翻译的小说及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创作与翻译特点上的异同,及形成某些翻译特点的原因,可从中领会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翻译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注重西方诗歌的译介 ,对拜伦非常推崇。他与域外文化有着极为广泛的接触 ,并善于汲纳外来文化中先进的思想。他对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清末中外学比较的先驱之一,他对中西诗歌的艺术风格、东西方学的异同以及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作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他主要运用平行研究方法分析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的学现象,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表现出开阔的化视野。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皈依佛门是由于“壮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和“美人”的情意不能解脱之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皈依是苏曼殊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一种内在的真诚信仰,因此苏曼殊注定无法救赎自我。  相似文献   

5.
柳亚子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我想总不好把曼殊的名字抹去吧,要是一部完善的著作的话,”①我想,是的,作为一位盛年不禄的早慧奇才,苏曼殊在文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自从他殒逝迄今,国内没有给他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对他作深入的研究,尽管在二十年代曾出现“曼殊热”(鲁迅语),更何况,关于他的寥若晨星的研究文章,多从实证视角作微观的考察,而在诸如哲学,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苏曼殊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集革命气质、浪漫情调与禅子法性于一体。他在革命的道路上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凭着对革命的向往和热情,坚持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相似文献   

7.
学翻译的关键是审美价值,单纯从原出发的“对等”会使翻译的学意境无法如实地传达。因而在学翻译中,最重要的是译应具有和原同样的神韵,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8.
将苏曼殊放置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大背景下,从心理与文化思想等层面解析苏曼殊的社会人格。苏曼殊佛禅的价值取向是双重的,既是为了逃避苦难的人生,又是追求一种禅境;在他身上,有士大夫英雄梦的精神传承,也有士大夫理想的现代变异;苏曼殊的社会人格是分裂的,他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社会的游离分子,任何既定的称谓都不能准确地界定他。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学家的矛盾与痛苦,有着复杂的历史特性,许多时候是与国家、时代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苏曼殊也是如此。在其小说中,他一方面抨击传统的封建观念,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他又在某些方面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用封建传统观念来衡量人和事,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0.
以《绛纱记》为例,重新解读了近代极具传奇性的人物苏曼殊。从生存困境来源于“情”的缺乏与焦渴;爱情、友情并行于《绛纱记》,且插入素材说明主要素材;《绛纱记》结构空间充分地展示了苏曼殊对“情”的追求;《绛纱记》的悲惨结局也缘于一个“情”字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苏曼殊以“情”为核心的人生表现。  相似文献   

11.
蜕变、逆转中的现代曙光--论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在民初文坛别开生面,独标一格。它自觉融合了西方的现代观念,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隐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与拜伦之间文学传承关系,表明了本土文化在受他者文化影响时,接受与过滤并存。苏曼殊的诗歌在精神气韵上仿效拜伦的作品,却在形式表达上取法于中国古体诗。他的诗歌是外来思想影响与本土文学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归根到底,这是由苏曼殊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文学和文学翻译的定义以及文学翻译在晚清时期兴起情况的考察,并借用布迪厄的场域概念,论证文学翻译场在晚清已形成较为自治的场域.同时,也对文学翻译场的等级结构进行了简要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文学翻译的翻译方法,功能翻译理论为我们从事文学翻译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新时期文学在审美观点上由一元到多元的历程,说明了审美多样化与多元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忠实,讹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应从不同角度探究文学翻译中讹误产生的深层次起因,并评价讹误对译文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雪瑾  张涛 《科技信息》2009,(16):113-113
创造性叛逆强调译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人们研究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大大促进了翻译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对译语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人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多数人认为是中国作品水平不够.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将中国作品翻译成英语之后,西方读者,尤其是诺贝尔奖的评选者们不能像中国读者那样去体会该作品的魅力所在,这又缘于文学翻译中难以跨越的语言审美差异、语言转换障碍以及语言地域倾向.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人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多数人认为是中国作品水平不够。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将中国作品翻译成英语之后,西方读者,尤其是诺贝尔奖的评选者们不能像中国读者那样去体会该作品的魅力所在,这又缘于文学翻译中难以跨越的语言审美差异、语言转换障碍以及语言地域倾向。  相似文献   

20.
一谈起翻译,我们都知道必须兼顾两面即忠实与通顺。那是指一般标准,也是对一般翻译的最低要求;对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做还很不够。因为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它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有着巨大的审美作用。所以,对于文学翻译的要求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语)这就是说,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用流畅易懂的语言,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