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朱世杰《四元玉鉴》三卷(1303年)版本递变的过程中,何元锡(1766-1829年)刻本是一个重要的版本.该本流传极少,近人以为失传.文章以史料记载和戴煦(1805-1860年)<四元玉鉴细草>(1844年)为据,考得《四元玉鉴》3卷李迪藏本是何刻本.李迪藏本为一巾箱本,前有阮元撰<朱世杰传>一篇,且与戴煦过录之何刻本误文相同.凡此诸点均与何刻本之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2.
朱世杰《四元玉鉴》是中国传统数学的杰作之一。清代数学家沈钦裴、罗士琳(1789-1853年)、戴煦(1805-1860年)分别为之补演细草。其中,罗士琳《四元玉鉴细草》三卷(1835年)影响最大。文章依据罗草逐题演算,指出《四元玉鉴》原文尚有十一题存在失校、误校及存疑等问题,同时参考沈草、戴草予以校改和说明,并对卷下之六的五个题目的校改,提出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陈在新与《四元玉鉴》的英文译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在新(1879~1945年)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后入汇文大学求学。在汇文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10年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12年以中国数学史论文《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假令四草四问之解法》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留美期间,在史密斯的鼓励下,开始英文译注《四元玉鉴》。1920年至1937年陈氏担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期间,推动了该系的数学史教学及研究。依据原始文献,尝试还原陈氏的生平事迹及其英文译注《四元玉鉴》的史事,并希望通过此一课题能了解中国近代早期中国数学史教学及研究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4.
刘旻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6):1023-1027
目的揭示朱世杰(1300前后)通过“三图”引出的代数恒等变换思想和方法。方法运用几何图形和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三图”的几何性质和代数意义。结果“三图”不仅具有几何意义,还具有深刻的代数意义,它是几何和代数的高度统一。结论“三图”所表达的代数恒等关系、思想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四元术中,为突破四元向更高元方程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重要的代数思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相似文献
5.
郭世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6):683-686
在17—19世纪,朝鲜主要通过汉译西方科技著作了解西方科技知识,朝鲜学者从《西洋新法历书》、《天学初函》、《天步真原》、《历学会通》、《律吕渊源》、《历象考成》等汉译著作中获取大量西方数学与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17—18世纪朝鲜对汉译西方历法与数学著作的引进,是朝鲜引进西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学者王季同于1895年毕业于京师同文馆算学馆,后留该馆任教习.20世纪初,王季同在英、德等国任职和学习期间,继续跟踪学习现代数学,并进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数学、物理电机工程等方面的论文多篇,其中1911年发表在<爱尔兰皇家学会会刊>第29卷A部分第4号的<四元函数的微分法>是现知较早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现代数学论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推理形式的变化及其结果,说明数学论证的发展及其范围.方法 文献考证与理论分析,古今对比与中西比较.结果 数学会通促进了论证的发展,推理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此导致中算内容的增加.结论 数学论证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知识传统的制约,学者排除了纯粹形式推导的可能性,这是中算概念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冯立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4,10(4):22-25
对《算学启蒙》在日本的流播情况进行了考察,对现存日本的不同时期《算学启蒙》的翻刻本、训点本和注释做了介绍,并对该书在和算学发展中的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虑N-烷基取代聚丙烯酰胺类透明-白浊热可逆聚合物水溶液(以下简称溶液)导电行为,溶液的pH、粘度等溶液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比较这些性质的异同,据溶溶液的这些性质及其逆转的实验事实,在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层次上对所研究的热敏聚合物溶液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世纪之交的朝韩关系与统一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半岛的现状,是二战遗留下的,冷战时又受大国利益作用的产物,现在,冷战已结束十年有余,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朝鲜半岛作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热点问题,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主客观两方面出发,两国关系得到改善,朝鲜半岛赢得和平是大势所趋,然而,参照越南,德国和中国的统一模式,结合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来分析,朝鲜半岛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的道路是前途光明而又坎坷不平。 相似文献
11.
石天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4)
徐樾诗歌反映政治时事,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大关注;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同时对统治阶级和残酷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家、人民前途的深刻思考,积极探索国家民族富强之路,热情描绘新生事物和祖国秀美山川,表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2.
胡浩宇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3(5):88-90
七七事变后,在中国政府多次催促之下,国联决定在布鲁塞尔召开旨在解决中日战争问题的九国公约国会议。文章在探讨该会议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着重叙述西方大国对中日战争问题所持的实际态度,并具体分析中国政府对此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和外交活动以及该策略、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3.
李曾中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5):569-577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宪之先生一生从事气象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34—1936年先后发表了《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和《台风的研究》,发现东亚寒潮可以穿越赤道,到达南半球并在那里引发降温与降水,同时提出了南半球澳洲大陆寒潮的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在西北太平洋引发台风的生成。晚年又提出了“宏观系统”的概念,指出中国大陆特大暴雨的发生主要与来自南半球的天气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对中国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可以进行监测与预测的理论。本文综合介绍了他在气象灾害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成果以及对气象科学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